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DSAG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发现:空肠血管瘤3例,空肠平滑肌瘤3例,空肠粘膜下平滑肌肉瘤2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Meckel憩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盲部腺瘤1例,回盲部血管瘤1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乙状结肠溃疡型腺瘤1例,肝曲部血管瘤1例,降结肠平滑肌瘤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未见异常10例,其中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71.43%(20/28)。故提示DSA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18例疑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发现小肠平滑肌瘤2例、小肠血管发育异常2例、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症2例、回盲部和升结肠恶性淋巴瘤各1例、结肠腺癌3例以及乙状结肠息肉1例。本文对其中3例典型病例作了介绍,还对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造影片上各类出血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如何提高阳性诊断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选择性栓塞术治疗空回肠急慢性出血病灶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空回肠急慢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中空肠壁血管畸形2例,空肠间质瘤1例,回盲部溃疡并出血3例。均经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及出血部位,超选择微导管插入靶血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再造影复查显示止血成功。除1例空肠间质瘤未能排除恶性肿瘤,10天后行择期剖腹术外,其余5例均未再行手术,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结果5例空回肠及回盲部溃疡出血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栓塞治疗,全部即时止血成功,1例空肠间质瘤明确诊断并及时手术,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空回肠出血部位性质的确定,特别对出血量大而时间较久的患者,内科疗法效果不理想,剖腹探查有较大的盲目性,经皮肠系膜上动脉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栓塞止血,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同时进行诊断、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黄小民 《浙江医学》1996,18(4):224-225
结肠血管畸形又名结肠血管扩张症,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我院近5年来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结肠血管畸形12例,以下就其内镜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60~74岁.平均64岁。12例均有便血史,便血时间4天~7年;表现为反复间歇性血便呈黑红色,其中7例伴有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血管畸形部位:升结肠起始部9例,其中合并末段回肠1例,伴有回盲部小息肉2例;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6岁.曾多次因解黑便入院,电子结肠镜未见异常,胃镜及全消化道钡餐示胃窦炎伴胃粘膜脱垂,经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998年ECT提示右脐外异常浓聚影为出血灶,升结肠可能性大.2000年11月17日再次不明原因解黑便人院.查体:轻度贫血貌,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入院后经洛赛克、凝血酶等治疗仍多次解暗红色稀便.查血常规RBC 2 99×1012/L、HGB 93g/L.急诊在局麻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造影(DSA)及亚超选择性回结肠动脉结肠支栓塞治疗.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选择进入回结肠动脉,注入碘海醇,见回结肠动脉结肠支远端血管丰富卷曲成团,静脉早期显影,造影剂外溢,证实出血灶为升结肠中下1/3处的动-静脉畸形(图1、2).将导管放至结肠支起始部,注入1.5~2.0cm真丝线段20根后再次造影,血管畸形消失,其他正常分支显影良好(图3). 术后未诉腹痛,查体腹软,全腹无压痛.术后第3天进食;第6天解黄色软便;第11天痊愈出院.2个月后随访未见下消化道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6.
下消化道血管畸形出血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本文分析我科收治9例的术前诊断及治疗。1临床资料1.1病例: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7-76岁。临床表现均有黑便史3天~5年,以及贫血,但无呕血史。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回肠远端血管扩张症4例,回盲部及升结肠动静脉畸形2例,回盲部毛细血管瘤3例,其中1例合并右半结肠毛细血管瘤。1.2治疗:本组均因保守治疗止血效果不佳而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作远端回肠节段切除术,2例行末端回肠和回盲部切除术,3例行回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皆治愈,未再出血。2讨论:不消化道血管畸形大致分为3…  相似文献   

7.
高发会  谭志霞 《河北医学》2003,9(6):524-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畸形大出血的定位方法与治疗。方法:对12例胃肠道血管畸形大出血的患者,行急诊内镜检查与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具体出血动脉后,再进一步对出血分支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置入造影道作为术中定位标记。结果:本组胃血管畸形4例,空肠血管畸形5例,回肠血管畸形1例,结肠血管畸形2例。手术时均顺利找到标记及出血部位,切除病变,全部治愈。结论:急诊内镜检查与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畸形后,置入导管作为术中寻找病变部位的定位标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手术切除治疗胃肠血管畸形并发大出血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介入治疗方法和意义.方法 12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并对出血动脉进行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或栓塞.结果 肿瘤6例,血管畸形3例,麦克尔氏憩室1例,造影阴性者2例,并对其中8例采用了动脉血管加压局部灌注或栓塞,止血效果明显.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且能经过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和栓塞进行及时止血.  相似文献   

9.
叶再元 《浙江医学》1997,19(2):111-112
肠道血管畸形常以下消化道出血和贫血为临床特征,过去因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确诊,自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开展以来,才逐渐认识到本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8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8例,男1例,女7例。年龄19~70岁,平均50.8岁,其中55岁以上6例。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为7年。均表现为反复便血,其中2例引起出血性休克。 2.检查与治疗结果:本组所有病人均先行纤维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再作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盲肠及升结肠粘膜有血管畸形伴出血2例,阳性率为25%。然后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系膜血管有异常6例,阳性率达75%。病变位于盲肠及升结肠6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病变位于小肠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病理报告均为血管异常伴出血,术后出血均停止。随访时间最长2年3个月,最短2个月,均未发现有再出血。  相似文献   

10.
邱雄  赵聪  刘西平  史维  袁德强  吴立平 《四川医学》2001,22(12):1110-1111
目的 探讨肠道血管病变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对15例肠道血管病变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胃镜检查,未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溃疡、肿瘤及其他出血病灶,8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未发现充盈缺损等任何异常影象,15例肠镜检查中3例见盲肠,升结肠处粘膜下血管增多,扩张。10例行99mTc标记红细胞ECT检查,2例提示活动性出血,12例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1例见扩张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动脉期早期的静脉显示位于回结肠动脉,2例肠壁染色增浓,出现点片状造影剂浓集区,位于空肠,8例供血动脉迂曲扩张,局部血管丛异常增多,结构紊乱,位于空肠和回肠,DSA检查阳性率92%,DSA后即行栓塞治疗8例,成功止血6例,占75%。1例术前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手术探讨查发现病灶1例,结论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是准确诊断肠道血管畸形的可靠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 ,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 ,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 DSA造影 ,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4例病人 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 ,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 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 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 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 ,静脉过早显影 ;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 ;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 :选择性动脉 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 ,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2.
四例下消化道出血DSA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DSA造影,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4例病人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静脉过早显影;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选择性动脉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分析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的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血便、黑便为主,12例入院时伴有贫血。经钡餐、电子内镜、血管造影多项检查,确诊为血管异常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肠镜检出9例,肠系膜动脉造影检出13例。病理及手术证实血管发育不良13例,动静脉畸形6例,门脉高压相关肠血管病变3例。血管病变与出血灶位于小肠占72.7%(16/22)、右半结肠占18.2%(4/22),合并回肠结肠病变占9%(2/22)。3例内科治疗血止,19例经手术治疗,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早期肠镜检查与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及诊断。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对控制出血有效,复发再出血率低。  相似文献   

14.
<正> 回盲部病变的发病率很高,且易发生假性充盈缺损而致误诊。为了提高回盲部病变诊断正确率,本文收集1980年1月~1984年4月经钡剂检查误诊病例共12例,报导如下。 12例回盲部假性充盈缺损病例,均经钡剂灌肠检查,内5例辅以结肠双对比造影,10例辅以经口结肠注气回盲部低张双对比造影,11例经手术证实回盲部无占位性病变,1例结合临床资料及随访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8例扪及包块,10例右下腹压痛,4例进行性消瘦。  相似文献   

15.
1996年 1月~ 1999年 3月 ,我院经选择性腹腔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确诊肠道血管畸形出血 7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7例中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15~ 79岁 ,平均 5 9 8岁。病史 1天~ 4年。临床表现均为消化道出血 ,其中 3例反复发作黑便或暗红色大便 ,2例近期间断性便血 ,2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本组行DSA检查前 ,5例行电子胃镜检查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4例同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有 2例诊断结肠血管畸形。 2例行放射性核素99mTc扫描检查 ,确诊出血部位 1例。有 3例在外院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均…  相似文献   

16.
赵国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65-16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26例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出血病因。结果:26例中回盲部间皮瘤1例,胃Dieulafoy病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肠结核1例,十二指肠降部憩室3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2例,小肠平滑肌瘤4例,回盲部肿瘤2例,结肠血管畸形8例。结论: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病因不易发现,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重复多次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7.
对 97例右下腹疼痛患者口服或钡灌造影检查回盲部的变化。发现 6 9例有回盲部异常 ,其中 47例阑尾有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的异常 ,余 2 2例显示回盲部、结肠的病变 ,占本组病例的 71%。结果显示 ,回盲部造影有助于右下腹疼痛的诊断 ,且价廉 ,方便 ,并有助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出血病因中,胃肠道血管畸形(GIVM)是原因之一.本文就我院近10年收治1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15~72岁.病程1天~4年.重度贫血7例,术前行X线胃扬道钡餐检查均阴性8例,内镜检查,术前5例见不同程度的GIVM,3例术中内镜确诊,行X线肠系膜上动脉造影4例中,3例示GIVM,1例术中X线造影发现病变。病变部位:食管粘膜下1例,贸门粘膜下1例,空肠粘膜下3例,回盲部粘膜血管扩张1例,盲结肠粘膜下1例,右结肠粘膜下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中,食道部分切除1例,胃大部切除1例,肠管部分切除5例,右半结…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8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或明胶海绵、含钡聚乙烯(PVA)微球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27例,其中血管畸形17例,肿瘤6例,小肠憩室3例,回盲部溃疡1例.介入治疗27例,其中17例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3例,止血率76%;10例介入栓塞治疗,即刻止血8例,2例术后24 h出血停止. 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管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再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首次血管造影阴性并经介入治疗后再次出血1-6 h内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小肠、结肠出血或可疑出血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收缩剂,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动脉及直肠上、下动脉出血或可疑出血直接栓塞。结果:24例阳性中第2次血管造影显示炎症9例,小肠憩室3例,血管畸形2例,多发假性动脉瘤2例和肿瘤2例;第3次血管造影显示炎症2例,肿瘤3例和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再次造影阳性和阴性出血控制率分别为79%(19/24)和53%(10/19),其中17例阳性1次灌注收缩剂或栓塞后止血,2例2次栓塞止血,4例小肠和1例结肠止血失败行手术止血;19例阴性患者采用灌注收缩剂后止血10例,7例失败行外科止血,2例死亡。所有介入治疗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首次血管造影阴性再出血的患者再次行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不仅能提高血管造影的阳性率,而且也能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