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CT检查技术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CT直接增强扫描、CT窗技术和应用CT描参数对95例癌症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CT定位并进行观察和照相。再由CT诊断医师在CT图像上逐层勾画靶区轮廓,身体轮廓,敏感器官体积。结果:(1)5例患者未行增强显示病灶欠佳,其余90例行直接增强扫描病灶显示率达100%。(2)窄窗仅清楚显示病灶,对体表轮廓及定位标记物显示欠佳,而宽窗相相反,只有中间窗可同时显示两者显示率达100%。结论:(1)增强CT定位更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密度,轮廓和边缘,尤以增强2-4min内显影最佳,更利于勾画病灶的体积;(2)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能同时显示病灶,体表轮廓及定位标记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10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CT检查,就其部位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常规口眼1%-2%的泛影葡胺500-800ml,进行螺旋CT平扫后增强扫描。结果 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60%-100%;胆道系统内高密度结石诊断率为100%,肿瘤性病变或低密度结石、炎性病变诊断率为60%-85%。结论 梗阻性黄疸以肿瘤的发病率占首位,结石所致的梗阻次之,炎症或术后所致的梗阻少见。故此,CT检查仍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由多种疾病所致的一种征象 ,对黄疸患者行 CT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梗阻 ,判断梗阻的部位和分析梗阻的原因 ,如为恶性肿瘤所致 ,CT还能帮助判定肿瘤的可切除性 [1,2 ]。下面将梗阻性黄疸的 CT诊断作一综述。1  CT检查方法  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取仰卧位 ,由膈顶至肾静脉水平连续扫描 ,层厚 10 mm ,层距 10 mm。兴趣区加薄层扫描 ,造影剂为 60 %泛影葡胺或优维显 10 0 m l。为使周围组织对比良好 ,在扫描前 3 0 min,口服 1%~ 1.5%泛影葡胺 50 0 m l,扫描前 5min再服 2 0 0 m l,使胃十二指肠及空肠充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U)后CT尿路成像(CTU)检查的技术及其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泌尿系疾病患者行标准的IVU检查,39例疑输尿管病变的患者立即行CT检查,利用CT—SPR技术扫描定位像,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上重建成CTU。分别让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IVU、CT—SPR和CTU进行评价,分析其对病变的显示和病变的诊断。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和临床诊治结果来分别判定其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结果本组研究39例输尿管病变患者中IVU能显示梗阻部位的显示为33例,占85%,另外6例因肾功能不良而无法判定,单纯CT-SPR与IVU结果相同,CT加CTU对梗阻部位的显示率为100%。整体诊断正确率CT加CTU为92%,而IVU为59%。在CTU与最终结果的比较中,P〈0.05,一致性较好。结论IVU后CTU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都高于IVU。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胆道梗阻的CT影像及临床表现特点,提高胆道梗阻CT影像定位、定性诊断。方法:随机抽取1997~2006年5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病例,其中38例手术及病理明确诊断,12例长期随访后确诊。均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19例胆道系统恶性病变;31例良性病变。结论:CT影像检查,胆道梗阻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均为80%。可作为胆道梗阻病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螺旋CT多期扫描对慢性尿路梗阻且血肌酐正常患者的分肾功能进行评估。方法前瞻性研究65例单侧或双侧慢性上尿路梗阻并且血肌酐正常的成年患者,60例为单侧梗阻,对侧肾正常,其余5例为双侧梗阻。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多期扫描及99m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 CT用来明确梗阻的原因,间接测定双肾的肾小球滤过率( GFR),分析梗阻肾脏CT GFR和同位素GFR 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梗阻肾脏同位素GFR为(36.9±9.79)mL/min,CT GFR为(37.8±10.53)mL/min,梗阻肾脏同位素GFR与相应的CT GF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01),其同位素GFR与CT GFR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28);正常肾脏的同位素GFR为(62.3±13.07)mL/min,CT GFR为(62.1±10.11)mL/min,正常肾脏的同位素GFR和CT GFR比较,同样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01),其同位素GFR与CT GFR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75)。结论在梗阻肾脏及正常肾脏的功能评估中,螺旋CT多期扫描对于总肾功能和分肾功能的计算与核素肾动态显像一样准确。  相似文献   

7.
陈晓阳 《吉林医学》2011,(24):5108-5109
目的:研究CT检查中窗口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方法:对CT扫描的516例患者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按实际情况对窗宽和窗位参数进行调查,以便建立最佳的影视图像。结果: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结论:熟练的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梗阻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病变,临床对拟诊为胆总管梗阻的病人行CT检查可了解梗阻的原因、病变的形态及范围等[1]。本文对69例胆总管梗阻病人的CT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T诊断胆总管梗阻性病变的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胆总管梗阻病人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27~76岁,平均51.5岁。病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55例,黄疸59例,肝功能异常43例。术后病理证实胆总管结石21例,胆总管癌10例,壶腹癌9例,胰头癌26例,慢性胰腺炎并胆总管狭窄3例。1.2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1600C CT机常规行肝、胆、胰、脾CT扫描,其中增强扫描59例。1.3 CT表现CT扫描  相似文献   

9.
不同CT检查技术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CT检查技术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CT直接增强扫描、CT窗技术和应用CT扫描参数对95例癌症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CT定位并进行观察和照相.再由CT诊断医师在CT图像上逐层勾画靶区轮廓、身体轮廓、敏感器官体积.结果:①5例患者未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欠佳,其余90例行直接增强扫描病灶显示率达100%.②窄窗仅清楚显示病灶,对体表轮廓及定位标记物显示欠佳,而宽窗则相反,只有中间窗可同时显示两者且显示率达100%.结论:①增强CT定位更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密度、轮廓和边缘,尤以增强2~4 min内显影最佳,更利于勾画病灶的体积;②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能同时显示病灶、体表轮廓及定位标记点.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来,由于CT检查的速度快、简易和准确性,已逐步成为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首选检查方法。根据胆系的解剖结构、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特殊性,其扫描方法与其它脏器CT扫描存在明显差别,为提高影像准确率,对扫描技术人员在图象分析、技术操作方面要求更高。本文根据扫描实例,就其扫描技术因素探讨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收集黄疽患者71例,年龄26~59岁。经CT扫描诊断为梗阻性黄疽。扫描条件与显示参数:120kV,400mA,3.0s扫描时间,340X340重建矩阵,5mm层厚,5mm层间距,窗位35~40、窗宽250~300,保留原始数据和不修改条件连续扫…  相似文献   

11.
陈书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570-4571
目的:对于静脉肾盂造影双肾不显影的病人探讨更好的当时明确诊断办法。方法:对5例IVP 30min后双肾仍不显影的病人,采取解除腹带后在检查台上翻滚转动2周~3周,仍不显影的立即CT扫描。结果:5例中1例解除腹带后很快双肾显影,1例在检查台上翻滚转动2周~3周后双肾显影,2例通过CT扫描明确了梗阻部位和梗阻性质,1例结合CT未能明确诊断。结论:对于IVP 30min后双肾仍显影的病人,可以解除腹带观察,如果双肾仍不显影可以嘱病人在检查台上翻滚转动2周~3周,再不显影的可以在征得病人同意后立即CT扫描,另外最好用数字胃肠机做IVP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层医疗单位对输尿管梗阻病变的X线检查技术与方法选择。方法 选择37例经确诊为输尿管梗阻病变的普通X线与CT检查技术,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输尿管结石19例(51.4%),输尿管感染病变11例,输尿管肿瘤2例,管外肿瘤3例,X线与CT相结合阳性率为95.7%。结论 充分利用普通X线与CT的合理结合,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且经济。  相似文献   

13.
30例肠梗阻的CT结果 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的肠梗阻病人的CT检查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0例病人术前CT诊断正确29例(96.7%),误诊1例(3.3%);其中小肠低位梗阻22例,小肠高位梗阻1例,结肠梗阻7例;在CT检查后均能明确梗阻点及病因,其中肠道肿瘤5例,粘连13例,肠扭转7例,肠套叠3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结论CT在肠梗阻病人的诊断中,能基本明确梗阻点,同时对发现病因、并发症等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准确率为88.1%;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准确诊断并定位胆道梗阻性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CT表现及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肝门部胆管癌的CT、超声、ERCP,PTC诊断资料。结果:梗阻部位显示率CT为90.9%,超声88.2%,ERCP100%,PTC94.1%,CT联合超声97.8%。梗阻性质确诊率CT为75.5%,超声72.3%,ERCP70.4%,PTC90.1%,CT联合超声95.7%,结论:CT能良好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特性,CT与超声联合应用明显提高诊断率,基本能满足诊断,了解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对ERCP,PTC侵入性检查尽可能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16.
杨明慧 《农垦医学》2005,27(4):254-256
目的:探讨成人单纯性肠梗阻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2例CT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成人单纯性肠梗阻CT表现及有关影像学资料。结果:单纯性肠梗阻有特性的CT表现:①多个扩张肠襻;②肠腔内容以液体为主,伴少量气体,阶梯状排列有序;③肠壁厚度正常。本组CT诊断肠梗阻均正确,确定梗阻部位正确率为72.7%、梗阻性质正确率81.8%、梗阻原因正确率45.5%。结论:腹平片是诊断肠梗阻首选方法。口服或灌肠是诊断和显示肠梗阻特征的重要参考,但有严格适应症。CT在显示梗阻水平、梗阻原因及危及肠活力方面有一定优越性,需注意CT检查方法和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探讨CT对肾脏急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以单侧性肾区疼痛的肾脏急性病变患者行CT扫描检查。结果:肾脏急性感染7例,肾外伤2例,肾血管性病变11例,肾梗阻性病变16例。CT对肾脏感染性病变可明确病变范围、性质、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对肾外伤病例可明确肾脏损伤程度;对肾血管性病变可通过增强扫描作出定性诊断;对肾梗阻性病变亦可通过增强扫描,显示皮、髓质分界时间延长而作出定性诊断。结论:CT是肾脏急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在下段胆管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下段胆管梗阻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共40例进行常规超声及采用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并与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常规超声及采用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能显示下段胆管梗阻分别为23例(57.5%)和37例(92.5%),后者较前者对下段胆管梗阻的显示率明显提高。②与ERCP或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对病因诊断准确性为52.5%,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对病因诊断准确性为85.0%,后者较前者对下段胆管梗阻病因诊断准确性高。结论采用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能明显改善对下段胆管梗阻病变的显示率,对梗阻病因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螺旋CT增强延迟5min后扫描针对颅内小结核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4例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疑颅内小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后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延迟5min后再行螺旋CT平描,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好的诊断。结果:经过螺旋CT增强后延迟5min再扫描后发现,28例呈阳性,其中呈阳性9例又行MRI的检查,与CT结果相符。结论:采用螺旋CT增强后延迟5min再扫描方法诊断早期颅脑小结核瘤切实可靠。主要是增强延迟等到血管期过后才能看到平扫及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不易检出的早期小的结核瘤。相比于MRI检查更为经济实用,适合于牧业地区及磁共振尚未普及地区。  相似文献   

20.
检查技术因素造成CT(电子计算机横断体层摄影)诊断的误诊,往往不被诊断医师所重视。在CT扫描时,扫描者如何使用适当的窗位和窗中心,选择扫描层厚和层距,对兴趣区处理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和诊断的正确性。本文从检查技术的角度论述了CT误诊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