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种以外阴瘙痒及色素减退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晚期常伴有外阴萎缩、阴道口狭窄及性交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我们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复方外阴软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2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252例,年龄分布在15~6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介素-2局部封闭加红光局部照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取重组人白介素-2 20万U、2%利多卡因2~5ml推注病变周围,1次/3d,10d为1疗程;涂抹奇白消软膏加红光局部照射每日1次,10d为1疗程,疗程间隔20d,治疗1~3疗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鳞状细胞增生型患者外阴涂抹哌瑞松软膏,对硬化苔癣型患者外阴涂抹0.5的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每天1次,1周为1疗程,治疗6~8疗程。结果治疗组41例,治愈10例,显效2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6%。对照组28例,治愈5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4%。结论白介素局部封闭加红光局部照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配合专用药物治疗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376例分为两组,HIFU组75例,单独应用HIFU治疗,联合疗法组301例,采用HIFU联合局部专用药物治疗。以同期56例单纯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同类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设立"外阴瘙痒评分法"、"外阴白色病变面积计算法"、"四象限比较法"和"四度皮肤弹性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①HIFU组与联合疗法组对控制各类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瘙痒症状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疗法组疗效更佳(P〈0.05)。②HIFU组与联合疗法组控制白色病变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HIFU组、联合疗法组治疗后白色病变面积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显著减小(P〈0.01)。③HIFU组、联合疗法组符合外阴皮肤弹性不良标准的患者治疗后外阴局部皮肤弹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IFU组、联合疗法组外阴局部皮肤弹性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疗法组疗效更佳(P〈0.05)。结论 HIFU联合局部专用药物治疗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对瘙痒症状、外阴局部皮肤弹性的改善及减小白色病变面积效果满意,并具有治疗方便、安全无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病因不明的鳞状上皮细胞良性增生为主的外阴疾病。多见于30~60岁妇女,恶变率2%~5%,是最常见的外阴白色病变。现在对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病因不明,迄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慢性损伤、过敏、局部营养失调或代谢紊乱是导致此病的直接原因,其发生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排出物刺激及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有关。其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患者多难耐受而搔抓。严重者坐卧不安,影响睡眠。检查可见病变范围不一,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病变可呈局灶性、多发性或对称性。病变早期皮肤暗红或粉红,角化过度部位呈白色;病变晚期则皮肤增厚,色素增加,皮肤纹理明显,出现苔藓样变,似皮革样增厚,且粗糙、隆起,严重者有抓痕、皲裂、溃疡,若溃疡长期不愈,应警惕局部癌变,需及早活检确诊[1]。1临床资料本院妇科门诊从2001年至今采用竹红菌素结合红外线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200例,其中80%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治疗方法2.1首先用碘伏消毒棉球擦净外阴。2.2均匀涂抹竹红菌素软膏,以遮盖皮肤为准。2.3用红外线光源照射,光功率调至10~12W,扫描照射皮肤,...  相似文献   

5.
缪雪阳  付立仙 《贵州医药》2012,36(3):281-282
外阴白色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FU)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型无创性局部治疗手段,在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操作简单、无损伤、效果肯定的特点[1,2].我科已开展该技术多年,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精心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在我院行FU治疗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98例,年龄30~68岁,平均47.4岁.其中增生型65例,硬化型23例,混合型10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3个月内未进行过其它物理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外阴白色病变为女性外阴皮肤、粘膜发生组织改变及颜色变白的疾病。既往由于对本病的发病原因不太清楚,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均不够理想、本文采用抗代谢药物5-Fu局部注射取得较高疗效,现分析如下。1.一股资料:我科自1992年3月~1994年3月门诊共收治经病理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41例n’,并依据1975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第二届国际会议进行分类,增生型营养不良23例(其中非典型增生2例),硬化苔癣型营养不良11例.混合型营养不良7例(其中非典型增生1例)。年龄ZI~74岁,病程2个月至10年。2.临床农现:患者均以外阴奇痒,并…  相似文献   

7.
吴桂黔  马俐 《江苏医药》2001,27(7):547-547
本文报告在手术的同时辅用聚甲酚磺醛 (爱宝疗 )治疗尖锐湿疣 33例 ,取得满意疗效 ,兹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998年 8月~ 1999年 8月门诊患者 ,年龄 16~ 4 5岁 ,平均年龄 2 7.2岁 ,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诊断 ,病程 2周至 2个月。病变部位 :外阴16例 ,外阴及阴道下段各 12例 ,会阴及肛门周围 5例。二、方法 :用肥皂、清水及 1‰新洁而灭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 ,在湿疣基底部以 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用血管钳将湿疣疣体逐一钳夹 ,彻底清除至疣体完全脱落 ,基底部用刀片搔刮数次 ,对出血点用爱宝疗浓缩液涂压迫止血 ,未出血病灶部位用…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55岁,因外阴瘙痒1~ 年,发现外阴赘生物1~ 月,于1999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见外阴大、小阴唇表皮及粘膜多处疣状物,醋酸白试验( ),疣面平。小阴唇及部分大阴唇色素稍减退,半月前在外院诊断为尖锐湿疣。取右侧大阴唇中下部病变明显处组织送检。病理报告: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经干扰素局部皮内注射及外涂复方地塞米松、丙睾软膏治疗后症状消失,局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停药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9.
本组24例,均为女性,年龄40~60岁,病程1~5年。治疗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萎缩型6例,增生型3例,非典型增生型4例,外阴搔痒11例。患者主要症状均为外阴搔痒,变白,发生皲裂,部分患者呈苔藓样变,影响正常工作及学习。治疗方法:①采用中美合资大连波姆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PCME-光疗仪;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用1%新洁尔灭消毒外阴,病变部位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相似文献   

10.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迄今不明。以外阴奇痒、干涩疼痛及外阴黏膜变白、粗糙、萎缩或增生皲裂。失去正常色泽、弹性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1西医治疗1.1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目的在于控制局部瘙痒、抗炎及抗过敏作用,抑制结缔组织细胞增生,还可稳定细胞内溶酶体膜。防止细胞内溶酶体酶释放组织而引起组织损伤。临床常用的药物有0.01%曲安奈德软膏或0.025%氟轻松软膏或1%~2%氢化可的松软膏。每日涂擦局部3~4次缓解  相似文献   

11.
外阴白色病变系指一组女朋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史性及色索改变的慢性疾病.以外阴奇痒难忍,抓破后疼痛,晚期色素脱失、明蒂萎缩,小阴唇平坦、消失,阴道口挛缩、性交困难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各科均有一些治疗方法,但通常只能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根除病理改变,且复发率高(包括手术切除病变组织),1996年以来,我们开始用叨据敷贴器对外阴白色病变进行放射治疗,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l资料与方法1.l研究对象为我院199oil998年门诊收治的患者46入,年龄gtog岁,平均33.5岁,病程半年~36年,平均13年。1…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5岁。因外阴瘙痒3年,于2004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述3年前因外阴瘙痒就诊。诊断为外阴白色病变,即: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增生性)。曾在其他医院治疗近3年,效果欠佳,外阴奇痒难忍。妇科检查:外阴皮肤黏膜变白、对称,增厚发硬,呈湿疹样改变。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给予胸腺肽注射液20mg加利多卡因注射液5mg,每周1次细针局部封闭。治疗4周后患者自觉痒感减轻。外阴增厚发硬的皮肤变软,白色病损的皮肤局部着色。患者为尽快治愈要求医生加大剂量,改为每周2次细针局部封闭。在作第2次治疗时,臀部下方出现六个散在分布、略高出皮肤的类…  相似文献   

13.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减退并伴有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慢性疾病[1].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中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62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2例均为区妇幼保健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患者,门诊诊为外阴白色病变并病理证实排除赘生性鳞状上皮内瘤变.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年龄29~65岁,平均39.3岁.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10年,平均4.2年.  相似文献   

14.
1996年6月以来应用中药外洗加抗炎止痒等中西药配伍剂外用治疗外阴瘙痒,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6年6月~1999年4月门诊治疗外阴瘙痒伴有局部皮肤组织改变的患者108例(包括伴有局部皮肤红、肿、皲裂、增厚、苔癣样改变等),排除其它合并症,如各种阴道炎引起的外阴瘙痒.年龄为27岁~58岁,其中27岁~45岁68例,46岁~58岁40例,病程1 a~13 a.  相似文献   

15.
董石燕 《海峡药学》2016,(6):161-162
目的:观察胎盘注射液、肤痔清软膏局部封闭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50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肤痔清软膏联合超声聚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胎盘注射液穴位、局部封闭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胎盘注射液、肤痔清软膏局部封闭治疗的疗效明显,可以提高外阴的局部营养,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阴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总结相关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因外阴肿物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住院治疗的2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体征、肿物性状特点、病理类型、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24例患者中仅2例(8.3%)为多发病灶,其余患者均为单发。发病年龄为14~78岁,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围绝经期患者2例(8.3%)。所有患者表现为自触和/或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外阴肿物,有2例伴异味及破溃;病程为2周~70年;3例表现为外阴囊性肿物,21例表现为外阴实性肿物(包括8例外阴皮赘),包块大小为0.5~8 cm。术后病理诊断为外阴软纤维瘤者8例,平滑肌瘤4例,外阴皮内痣、纤维瘤、乳头状汗腺腺瘤、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各2例,多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脂肪瘤、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各1例。除1例外阴多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患者行单纯外阴切除术,其余患者均采用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外阴良性肿瘤多为单发,实性肿物多见,常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祛湿消白散及奇白消软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方法将3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和实验组(用消白散及奇白消软膏治疗),根据两组治疗结果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愈率、好转率、实验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祛湿消白散及奇白消软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比单纯高效皮质激素局部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IN)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灶特征、病理检查、VIN与宫颈病变关系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病理检查中有VINI8例,VINⅡ8例,VINⅢ7例,其中10例为单发病灶,13例多发病灶,4例VINI、VINⅡ并存,1例VINI、VINⅡ、VINⅢ并存,2例VINⅡ、VINⅢ并存。11例(47.8%)合并宫颈癌前病变及浸润癌,18例(78.3%)有外阴或宫颈尖锐湿疣。23例中17例手术治疗,除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其余病例经追踪随访9个月至2年无复发迹象。结论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病年龄轻,外阴赘生物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不同程度病灶共存及与宫颈癌前病变共存。治疗以外阴切除术、局部病灶切除术为主。治疗效果好。复发病例可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苯扎溴铵新用途五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小娟 《医药导报》1999,(2):114-114
近年来,苯扎澳铰(新洁尔灭)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不良反应轻,值得重视。1外阴尖锐湿疣用5%苯扎澳铰棉签涂疣体并压迫lmin,每日1次,同时用双黄连溶液(双黄连粉0.6g加0.9%氯化钠溶液5ml)外涂局部,tid,连用7天为1个疗程。王颖[‘j报道用该法治疗38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治愈36例,有效2例。外阴病变轻者一般2个疗程内痊愈,阴道口、尿道口及肛周粘膜病变者经3~4个疗程痊愈。用药局部有灼热痛,病灶周围有轻度炎性反应,可耐受。2烧伤用0.9%氯化钠溶液和过氧化氢(双氧水)冲洗创面,清除异物,剪去脱落皮肤,吸尽大、小水泡内的…  相似文献   

20.
外阴白色病变即外阴营养不良症,症状瘙痒难忍及疼痛,恶变率占5%左右。此病极不容易治愈。有的病人罹病20~30年余。我们曾用小棒杆菌疫苗,转移因子,氟脲密啶,中药口服、外洗,并用药膏外涂均奏效甚微。近期我们采用维胺酸口服方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30例效果较满意。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自1989年6月~1990年4月用维胺酸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患者30例,治疗时间1个疗程(3个月),药物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1.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5.4岁,≥40岁者19例,<40岁者11例。29例有孕产史,最多生9胎,最少生1胎,1例孕3无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