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克服了天然来源的骨形态发生蛋白提取和纯化的局限性,在骨科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形态发生蛋白基础及其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由Urist[1] 在 196 5年对脱钙骨基质的成骨研究中发现的 ,他们将脱钙骨基质植入动物的皮下和肌肉内可诱导软骨化骨的过程 ,随后从骨中分离出了一种小分子量的糖蛋白 ,并发现这种糖蛋白具有异位成骨的作用。Wozney和CelesteZ[2 ] 在1988年对这种骨提取物的肽链进行分析 ,并测出其氨基酸的序列 ,首次克隆出BMP 2 ,BMP 3,BMP 4。至今 ,已有 4 0多种BMP蛋白被成功地分离。BMPs属于TGF β超家族成员 ,其多肽结构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 ,即碳末端氨基酸排列顺序具有明显的特征性。BMP家族…  相似文献   

3.
<正>1965年,Urist等将脱钙牛骨植入肌肉及皮下,成功地诱导了异位成骨,由此认为骨基质中存在一种可以诱导骨形成的物质,称之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o protein,BMP)。BMP是低分子量(约30 000Da)、不含胶原的糖蛋白,成熟BMP分子是由一个依赖半胱氨酸二硫键固定的双链(每链含有400个氨基酸)多肽二聚体分子,而且重要的结构40%~50%与TGF-β高度同源。目前已确认的BMP家族成员达40多  相似文献   

4.
假体周围骨溶解性骨缺损的转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模拟假体周围骨溶解环境,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治疗假体周围骨溶解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成年雄性Beagle犬6条,于股骨外髁造成假体周围3mm骨缺损区.1条动物的左侧缺损区植入1ml平均直径1μm的钛合金颗粒混悬液,右侧植入1ml磷酸盐缓冲液(PBS),观察造模结果;其他5条动物双侧植入1ml钛合金颗粒混悬液,于术后2个月取出假体,植入转BMP-2基因冻干骨或单纯冻干骨,二次术后3个月取材,行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植骨愈合替代及界面骨整合情况.结果 颗粒造模术后2个月可见典型的骨溶解界膜组织形成.翻修术后3个月,冻干骨组见较多植骨残余,假体-骨界面基本为软组织界膜,假体骨接触率(BIC)为(1.38±1.22)%;基因治疗组见少量植骨残余,假体-骨界面有点状骨接触,BIC为(12.96±1.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BMP-2基因治疗可提高假体周围骨溶解性骨缺损的界面骨整合.  相似文献   

5.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工程通过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外基质复合生长而产生新的组织器官,作为细胞外基质之一的生物活性蛋白因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骨组织工程达到最佳构建的重要因素,同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其他细胞生长因子密切相关.目前各种生物活性蛋白因子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最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而BMP-2和BMP-7又是其中最为常用的,通过基因技术将BMP基因转染到种子细胞内持续发挥作用是其应用的主要趋势.另外,与支架材料及其他生物活性因子的相互作用,也使其成功地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65年Urist首次报道从骨和骨髓中提取一种具有骨诱导作用的特殊蛋白质,即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此后,许多学者经过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应用研究证实:BMP不但能诱导血管周围及结缔组织中的间充质细胞和脊髓基质细胞不可逆地分化为骨和软骨细胞,诱导新骨形成,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诱导上述细胞形成软骨、肌腱和韧带,甚至参与神经和肾脏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骨形态发生蛋白又称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n.简称BMP)应用于骨和软骨缺损的修复以及骨和软骨支架的构制,是当今美容整形外科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对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理化特性、生物学作用及其诱导成骨机制的研究进展;对至今已发现的十五种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功能及其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着重介绍,并提出若干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1BMP概述1965年,Urist[1]将动物脱钙的骨基质种植于动物的肌肉组织内,并在种植部位发现有大量的软骨组织及骨组织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骨基质中含有能使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m…  相似文献   

8.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不断进步 ,我们发现了多种蛋白质 (因子 )在骨科领域具有治疗前景 ,但是外源性给予蛋白质进行治疗效果有限甚至无效[1] ,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另外 ,许多有治疗效果的蛋白质并不是分泌型因子 ,而是在细胞内或附着于细胞表面才能发挥作用[2 ] ,有必要发  相似文献   

9.
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骨修复的作用。方法:36只家兔,环形切除双侧胫骨中段骨膜后剥脱部分胫侧骨皮质,右侧钻孔达骨髓腔,左侧不钻孔作为对照。术后3d,1、2、4、6、8周分批处死取材,用石蜡切片做BM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M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染色阴性,始终无骨痂形成。实验侧术后3d多形间充质细胞染色呈阳性,术后1周内源性BMP浓度达高峰,成骨能力增强。术后6周阳性细胞消失,但随着骨重建过程增强,骨基质染色变深。结论:骨损伤后内源性BMP呈阶段性分泌,且对骨损伤的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形态发生蛋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65年Urist首先证实脱钙骨基质具有诱导成骨能力后,人们在纯化脱钙骨移植物活性成分的过程中发现了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家族。在过去的10年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BMP在胚胎发育、机体疾病、创伤愈合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重点对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在矫形外科中的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1 BMP及其受体(BMPR)的分子生物学随着重组DNA技术的运用,目前已有16种不同的BMPcDNA被克隆(见表1),除BMP-1外均属于转化…  相似文献   

11.
骨形态发生蛋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多功能生长因子,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的成员,是一组具有类似结构的高度保守的功能蛋白,目前已确认的BMPs家族成员达40多个。BMPs是1965年由Urist等首先从脱钙骨基质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有活性的蛋白质,这种活性蛋白具有使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并进而合成胶原,形成钙化的骨组织能力,因此命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  相似文献   

12.
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研究进展张子军,卢世壁从脱钙骨基质的诱导成骨作用,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提纯和命名,Urist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今天诱导成骨研究的基础。多学科研究的介入大大加快、深化了BMP的认识。许多临床、实验研究显示了生物合成或提取BMP...  相似文献   

13.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功能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棣  叶伟胜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0):602-605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功能及临床应用陈棣,叶伟胜在成年人成熟器官和组织中,只有一种组织能返祖到胚胎状态中,这就是骨组织。当骨折时,骨组织的修复过程与胚胎状态时极为相似。修复过程始于一组未分化的前体细胞移行到损伤部位,然后开始发生形态变化,定向分化为成骨...  相似文献   

14.
15.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临床应用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在骨发生、骨诱导、骨修复和骨量保持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BMP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间充质骨祖细胞分化和骨量产生水平。研究发现内源性与外源性BMP均能发挥促进成骨作用,所以BMP被很快引入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椎体融合、假体固定等领域,并已有成熟产品问世。本文就目前BMP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段(包括局部植入BMP缓释载体、闭合局部注入及体内导入BMP基因治疗)与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形态发生蛋白1~12的cDNA克隆要继被报道。在大肠杆菌和真核细胞均表达出有诱骨活性的骨形态发生蛋白,随着基因重组技术和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直接或间接转移和表达,将会对局部骨缺损修复产生重要意义,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临床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治疗与生长因子缓释方法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效果。[方法]于兔双侧桡骨中段造成1.5cm骨缺损,采用4种方法修复:A组植入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与PLA/PCL(聚乳酸/聚己内酯)支架的复合物;B组植入单纯MSCs与含重组BMP-2的PLA/PCL缓释载体的复合物;C组植入单纯MSCs与PLA/PCL复合物;D组植入单纯PLA/PCL。术后4、8、12周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和骨密度等检测,[结果]A组体内植入4周后,成骨细胞和间质细胞呈BMP-2强阳性表达;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12周时骨缺损完全修复、C组成骨能力较弱,而D组则无新骨形成,残留骨缺损。[结论]BMP-2基因治疗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最近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的研究进展,对各种载体的制备,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0.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脊柱融合应用中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S)是一种强有力的骨诱导因子,动物实验证实其有良好的异位和原位成骨效果^[1]。在多种动物脊柱融合模型中,应用rhBMPS取得了满意的融合效果,为其过渡到临床应用打下基础。和从异种动物骨中提取的BMPS相比,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纯化rhBMPS去除了非骨诱导性、可能引起免疫反应的蛋白,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