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带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内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成,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病有一原则:"热则寒之"寒则温之"燥则濡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在此则只辩证地谈谈"虚则补之",而且只谈补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风湿病,属于中医的"痹症"的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痹症的病因总的以风、寒、湿相互胶结所致,李延教授认为邪气多趁人体正气虚时而入侵,初在皮表,次及肌肉,再次及脉络,更次及于筋,最深至于骨,故疾病应须在早期遏制,以防传变。李延教授诊疗此类疾病时,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散风、逐寒、祛湿、清热、通络、活血、行气、补虚八法,临床视证候情况合用各法以治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贾金花  曹斌 《贵州医药》2021,45(1):124-125
目的 我们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总结出"益肾清利活血法",我们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以肾虚湿淤为主,若能够在其治疗中应用"益肾清利活血法",达到补肾健脾、活血和络、清利化湿的目的,随后形成基本处方,依照慢性肾脏病的分期进行随症加减,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并减轻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本文对"益肾清利活血法"分...  相似文献   

5.
气说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正气为人体化生之源,病气为百病之因,调气为治病之本,故治病皆当调气,这是顺从气机、针对病机的通治法则。但在对其具体应用中,笔者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调气又贵在理血。温经通脉以活血行血;祛滞化瘀以散血活血;清营凉血以宁血止血;滋阴养血以疗血虚不仁等,皆为理血常法。理血虽是针对血病诸证的治法,但与调气治病至为密切。两者应用得当,常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以"募原论"为指导,探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位、病机和小儿推拿治疗方法。认为本病病因虽可分为疟邪入侵、寒邪直入、热邪直驱、内外合邪4个方面,但病机和治疗原则可用《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概括。其中,"阴成形"指阴寒,为痰核之成因,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胀;"阳化气"指温阳散结法,乃助阳化气散结的体现。一为疾病之机制,一为治病之法。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7.
我国医学的开端是极早的,我們的祖先,早在生活实践里認識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道理,并从而認識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的道理,把食物和药物又分别开来了。但是又通过实践,古人說:“今天下之病亟矣,元气耗竭,而外邪益熾,吾調纵有国乎,亦将听之天命而已。然中外諸公,方旦徐徐焉起而图之。夫飲食之道,貴以需,剝极而复,尚可须臾緩邪,顧及是而謀所以复元气者,則  相似文献   

8.
<正>预防二字最早见于《周易下经》:"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当然这并不是专指预防疾病。至于对于疾病的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如何预防疫病传染的问题。如《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在西医领域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为病灶切除手术和放射线照射治疗、化学药物合成治疗。在中医传统诊治方案中则多采用扶正祛邪、治病求本之法,因为在中医上讲,癌症本属癥瘕积聚,气血痰瘀类有形之患,在《素问·经脉别论篇》说":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指出了此类疾病的形成和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在《医宗必读》中也说:"积之所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则进一步指出癌症的产生与发  相似文献   

10.
<正>心悸的症状,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部举痛论》之"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心澹澹大动",《灵枢本神》之"心怵惕",都是对心悸症状的描述,但对这一病名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直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这两部书中,才正式提出了悸和惊悸的病名。如"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认为前者是因惊而脉动,后者是因虚而心悸。情志抑郁,疏泄失司,导致肝郁脾虚,久则气滞血瘀,心失所养而发心悸,辩证以肝郁为主者,则宜疏肝养心。因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心与肝乃为主血与藏血之关系,惟心肝二脏紧密配合,则气血畅达,濡养周身,逍遥散取自《太平惠民和剂  相似文献   

11.
<正>1刘完素消渴病论要金代刘完素考《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补燥一条,总的精神是六气皆从火化。他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他注解道:"枯,不荣生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皴揭,皮肤开裂也。"并指出消渴之病和燥热有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反佐之法在方剂配伍中有奇特之效.反佐之法源于《皇帝内经》主要讲寒热反佐和服药反佐.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记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因此,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辅相成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介绍廖品东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经验。其提出"谨守病机,虚实论治",认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除脾虚湿盛外,关键在于大肠和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失调,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创立小儿推拿泄泻方,临床运用,取得良效。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学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人身有本,如木有根,水有源一样。俗云:灌其根而叶自茂,澄其源而流自清。治病若能抓住根本,诸症不难迎刃而解。笔者十几年  相似文献   

15.
胸痺西医称之为"冠心病心绞痛"。其发病机理在《素问.痺论篇》中是这样阐述的:心痺者,脉不通;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发病常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病机总属邪痹心络,气血不畅,络脉瘀阻,心络挛急,心脉不通。针对其本虚标实之病机,  相似文献   

16.
桥本氏病又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在中医上归属于"瘿病""瘿气"范畴,"气滞""痰凝""血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治疗上以疏肝健脾,清肝理气为主要治则,临床疗效显著,然而疾病进展过程中,其证型也发生相应变化,治疗上应随证治之,针对不同证型配伍相应的调理气机药物:情志不畅则疏肝理气,脾阳虚则益气温脾,血瘀不通则通气,湿热胶着则清气,气阴两虚则益气滋阴,肾阳不足则益气温阳,疗效明显。本文以期从理气法为着手点,归纳总结其在桥本氏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辨证服用七宝美髯丹加减方和自购服用何首乌茶后均出现寒战(chills)、高热(fever)等症状,综合分析当为何首乌所致药物热。长期以来,人们将何首乌视为强身延年、乌须黑发、治病疗疾之良药,往往忽视其毒副反应。"是药三分毒",何首乌之"毒",当慎重以对。  相似文献   

18.
<正>人们日常的饮食应该如何搭配才健康,《黄帝内经》中早已给出了答案,其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段话可谓饮食调摄的指导纲领。五谷包含天地精华"五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藏气法时论》中的"五谷为养",注解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周礼·天官·疾医》中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注解为"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从以上古文献可以看  相似文献   

19.
正1中药与中药学中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技术体系,是中医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主要手段,对中华民族的医疗健康和繁衍昌盛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药在我国古代医药书藉中,被称为"药"或"本草"。"药",文字记载已久,三千多年前古钟鼎上之铭文(即金文)即见,《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词源》谓"药",本指可治病之草,  相似文献   

20.
<正>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法。炙法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雷公炮制论》就有酒炙的记载。历经隋、唐、元、明、清以后则增有醋炒、蜜炙;时曰"酒制升提,蜜炒则和"等。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