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是一项脊柱微创手术新技术,逐步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评价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后对照观察研究.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对象2001-10/2003-04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29个椎间盘,男17例,女11例.干预在X射线监视下,9号穿刺导针颈前穿刺,将400μm光导纤维导入病损椎间盘内,使用波长1060nm的NDYAG激光,输出功率15 W,对髓核进行汽化、减压,接受激光剂量为500~950 J.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手术椎间盘相邻椎体前后横向位移及成角情况.结果过屈位、过伸位手术前后手术椎间盘相邻椎体的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117~0.827 2,P>0.05);其相邻椎体角度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68 7~0.827 1,P>0.0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易,损伤小,影响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lO月应用PLDD对28例确诊为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9个颈椎间盘突出)进行治疗,在X线定位下,用9号穿刺导针作颈前穿刺,将光导纤维导入病损椎间盘内,使用波长为1.06μm的Nd:YAG激光对突出髓核组织进行气化,以达到减压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17个月(平均8.2个月),临床疗效优18例(64.3%),良6例(21.4%),可2例(7.1%),差2例(7.1%),总有效率为92.9%.优良率为85.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LDD能有效治疗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临床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脊柱病专科是我国首创的也是惟一一家省级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病的专业科室。是国内惟一有能力在颈椎开展硬膜外腔灌注治疗技术的科室,科室率先在国内开展CT引导下经皮穿刺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省内惟一将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胶原酶溶核术、射频髓核热凝及纤维环修补术、臭氧消融术、硬膜外腔灌注治疗、CT引导下行骶髂关节穿刺术等微创技术集于一身的脊柱病专业科室。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和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目的:对比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和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并分析两种术式的特征。设计:同期非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对象:选择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有不同程度腰腿痛病的住院患者10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干预措施分为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组(n=46)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组(n=60)。干预措施:①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组:逐级插入扩张管留置4.8mm工作套管,用环锯在纤维环上“开窗”,髓核钳夹取髓核约1~5g;电动切吸器吸取髓核0.5~1.5g。术毕拔出电动切吸器和工作套管。②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组:拔出针芯,插入光导纤维,其前端5mm裸露段正好超出针尖。用15W激光烧灼,每持续1s,间隔4s,调整激光总输出功率1200~1700J。术后患者仰卧,检查疼痛缓解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用百分率表示。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②术式及其不良反应比较。结果:①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组术后恢复情况:优22例(47.8%)、良18例(39.1%)、可5例(10.9%)、差1例(2.2%),优良率86.9%。②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组术后恢复情况优29例(48.4%)、良20例(33.3%)、可9例(15.0%)、差2例(3.3%),优良率81.7%。③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别(X^2=0.704,P&;gt;0.05)。④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疼痛均缓解,腰部酸痛持续数天后逐渐缓解、消失。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组出现1例椎间盘感染,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两组优良程度无明显差别。但两种干预方式比较,经皮自动腰椎间盘摘除术操作简便,损伤小,不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将标本分为5种状态,A:单节段完整状态,B:多节段完整状态,C:单间隙钩突切除,D:三间隙钩突切除,E:单间隙钩突切除联合椎体部分切除。应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仪测试在上述5种状态下标本在6个方向上三维运动范围(ROM)的改变,将5种状态分为单节段和多节段两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单节段组两种手术状态在前屈轴向与完整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O.01),在后伸轴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侧屈和轴向旋转方向无差异,两种手术状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多节段组任一运动方向上手术状态与完整状态ROM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在运动范围总和上,两种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颈前路椎间孔显微减压术将导致颈椎静态稳定性的轻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动态MRI测量,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的动态变化对过伸颈椎损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患者中立位MRI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C3-7各节段脊髓、硬膜囊中矢径、硬膜囊前间隙及椎管、椎体矢径,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高位颈椎(C4以上)脊髓、硬膜囊中失径在三位置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3-7以下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椎体水平三位置中测得中矢径数值大小排列为:过伸位&;gt;中立位&;gt;过屈位;在椎间隙水平。因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的影响则相反为:过屈&;gt;中立&;gt;过伸,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组有14例颈椎管狭窄其椎管、椎体比值&;lt;0.75,占45.16%(14/31)。结论: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是过伸性颈椎损伤产生的机制所在,且常发生于下颈椎。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更易患过伸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1):F0002
经皮穿刺介入治疗椎间盘源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另一大类型,只要适应症选择恰当,对于早中期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如下一些方式: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PLD、PCD);经皮椎间盘髓核激光气化减压术(PLDD):臭氧注射治疗术(OO);低温等离子刀髓核成形术(Nucleoplasty)等。现将我科开展的部分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脊柱外科发展迅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的方法由早年的骨刀、Cloward环钻、手动环锯发展到现在的“ZDS”旋转推进式颈椎间盘切除器(以下简称环锯)。环锯利用机械原理,依靠定位丝锥的稳定作用进行手术操作,准确度高,椎体上下椎板切除相等、适度,避免引起脊髓损伤,减压充分,操作简便安全,易于掌握,缩短了手术时间,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代表了脊柱外科的新进展:现将环锯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的优点、使用方法、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于生理老化和病理损害,常导致椎间盘破坏,而椎间盘是脊柱运动功能单位中最关键的结构,其破坏后不但可引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还将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学紊乱,因此最好是重建椎间盘,即可治疗椎间盘疾病,又能部分恢复椎间盘的功能。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相应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及有关解剖参数的变化。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对象:1999-02/2002-06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确诊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34例,41个椎间盘进行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均按要求完成了研究全过程。方法:所有的患者均在气管内麻醉下行腹直肌旁切口经腹膜外入路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采用德国Link公司生产的SB Chari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并进行相关评价。主要结局观察:①患者术后的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性、椎间关节的活动范围、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面积的变化。②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单节段置换L3-4例,L4~5 18例,L5S1 7例;双节段置换L3~4和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总优良率90%。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4例,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重建了腰椎的稳定性。其余的手术节段未见不稳现象。手术后L4~5椎间的屈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仅对施行椎间盘置换的L4~5节段伴椎间隙Ⅰ~Ⅱ&;#176;狭窄的15例进行了测量,证明手术前后椎间盘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7,2.634,P&;lt;0.05)。结论: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面积,加大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后自身免疫反应的变化,并与单纯脊柱手术的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比较,分析免疫参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04-01/06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拟行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20例,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36例与接受脊柱手术的非腰椎间盘突出(对照组)患者22例。于手术前和术后1,3,5,7,14d采集晨起空腹外周血样。采用免疫单向扩散法检测Igc,IgM。临床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的分化抗原,采用荧光标记的单抗检测。采用LBY—XC全自动血沉测试仪测定血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8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液IgM、IgG水平: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中术前外周血液IgM、IgC水平比对照组高(P&;lt;0.001)。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术后下降很明显(P&;lt;0.001),并且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术后第1,3,5天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大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P&;lt;0.001)。两组术后第7,14天显示了较大的下降。②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水平: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及对照组术前相差不大(P&;gt;0.05)。术后3组都明显上升(P&;lt;0.001),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术后第1,3,5,7天的上升幅度和上升速度大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及对照组,但无显著区别(P&;gt;0.05)。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术后第14天显示基本趋于一致。③外周血液CD4、CD8、CD4/CD8水平: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术前外周血液CD4、CD8、CD4/CD8水平比对照组高(P&;lt;0.001)。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术后上升很明显(P&;lt;0.001),并且前侧经腹膜外腰椎间盘完全摘除术组术后第1,3,5,7天上升幅度和上升速度大于后侧部分椎间盘摘除术组,但差别无意义(P&;gt;0.05)。3组术后第14天显示基本趋于一致。结论:不论何种手术方式,都使患者在接受椎间盘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发生明显改变,检测IgC,IgM及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比值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着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且其术后免疫状态的改变也提示手术能够减缓或不同程度阻断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间盘显著退变与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椎间盘显著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前动态X片和MRI,了解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不稳率71.4%,明显狭窄椎间隙及上方相邻椎间隙处常存在明显的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或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60.8%和57.1%,优良率分别为88.5%和81.3%。结论: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有失稳倾向,脊髓压迫存在静态和动态压迫因素,手术应采用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或后路椎板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颈椎病前路减压撑开植骨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探讨其对术后功能改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SigmaScan Pro5软件包测量60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颈椎X线侧位片的前柱高度,按40分法对其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颈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其高度增加的百分数与术后改善率呈显著相关性(r=0.76,P&;lt;0.01)。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撑开植骨固定融合技术可有效恢复颈前柱高度,从而提高颈椎病的功能改善率。  相似文献   

13.
张庆国  聂林  侯勇  程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2):4406-4406
目的 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 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lt;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 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广州市柔济医院),建院106年,骨科迄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了以微创脊柱外科为主导的脊柱外科、四肢关节、微创骨科等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骨外科专科。2000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点学科,2001年广东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广东省骨科创伤研究中心,2003年被广州市卫生局批准为广州市重点专科(专项)科室。现有硕士生导师2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多名,其中博士后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9人。多人先后赴美国、瑞士、新加坡、奥地利等国进修学习。在读硕士生5名。实有床位60张。骨科目前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近10年来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专著6部,已成为具有雄厚实力的临床、科研基础骨科。脊柱外科以微创脊柱外科为主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科相继开展了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陈术,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镜系列手术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等微创脊柱手术,先后多次获得广州市和广东省的科技进步奖。在椎间盘镜系列手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等技术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我院骨科在高位颈椎前、后路手术,高位胸椎前、后路手术,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等复杂的脊柱手术方面进行了深入而长期的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F0002
为顺应现代外科发展趋势和满足广大脊柱疾病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南华大学附一医院脊柱外科在全国率先成立脊柱疾病微创治疗中心,并陆续推出脊柱十大微创技术群:(一)MED技术;(二)膨胀式伞状椎间融合器Btwin技术;(三)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PKP,Kyphon,Sky;(四)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五)内窥镜辅助下颈椎融合术(MED+CFRP);(六)内镜辅助下腰椎前路手术(MED+ALIF);(七)PLD及PCD技术;(八)经皮穿刺腰椎外固定支架术;(九)经皮穿刺寰枢椎关节形术;(十)脊神经后支冷冻术。现分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摘除1~3个颈椎椎间盘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椎体间使用植骨及内固定后对恢复颈椎稳定性的作用。方法:10具新鲜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依次进行完整颈椎、环锯法摘除颈椎间盘(C3-6)标本、三面为皮质骨的骨栓椎间隙(C3-6)植骨标本、在植骨基础上行颈椎(C3-6)前路ORION内固定标本进行测试。测试为对颈椎标本进行轴向压缩(300N)、侧弯(2Nm)及轴向扭转(2Nm)。结果:椎间盘切除后,造成颈椎在多个方向的严重不稳定,单纯椎间隙植骨后稳定性仍低于完整颈椎,安置颈椎前路内固定后,颈椎不稳定现象明显改善,在3种载荷作用下,稳定性与完整颈椎无显著差异(P&;gt;0.05),且部分指标优于完整颈椎。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后,尤其是多节段切除椎问盘后,应使用颈椎前路内固定加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张连艳  李澶  杨德琴 《护理研究》2005,19(15):1352-1353
脊柱外科发展迅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的方法由早年的骨刀、Cloward环钻、手动环锯发展到现在的“ZDS“旋转推进式颈椎间盘切除器(以下简称环锯).环锯利用机械原理,依靠定位丝锥的稳定作用进行手术操作,准确度高,椎体上下椎板切除相等、适度,避免引起脊髓损伤,减压充分,操作简便安全,易于掌握,缩短了手术时间,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代表了脊柱外科的新进展.现将环锯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的优点、使用方法、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健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4):335-336
Mixter和Barr在1934年成功地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开创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新纪元。同年,Ball报道了经脊柱后外侧入路椎体穿刺活检技术。此后,Walls(1948年)和Craig(1956年)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脊柱后外侧入路椎体穿刺活检体会。这些经验为日后开展的腰椎经椎体后外侧入路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颈椎手术开展则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份至7月份收治的92例椎间盘下腰痛患者主要采取介入治疗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并采用(the 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背痛评分表和VRS评价表,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的微创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活动限制情况以及疼痛的得分,与手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介入治疗,配合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术后疼痛症状的观察、神经功能监测、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及各种术后不良反应的护理,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对2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以VAS评分作为腰痛缓解疗效评价指标,对手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华医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作为术后功能评定标准.结果: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功能评定优13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3%;未发生腰肌血肿、大血管、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