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性学说"及"真一七行论"是回族医学的主要医学理论基础,回医临床以"理气调性"为特点,以"香药"应用为特色。回族香药具有多方面的功效,能很好的诊治相当多的病患。香药应用范围较广,几乎成为回族居民必备的日常物品之一。本文对回医香药的文献、秘方、验方的深入挖掘、整理探讨回医香药的范畴和临床应用,为发挥回族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地应用回医香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论回族医学的用药特色——"香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药"是回族医学的用药特色之一,在回族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香药"的含义、渊源、与"四性体质学说"以及本草学的关系及现代研究等五方面的论述,阐明"香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研发回族特色药物及保健品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回族医学是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中西合璧"的产物,回族医药学在其长期发展中大量使用了阿拉伯香药。单于德[1]探讨回医香药的历史渊源,肯定了香药的传入既增添了中药品种,又扩充了方剂内容,更促进了中药剂型的改革。回医香药是指阿拉伯商人从阿拉伯地区甚至东南亚等地贩运到中国的香料和药物,其主要种类包括薄荷、冰片(龙脑香)、乳香、没药、川芎、丁香、麝香、小茴香、青木香、沉香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论述《海药本草》记载的七味香药(薰陆香、没药、紫矿、阿魏、荜茇、缩沙蜜、莳萝子)在唐代《酉阳杂俎》里皆能探其来源,同宋代的《证类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比较,内容更加详实,且多次出现在《回回药方》的组方中,是回族医学临床实践的常用香药。  相似文献   

5.
从“四性学说”谈“回回体质假说”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医学是一门以"四性"、"四液"、"真一七行"等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1],以"理气调性"为主要治则,以"香药"为主要方药特点,对各种疾病进行系统诊治的学科.其中"四性学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回族"体质禀赋"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梁岩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2):1237-1238
"三维辨证"思想,是基于人身(小世界)与宇宙(大世界)同源、同构、同步运动,和谐统一的动态观,是回族医学独特的辨证方法。"三维辨证"就是证、因、质诊治的综合,是理、法、方、药、术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本文通过探讨证、因、质三维辨证的综合诊断方法,提出在回族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三维辨证"的内涵和外延为基本理论框架,建立回族特色诊疗体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鱼儿肚捆扎法是伊斯兰医学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地域回族文化相结合,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和衍化,形成对急性腹泻、呕吐治疗效果显著、特色鲜明的治疗方法,以口授心传的方式在回族聚居区民间传承,使这一回族医学特色疗法多年来不为民族医学界认识.笔者对该疗法从理论依据、临床应用与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整理,皆在进一步传承、弘扬并发展这一民族特色疗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套全面、系统地介绍回族医药的书籍,最近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他们经对现存回族医药文献进行首次大规模挖掘整理,编写出5部回族医药书籍。即:《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药学简史》、《回药本草》、《回族医学奥义》、《回族医药方萃》。其中,《中国回族医药》是回族医药综合性专著,  相似文献   

9.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1):F0002-F0002,I0001
回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它兼收并蓄了古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及阿拉伯诸民族的医学成就、医学思想。并与伊斯兰哲学密切相关.理论基础源于“真一流溢说”。回回药是取材于大地上所有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不同的是在炮制、调配、制剂的理念与方法是上直接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回族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理论体系、养生保健价值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尤其受穆斯林国家人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香熏活动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医疗;至秦汉三国时期香熏的使用人群由皇室贵族扩展至士大夫和一般官吏,香熏也逐渐进入日常生活,香熏衣被、清洁居室、防疫治疫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祭祀用香也从最初的祭天转变为燃香供奉;魏晋南北朝是香熏的发展阶段,具有男子熏衣和文人参与的特色,而祭祀用香以及道教斋醮科仪等基本定型,香药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香方用途逐渐扩大;隋唐两宋是香熏的鼎盛时期,表现为香熏活动制度化、贵族斗香及文人品香制香,至于医疗用香,不论是香药的品种,还是运用经验、香方配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元明清是香熏在民间的普及流行时期,香熏渗入到贵族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香熏器具,还是香药的种类,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天然花果香开始出现。香熏外治法也开始应于临床各科和遗体防腐。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香熏已逐渐发展为一种香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张霞 《大家健康》2014,(7):44-44
一、麦记麦绿素香——青草香味,助睡眠 失眠因素之一:个人的卫生习惯不好,房间里有怪味,呼吸不通畅,影响睡眠。麦记麦绿素香就香在它含有淡淡的青草味,众所周知,越冬生长的大麦嫩苗是所有"青草"中最优秀的。因为它拯救了一位日本医学博士年轻的生命而被发现,迅速漫及全球。然而天然的麦记麦绿素以100%越冬大麦嫩苗为原料,经徐新月博士发明的专利技术"完全性细胞破壁技术"及"常温真空干燥技术"完全保留越冬大麦嫩苗中200多种营养素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有18所医学院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目前八年制医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和"器官系统整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八年制泌尿系统教学为例,分别从现状、改革与思考两方面对两种教学模式分别进行探讨,分别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特色及面临的挑战,建议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以利于提高八年制泌尿系统教学的质量,探索更适合八年制泌尿系统教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回族汤瓶八诊是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非药物养生保健疗法之一,八诊分别是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脉诊、骨诊和气诊.  相似文献   

14.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的体现,更是未来办学新增长点的培育基础。作者通过宁夏医科大学将回族医学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民族医学作为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发挥优势带动特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特色,强调内涵建设。建立健全特色专业质量保障、监控机制,是保持特色专业建设规范性、持续性的关键。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要从人才、经济和品牌三大方面考虑。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使得特色专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袁志伟  全文华  孙亚彬 《中外医疗》2012,31(12):184-185
笔者在中医专业临床工作二十四余年,经医疗实践观察、整理"中医学延缓衰老"的内容,在本文中初步系统地表述"中医学延缓衰老体系"理论的基本模式,表达中医学延缓衰老的思想是"坚持中医学的整体观察的辩证思想、辩证调养、实施综合方法、防止单一方法的危害、防微杜渐、持之以恒之心",不是单一的补肾的思想、补脾的思想等,文中的内容是经现代科技设备研究、证明的对人体确有延缓衰老作用的理、法、方、药的内容,是祖国医学的"宝库"之一.  相似文献   

16.
沈艳 《大家健康》2014,(8):222-223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17.
考证了唐及五代时期回族医人的事迹。回族医学虽通常从元代算起,但自东晋以来便有诸多回族医人在我国从事医学活动,唐代以后已较兴盛,其行医用药均有独到之处,说明回族医学对祖国的贡献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成人医学"专升本"是专科起点的本科医学继续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高层次成人教育。最大限度地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突破照搬"普教"教学模式的局限,创新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适应新形式下成人教育的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多年来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紧紧依托行业,坚持"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护药技人才,并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以期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1]。但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相对独立,内容抽象深奥,并与其它学科联系紧密,初学者普遍反映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教研室本着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及教学资源应以教学实效为最终目标的原则,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多种考核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学、实验、考核"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