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83例梗阻性黄疸和CT结果,其中胰头壶腹部肿瘤36例,肝内及肝门区肿瘤16例,总胆管结石18例,肝门区及肝内胆管结石12例,Caroli氏病1例。认为胰头壶腹部肿瘤和胆管结石是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CT是无伤创的有效查检手段 相似文献
2.
3.
4.
近十几年来,由于CT检查的速度快、简易和准确性,已逐步成为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首选检查方法。根据胆系的解剖结构、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特殊性,其扫描方法与其它脏器CT扫描存在明显差别,为提高影像准确率,对扫描技术人员在图象分析、技术操作方面要求更高。本文根据扫描实例,就其扫描技术因素探讨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收集黄疽患者71例,年龄26~59岁。经CT扫描诊断为梗阻性黄疽。扫描条件与显示参数:120kV,400mA,3.0s扫描时间,340X340重建矩阵,5mm层厚,5mm层间距,窗位35~40、窗宽250~300,保留原始数据和不修改条件连续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检查在梗阻性黄疸检出、治疗和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行CT或MRI检查的14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B超检查。结果:CT的定位准确率及病因诊断正确率高于MRI与B超,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超、CT、MRI正确检出率分别为81.6%、95.4%、90.8%。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胆管立体形态及全貌,显示胆管的扩张程度及引起黄疸的部位和性质,有明显的定位诊断价值,为梗死性黄疸的诊断提供重要影像学资料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结果CT扫描可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解梗阻情况:(1)能判断梗阻是否在肝外;(2)明确梗阻平面;(3)对梗阻的良恶性作出影像学鉴别;(4)对病因组织学类型作出初步诊断。从而确定了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由于CT扫描可以直接发现肿块或结石,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梗阻性黄疽的病因诊断。但是有一部分病例,从CT上仅能见到胆道系统扩张,未见肿块或结石,容易误诊。本文旨在对这部份病例的良恶性作出鉴别,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是各种胆管疾病的共同结果。引起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复杂,主要有胆管结石、肿瘤、炎症等原因。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影像检查技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各有其优缺点。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现主要对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以及近年来影像学检查的发展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7~2009年确诊为梗阻性黄疸29例,应用SIEMENS 16层CT扫描中上腹部,应用M IP、VRT技术处理图像。结果:总胆管结石9例,总胆管占位16例,胆管十二指肠结合部占位2例,胰头占位5例,腹膜后转移2例。结论:随着M IP、VRT技术的应用,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符合率越来越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CT上仅仅表现为胆道扩张的良、恶性梗阻性黄痘对照分析,发现恶性病变肝内胆管为中、重度扩张(73.1%)呈藤状(57.7%),肝外胆管绝大多数在近段区域突然中断(95.7%),良性病变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3.6%),多表现为竹节状(68.2%),而肝外胆在远段逐渐变细(84.2%),认为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形态,以及肝外胆管扩张形态及梗阻部位改变,能够对梗阻的良、恶性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梗阻性黄疸临床比较常见 ,引起的原因较多 ,术前一般均依赖影像学提供诊断依据 ,因此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对影象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窥镜胆道造影 (ERCP)、B超及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10 0 %、93.8%、95 .5 % ,而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91%、78%、93% ,若三者结合定准诊断确率为 10 0 %。本文就CT在诊断阻塞性黄疸的胆管阻断平面、阻塞段征象、周围软组织形态、病变范围及良恶性的鉴别等方面作一阐述。1 胆系解剖胆道系统象一棵树 ,肝内胆管是树枝 ,左右肝管是主枝 ,肝总管和胆总管是树干 ,胆囊象个…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406例经CT、部分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较详尽的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从1987年12月至1996年11月,对406例,男248例,女158例临床疑为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CT扫描。最大年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