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皮下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对全厚随意型皮瓣成活以及皮瓣组织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 30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三组 ,在其背部形成 3cm×7.5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术后即刻 :在其远蒂端 6 .5cm以及 5 .5cm处选择四个对称的注射位点 ,每一位点分别给予 10ng/ 10 0 μl的VEGF、0 .1%BSA、医用生理盐水各 10 0 μl。术后 6小时、2 4小时重复给药。观察 7天后将动物处死 ,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及观察皮瓣组织活性。结果 术后第三天皮瓣成活率 :VEGF组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七天皮瓣成活率VEGF组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VEGF组远蒂端 7.5cm~ 4 .5cm范围内SDH含量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皮下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全厚随意型皮瓣成活以及皮瓣组织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 30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三组 ,在其背部形成 3cm× 7.5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术后即刻给予如下处理 :在其远蒂端 6 .5cm以及 5 .5cm处选择四个对称的注射位点 ,VEGF组每一位点给予10ng/ 10 0 μl的VEGF溶液 10 0 μl;BSA组每一位点给予 0 .1%BSA溶液 10 0 μl;生理盐水组每一位点给予医用生理盐水 10 0 μl。术后 6h、2 4h重复给药。术后 7d将动物处死 ,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及皮瓣组织活性。 结果 :术后 3d皮瓣成活率 :VEGF组为 (98.70± 1.0 4) % ,BSA组为 (6 4.2 0± 2 .92 ) % ,生理盐水组为 (6 3.85± 2 .87) % ,VEGF组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 7d皮瓣成活率 :VEGF组为 (96 .78± 0 .98) % ,BSA组为 (6 4.0 3± 2 .96 ) % ,生理盐水组为 (6 3 .6 8± 2 .89) % ,VEGF组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VEGF组远蒂端 7.5~ 4.5cm范围内细胞存活百分比高于其他两组相应部位 (P <0 .0 1) ,VEGF组远蒂端 7.5~ 4.5cm范围内SDH含量高于其他两组相应部位 (P <0 .0 1)。结论 :VEGF皮下局部注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方法 ,它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VEGF挽救大鼠背部随意型超比例皮瓣成活的最佳注射层次。方法 :选用 4 0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四组 ,在其背部形成 2cm× 8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术后即刻作如下处理 :在其远蒂端 6cm以及 8cm处选择五个对称的注射位点 ,对照组皮瓣掀起后立即原位缝合 ;VEGF1 组皮瓣掀起后经组织面向皮下每一位点给予 2 0ng 10 0 μl的VEGF溶液 1ml;VEGF2 组皮瓣掀起后立即原位缝合 ,经皮垂直进针 ,将药物注入受区表面 ,剂量同VEGF1 组 ;VEGF3组皮瓣掀起后立即原位缝合 ,经皮垂直进针 ,有落空感后 ,继续垂直进针约 1mm ,将药物注入受区下 ,剂量同VEGF1 组。术后观察 5d后 ,将动物处死 ,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结果 :术后第 3d皮瓣成活率 :对照组为6 5 .8% ,VEGF1 组为 83.5 6 % ,VEGF2 组为 75 .79% ,VEGF3组为 83.4 5 %。VEGF2 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VEGF1 组、VEGF3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皮瓣内、受区表面、受区下注射VEGF都能显著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而皮瓣内和受区下注射效果要明显好于受区表面注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下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防止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有效性,药物的量效关系,及其对皮瓣组织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5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5组,在其背部形成 2cm × 8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术后,对照组原位缝合;VEGFa组于皮瓣远蒂端5~8cm处皮下注射 80ng VEGF;VEGFb组于皮瓣相应部位皮下注射120ng VEGF;VEGFc组皮下注射160ng VEGF;VEGFd组皮下注射200ng VEGF,给药完毕后,立即原位缝合。术后第5天将动物处死,计算皮瓣成活面积、成活百分比和皮瓣的组织学活性。结果 术后第5天皮瓣成活面积:对照组为(10.52±1.14)cm2,VEGFa组为(10.59 ± 2.21)cm2,VEGFb组为(10.56±1.17)cm2,VEGFc组为(11.25± 2.61)cm2,VEGFd组为(13.35±1.46)cm2;VEGFa组与VEGFb组同对照组相比P>0.05,VEGFc组同对照组相比P<0.05,VEGFd组同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 一次性局部注射足量的VEGF是防止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并且可以大大地提高皮瓣的长宽比例;在有效剂量以上时,皮瓣的成活率与VEGF成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VEGF能够适度地提高皮瓣远端的组织学活性;局部注射同系统给药相比较其优点在于所需要的剂量小,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背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EX+I/R组)。对照组进行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制备,I/R组制备皮瓣后予以血管蒂夹闭6 h,DEX+I/R组在进行前述缺血处理后予以右美托咪定100 μg/kg干预并于24 h后重复给药。分组手术7 d后,通过大体观察判断皮瓣成活率,以HE染色观察大鼠皮瓣组织病理情况,采用TUNEL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皮瓣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浆中SOD、MDA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皮瓣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3、Bcl-2)、PI3K/Akt通路蛋白(PI3K、pAkt/Akt)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I/R组及DEX+I/R组大鼠皮瓣的成活率分别为(94.15±2.28)%、(38.15±10.48)%、(57.71±10.22)%。I/R组皮瓣成活率相较于与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DEX+I/R组相较于I/R组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P=0.006)。在距离血管蒂1 cm处,I/R组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DEX+I/R组中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较I/R组降低(P<0.001)。在距离血管蒂2 cm处,I/R组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DEX+I/R组中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较I/R组降低(P=0.004)。I/R组大鼠血清SOD活力相较于对照组降低(P<0.001);与I/R组比较,DEX+I/R组大鼠血清中SOD活力升高(P<0.001);I/R组大鼠血清MDA含量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与I/R组相比,DEX+I/R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降低(P<0.001)。I/R组中Bcl-2(P=0.001)、PI3K(P=0.003)、Akt(P=0.023)及pAkt(P=0.00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而C-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P=0.002);DEX+I/R组Bcl-2(P=0.003)、PI3K(P<0.001)、Akt(P<0.001)及pAkt(P<0.00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I/R组明显增高,而C-caspase-3的表达量下降(P<0.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背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皮下局部注射VEGF解决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有效性和剂量依赖性。方法 :5 0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五组 ,在其背部形成 2cm× 8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术后即刻给予如下处理 :对照组原位缝合 ;VEGFa组于皮瓣远蒂端 5~ 8cm处皮下注射 80ngVEGF ;VEGFb组于皮瓣相应部位皮下注射 12 0ngVEGF ;VEGFc组皮下注射16 0ngVEGF ;VEGFd组皮下注射 2 0 0ngVEGF ,给药完毕后 ,立即原位缝合。术后 5d将动物处死 ,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及成活百分比。结果 :术后第 5d皮瓣成活面积 (cm2 ) :对照组为 (10 .5 2± 1.14)、VEGFa组为 (10 .5 9± 2 .2 1)、VEGFb组为 (10 .5 6± 1.17)、VEGFc组为 (11.2 5± 2 .6 1)、VEGFd组为 (13.35± 1.46 ) ,VEGFa组与VEGFb组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VEGFc组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VEGFd组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一次性局部注射足量的VEGF是解决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且可以大大地提高皮瓣的长宽比例 ;在有效剂量以上时 ,皮瓣的成活率与VEGF成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 ;局部注射同系统给药相比较其优点在于所需要的剂量小 ,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次与分次局部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背部放疗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40 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4 组,背部做3 cm×4 cm带蒂皮瓣,术后2、 4、 6 d~(60)Co照射.A组术后3、 5、 7 d每天注射80 ng/只VEGF;B组第3 天,一次性注射240 ng/只;C组与A组对照, D组与B组对照,在相应时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肉眼观察、病理学观察、荧光染色结合Photoshop图像色彩分析及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测定等方法对皮瓣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皮瓣血管面积比大于B组(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D组亦有差异(P<0.05);荧光染色见,A组皮下血管网密度大于B组;琥珀酸脱氢酶测量显示,分次给药组的皮肤组织活力大于单次给药组(P<0.05).结论:分次给予有效剂量VEGF,皮瓣微血管生成状况比一次给大剂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随意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 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给予雌激素100和300μg·kg-1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建市大鼠背部超长宽随意皮瓣模型,于试验组皮瓣远端皮下注射雌激素,于不同时间点检测3组随意皮瓣的微血管密度和存活面积.结果 雌激素100μg·kg-1加随意皮瓣组皮瓣的微血管密度和成活面积高于雌激素300μg·kg-1 加随意皮瓣组和对照组.结论 适量的雌激素可增加随意皮瓣的微血管生成,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检验局部应用外源性VEGF对大鼠随意皮瓣放疗后成活状态的影响.方法:以45 只4月龄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 组建立随意皮瓣动物模型,并利用 60Co作为放射源进行模拟放疗,一次性放射6 Gy,剂量率为500 cGy/min.放疗后第1 天3 组分别注射VEGF 100 ng/ml、 0.1%BSA 0.2 ml、生理盐水0.2 ml.放疗后进行临床动物观察.实验动物于放疗后第28天全部处死.切除皮瓣后分别进行细胞学染色实验、组织病理学实验和琥珀酸脱氢酶生化实验测定.结果:给予外源性VEGF的实验组大鼠皮瓣较2 个对照组生长状态好,且检测指标较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 (P<0.05),与预期结果一致. 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VEGF对大鼠放疗后随意皮瓣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和保护作用,但皮瓣成熟状态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这可能与VEGF的应用方法和放射损伤本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逆行与顺行岛状皮瓣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成活情况。方法 2010年6—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将8只兔的1侧后肢随机设定为逆行皮瓣组,对侧即为顺行皮瓣组,进行同体对照,每组8个皮瓣。逆行皮瓣组血管蒂位于皮瓣的远端,制备成逆行岛状皮瓣;顺行皮瓣组血管蒂位于皮瓣的近端,制备成顺行岛状皮瓣。术中观察血液循环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9天,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逆行和顺行岛状皮瓣血管蒂部的血流速度;术后第10天测定皮瓣成活情况;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逆、顺行皮瓣组术后血流速度总体上为下降后再回升,两组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隐动静脉血流方向相反,大隐静脉血流方向相同;逆行皮瓣组静脉窦扩张较顺行皮瓣组明显;逆行皮瓣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4.09±3.12)%,顺行皮瓣组为(96.5±4.7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逆行皮瓣组较顺行皮瓣组多。结论逆行皮瓣组和顺行皮瓣组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影响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皮瓣抗菌力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只SD大鼠,制作背部6 cm×4 cm任意皮瓣的动物模型。术中VEGF组局部注射VEGF 1.0μg/瓣,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即刻注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术后第3天实验组bFG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术后第4天中段和远段皮瓣SDH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升高;细胞内杀菌率较对照组高,术后第11天皮瓣存活面积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时相内肉眼及光镜观察,实验组皮瓣各段的病理改变较轻,真皮层发现较多毛细血管,炎细胞浸润较少。电镜观察见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好。术后第11天实验组IL-1β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皮瓣在100低倍镜视野计算血管密度实验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VEGF能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血管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任意皮瓣成活、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游离桡侧前臂皮瓣进行颌面部缺损修复时,采用浅静脉回流与深、浅静脉回流对于皮瓣危象发生率、皮瓣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991-01—2011-11完成的,183例采用游离桡侧前臂皮瓣(RFFF)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皮瓣回流静脉分为2组:深浅静脉回流组(组Ⅰ,85例)、浅静脉回流组(组Ⅱ,98例)。分析肿瘤的部位和类型、皮瓣回流静脉的选择、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危象发生情况。结果:组Ⅰ中皮瓣危象的发生率(8/85)与组Ⅱ中皮瓣危象发生率(6/98)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检验,P=0.40)。组Ⅱ中,吻合2条浅静脉和吻合1条浅静脉的病例,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分别为2/27和4/71,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0.67)。单静脉吻合与双静脉吻合的病例中,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分别为4/71和10/112,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41)。术后组Ⅰ皮瓣存活率96.47%(82/85),组Ⅱ皮瓣存活率为100%(98/98),2组在存活率上没有显著差异(Fisher检验,P=0.0983),术后皮瓣的总成活率为98.36%(180/183)。结论:浅静脉回流在解剖上及技术上都是可靠的,单纯吻合一条浅静脉不影响皮瓣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刘世锋  成都  )  梁新华  成都  )  包崇云  成都  )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4):345-347,352
目的 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SC-3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基因的表达,促进HSC-3细胞的凋亡。方法 合成针对survivin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对数生长期的HSC-3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SC-3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MTT法测定细胞活性,tunnel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SC-3细胞的凋亡,并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 转染siRNA组survivin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MTT法测定细胞活性,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但siRNA组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tunnel分析显示,转染siRNA组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siRNA组的凋亡率(24.99%±1.33%)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1.24%±0.13%)和空白对照组(0.10%±0.02%)。结论 采用siRNA沉默survivin基因能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凋亡,survivin siRNA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分析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 54例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除术并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33例患者采用前臂皮瓣修复(A组)、2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B组)。应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皮瓣存活率、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41.6±8.9)min,B组为(47.2±1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瓣存活率(93.9%)高于B组(90.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2组基本相似;供区功能恢复B组优于A组,A组永久性功能障碍比率为24.2%,B组仅有暂时性功能障碍且比率为9.5%;A组供区色素沉着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的满意度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 应用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受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相似。前臂皮瓣成功率高,但需要植皮,且术后供区易形成永久性功能障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隐蔽,可以提供的组织量大,术后供区功能障碍很少,患者满意度高,但是手术难度大于前臂皮瓣,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国产73-Ⅱ型血管套接器与普通血管缝合两种血管吻合方式对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将2005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本院63例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分为两组,血管套接组(n=32)修复时采用国产73-Ⅱ型血管套接器吻合动脉及静脉,普通血管缝合组(n=31)采用血管缝线吻合血管,比较两组病例血管吻合时间,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皮瓣成活率,以及患者面部外形、面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血管套接组、普通血管缝合组血管吻合时间分别为(15.66±8.76)分钟、(65.55±15.14)分钟,两组吻合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共移植组织瓣63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3例,成活61例,皮瓣危象发生率4.76%,总成活率为96.83%。血管套接组移植游离组织瓣32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1例、成活31例,皮瓣危象发生率3.13%、成活率96.88%;普通血管缝合组移植游离组织瓣31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2例、成活30例,皮瓣危象发生率6.45%、成活率96.77%。两组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皮瓣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创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良好、舌体运动、咬合关系及吞咽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安全有效,患者面部外形、功能恢复满意。术中血管套接和普通缝合吻合血管的方法,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基本相同,但血管套接法吻合速度快、易于掌握,临床上需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自身经济条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包含颈外静脉的颈侧皮瓣修复颊癌、舌癌、口底癌及牙龈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设计蒂部位于颌后区,包含真皮层、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Superficial Musculoaponeourotic System)层、颈浅筋膜层及颈深筋膜浅层,且包含颈外静脉的皮瓣,待口腔肿瘤切除后,经皮下隧道修复术区缺损。蒂部宽4.0cm,皮瓣最大面积14.0cm×4.0cm。结果临床应用20例,术后1例患者修复区的皮瓣完全坏死,逐步剪除坏死部分,最终血供较好的皮瓣基底部与口底创面愈合,2例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去除坏死皮瓣后愈合。结论颈侧皮瓣手术方法简单,取瓣方便,血供较好,皮瓣长宽比较大,适合用于全身状况较差且组织缺损较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