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蚊虫对丝虫病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同种类的丝虫有其主要的传播媒介,这些蚊媒的嗜血习性也不相同.据调查,我省人体两种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班氏丝虫病为致乏库蚊,马来丝虫病为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下称雷氏按蚊),但缺乏蚊媒嗜血习性的试验依据.在仅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丝虫病传播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以嗜人血为主.然而,在有雷氏  相似文献   

2.
福建已发现有寄生于人体、家畜、家禽及各种鸟类的丝虫15种,其中以吴策丝虫属班氏丝虫(W.banerofti)、布鲁丝虫属马来丝虫(B.malayi)、恶丝虫属的犬恶丝虫(D.immitis)和猫恶丝虫(D.repens)及腹腔丝虫属的牛腹腔丝虫(S.digitata)为在丝虫病调查和蚊媒监测工作中,正确鉴别人体丝虫和动物丝虫的幼虫,现将蚊体内5种常见丝  相似文献   

3.
徐秀菽  刘涛  王世海 《贵州医药》2002,26(6):566-567
淋巴丝虫病曾在我省 4 7个县 (市 )严重流行 ,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媒介寄生虫病 ,微丝蚴 (Mf)血症者近百万 ,晚期丝虫病患者 6万余人。经过几十年大面积防治 ,现已有效的控制了流行。Mf血症患者及蚊媒幼虫已很难查看 ,防治效果是巩固的。但遗留的晚期丝虫病例 (如乳糜尿、象皮腿、鞘膜积液等 )仍继续存在 ,新发病例时有出现。它已成为当前我省丝虫病流行区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晚期丝虫病例一般在外周血中很难查到Mf,病原学诊断很困难。因此血清学的监测是其重要方法之一。为此目的 ,我们筛选了各类晚期丝虫病例 ,流行区和非流行…  相似文献   

4.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用于丝虫病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能否用于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和防治效果评价却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于1985~1987年将IFAT用于丝虫病的后期监测工作,并对原班氏丝虫病高、中、低等不同类型流行区人群血清丝虫抗体水平进行对比,结合血检mf率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汪仕文  应潜 《江西医药》2005,40(Z1):759-760
目的为掌握丝虫病流行动态,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总结丝虫病防治经验,我们收集了全市198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近20年的丝虫病病原学、蚊媒监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微丝蚴率和蚊媒感染率均为0%。结论鹰潭市已消灭传染源,传播途径被完全阻断,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6.
由于马来丝虫沙鼠模型的建立,马来丝虫Mf、Aw 抗原及经体外培养获得的 Es—Ag 已广泛应用于人体淋巴丝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和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监测。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丝虫病人循环抗原亦获可喜结果。随着丝虫病防治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丝虫病的免疫预防、保护性免疫及晚期丝虫病人免疫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丝虫病防治、科研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为深入探索这些问题,本研究用 SDS—PAGE 技术对马来丝虫 Mf、L_3、AW 可溶性抗原,马来丝虫MfES—Ag、L_3—L_4Es—Ag;班氏丝虫L_3ES—Ag 和 McAb、BmAWES_5、McAb  相似文献   

7.
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年的报道,全世界丝虫病患者约有2亿5千万。流行于亚州、非洲、大洋洲、中南美洲等地。过去丝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也很广,解放后,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指引下,各地区积极开展丝防工作,使发病率大大降低,流行区日趋缩小。寄生于人体丝虫主要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 (WuchereriaMalayi)、蟠尾丝虫(Onchcerca Volvulus)和罗阿丝虫(Loa Loa)等。在我国主要为班氏和马来二种丝虫。早期使用有机砷药物治疗丝虫病。自1947年发现海群生(Hetrazan)对丝虫病有效之后,  相似文献   

8.
徐秀菽  刘涛 《贵州医药》1994,18(5):440-441
建立丝虫的体外培养系统对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有着重要的价值。Sawyer和Weinstein(1963)首次报道犬恶丝虫在NCTC_(109)培养液中可发育到一期。1966年Wood和Suitor利用埃及伊蚊细胞的Grece's细胞系培养台湾猴丝虫微丝蚴,至第19天发育到第2期幼虫。此后,体外培养受到广泛注意,并取得一定进展。1987年,姜维维用CaCl_2人工脱鞘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HamF_(12)和RPMI_(1640)含30%小牛血清中最高有20%可发育至腊肠期。陶鸿章(1989)用CaCl_2脱鞘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含中华按蚊细胞系的TC_(199)培养液中有25.5%发育致腊肠期,并且认为有鞘微丝虫蚴的体外培养,脱鞘是使其发育的先决条件。本文报道未经人工脱鞘及人工脱鞘的微丝蚴在各种培养液及含东乡伊蚊胸肌细胞系的培养液中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9.
丝虫幼虫置液氮内(-196℃)冷冻保存作为“虫库”,对开展丝虫病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1969年以来国外已有报道,但国内报道甚少。1985年我们开始进行马来丝虫微丝坳(Mf)于液氮内不同时间的低温保存研究,并观察它在东乡伊蚊体内发育的情况,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Mf 的收集及低温保护剂用腹腔内灌洗法从马来丝虫感染的长爪沙鼠腹腔液内收集 Mf 于离心管内,加入10倍37℃灭菌生理盐水,1500rpm 离心10分钟,  相似文献   

10.
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主要研究单位:遵义医学院建立人体寄生丝虫病的动物模型,对丝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抗丝虫药物的筛选、丝虫病免疫和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丝虫病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用大动物猴和猫建立马来丝虫动物模型。至于用小动物感染人体丝虫的研究,国外报导是用人体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成功。但我国寄生人体的马来丝虫属于周期型,与国外的不同。一九七四年遵义医学院用人工接种(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地将我国寄生人体的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成功,并可传种接代,今已  相似文献   

11.
丝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始于1962年,Chowdhury 等用微丝蚴为抗原诊断班氏和盘尾丝虫病,继而 Coudert(1968)、Ambrise—Thomas(1969)(1974)和 Diesfeld 等(1979)用 Dipetalonema viteae 丝虫成虫冰冻切片为抗原 IFA 试验诊断丝虫病和流行病学调查取得一些进展。Grove(1978)用感染沙鼠腹腔的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 IFA 试验可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内河南医学院冯祖梅等(1982)以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对丝虫病患者进行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2.81~98.39%、假阳性为0.66%,与钩虫、蛔虫、鞭虫等其他蠕虫感染未见交叉反应。1983年我们采用同法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的制备:断头法杀死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收集丝虫成虫,灭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本消灭丝虫病以后残存传染源的传播能力和自然转归,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和蚊媒监测方法。方法 选择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三个村庄作为纵向监测点,连续监测人群和蚊媒微丝蚴感染情况。按照防治前感染率分层抽取部分村庄作为横向监测点,监测人群和蚊媒微丝蚴感染情况。结果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够自然转阴,并不会造成新的感染。结论 商丘市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传播无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阻断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是丝防后期监测工作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我们于1985-1988年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德江县龙盘村和沿河县中介村,从病原学、昆虫学和免疫学三方面持续4年现场实验研究,观察不同密度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对丝虫病的传播作用,掌握防治后期丝虫病流行动态,为监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1982年度的重要科技成果评选,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获奖的医药卫生成果共30项,占全省授奖总数的9%。其中二等奖3个,三等奖8个、四等奖19个。为了推广交流,现择其主要成果作一介绍。一、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阈值的研究(二等奖)以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为主组织有关单位从流行病学调查入手,采用人群微丝蚴率、蚊媒感染率、宿主血中微丝蚴密度三者二二相关和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学处理,在国内外第一次提出了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阈  相似文献   

15.
1983年WHO丝虫病专家委员会报道班了氏丝虫微丝蚴能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大部分微丝蚴脱鞘后8天发育为第一期蚴虫(L_1)。1987年2月,我们对马来丝虫微丝蚴(mf)在不同基础培养液中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mf的收集: 以生理盐水腹腔灌洗法从感染丝虫的鼠体内获取mf。方法详见贵州省丝虫病防治与科研资料汇编(1955—1966页) 二、培养技术: (一)基础培养液:应用Earle液;Earle加0.5%水解乳旦白(L+E);Hanks液;RPMI—1640;No199。每种培养液取2ml加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丝虫病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0~1981年对江苏省71个县、市的216个大队作丝虫病的抽样调查,结果全省居民微丝蚴平均阳性率为2.01%。其中班氏丝虫单一感染地区的66个县市中有40个以及马来、班氏丝虫混合感染的5个县市的阳性率都已降到1%以下;多数县、市未查到10岁以下的儿童阳性者,苏州、镇江、南通三地区和南京市蚊媒中未查到感染期幼虫。联系已往有关资料,说明20多年来江苏无论在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阳性者的感染度、蚊媒自然感染率均有所下降,但尚有部分县、市(主要是苏北灌溉总渠以北)仍维持在较高的感染水平。本文就防治对策和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班氏丝虫病广布于整个热带地区,引起众多的睾丸鞘膜积液和象皮病;马来丝虫病则局限于亚洲,几乎仅出现肢体征状。我国流行有周期型班氏和马来两种淋巴系丝虫病。防治技术措施国外有以防制蚊媒为主要措施而取得防治成效的事例,如斯里兰卡用除草剂清除曼蚊赖以孳生的水草后,马来丝虫病随之渐趋消失。但对能广泛孳生而一时难以消灭的媒介蚊种,  相似文献   

18.
丝虫病是由于丝状线虫侵入淋巴系统或结缔组织内,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寄生于人体的丝虫,主要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Wuchererid Malayi)、罗阿丝虫(Loa Loa)以及蟠尾丝虫(Onchercavolvutus)等。前两种寄生在淋巴系统内,后两种则寄生在结缔组织中。全世界丝虫患者,据估计可达1亿8千9百万到2亿5千  相似文献   

19.
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在晚期丝虫病患者中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群锋  王世海 《贵州医药》1992,16(4):200-202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微丝蚴阳性者免疫荧光研究已见于多篇文献;而对晚期丝虫病患者,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为此,我们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Aw—Ag)及微丝蚴抗原(Mf—Ag)对马来和班氏丝虫病晚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了解晚期患者血中抗体水平。材料与方法一、试验血清标本的收集、保存、稀释1988~1989,我们分别在德江、务川、独山三县静脉采集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晚期患者血清标本51份,微丝蚴阳性血清10份,并在上述  相似文献   

20.
郑惠君  程文芳 《贵州医药》1993,17(6):328-330
作者用伊维菌素(IVM)0.05ug/ml、0.1 ug/ml和海群生(DEC)150ug/ml浓度在体外与兔血混合马来丝虫微丝蚴实验感染东乡伊蚊。12天后全部蚊虫进行个体解剖:伊维菌素组蚊体内未发现马来丝虫三期幼虫,而海群生组东乡伊蚊感染率为30.5%、对照组为36.0%。单剂量的伊维菌素以400ug/kg体重,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经皮下或腹腔液内注入微丝蚴阳性的长爪沙鼠。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別于治疗后间隔1、7、30和75天喂饲东乡伊蚊。实验组于治疗后1—15天蚊体内未发现幼虫,对照组东乡伊蚊自然感染率为13.6%—14.6%。在治疗后75天蚊体内检获L_3数目,仍低于对照组。本研究提示伊维菌素能降低马来丝虫在蚊媒中的传播作用。其作用方式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