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在治疗面肌痉挛HFS中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68例HFS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MVD,手术时经绒球小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构成情况:小脑前下动脉94例,小脑后下动脉38例,椎基底动脉15例,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1例。术后随访半年,150例患者抽搐完全消失,10例术后抽搐频率及强度均明显减轻,但仍有抽搐。总有效率为95.2%。4例(2.4%)术后出现听力下降。2例(1.2%)患者在术后7 d以后出现迟发性面瘫。3例(1.7%)皮下积液,无脑脊液漏。1例(0.6%)死亡。结论 MVD是目前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25例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25例HFS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MVD,手术时经绒球小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找寻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3例,小脑后下动脉34例,椎基动脉6例,椎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2例。术后随访4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有效率为100%。1例术后出现面瘫(0.8%),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仍有轻微的面瘫(House-Brackmann评分II级);3例出现迟发性面瘫(2.4%),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均完全恢复;1例出现咽部不适(0.8%)。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结论MVD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不遗漏责任血管,在血管与脑干间恰当的放置Teflon棉,使责任血管远离面神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年面肌痉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文通过对21例青年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手术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青年HFS的特点及术后随访结果。方法:我科自2001年1月-2004年8月共收治HFS患者311例,回顾总结其中21例起病年龄<28岁的青年HFS患者的手术发现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于术中发现存在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且责任血管均为动脉。术后症状完全缓解率90.5%。结论:动脉压迫面神经REZ区仍是导致青年HFS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微血管减压治疗青年HFS,术后症状完全缓解率高、效果稳定、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5例,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时经绒球小结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找寻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和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术中发现小脑前下动脉26例(74.3%),小脑后下动脉7例(20.0%),椎动脉2例(5.7%),总有效100%,本组无死亡。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术中不遗漏责任血管,使责任血管远离面神经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的手术效果。方法 21例PHFS患者均采用MVD治疗,术中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区,明确责任血管后,将Teflon棉垫于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以解除责任血管对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压迫。结果本组最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占42.9%。术后3月,总体治愈率为95.2%。术后出现可逆性面神经麻痹1例,听力减退1例。结论 MVD治疗PHFS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准确地识别责任血管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血管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减压术(MVD)是面肌痉挛首选的手术方法 ,责任血管判定是MVD手术成败的关键,责任动脉悬吊法和架桥法是对传统MVD的改良和补充。面神经根解剖变异会影响对神经和责任血管的辨识,增加手术难度,静脉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EZ)需要分离隔垫或电凝切断。不典型面肌痉挛MVD中,除探查REZ外,还必须垫开REZ远侧端的压迫血管。神经内镜能清晰观察确定责任血管的压迫点,确保减压准确充分。显微解剖的深入研究,术中异常肌反应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使用,悬吊法和架桥法对MVD的补充以及神经内镜的应用,使MVD的疗效显著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因肿瘤继发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年10月至2007年3月问作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小脑脑桥角肿瘤继发的HFS48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41例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肿瘤大小在1.5~5cm之间,均对面神经出脑干区(REZ)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肿瘤全切除43例,近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37例(77%)在切除肿瘤后见动脉血管和肿瘤共同压迫面神经REZ,故再以Teflon棉对REZ进行显微血管减压.肿瘤类型为表皮样囊肿37例、脑膜瘤4例、听神经瘤2例、舌咽神经鞘瘤3例及迷走神经鞘瘤2例.41例随访时间4-216个月.HFS症状消失38例,有效2例,复发l例.术后永久并发症8例.结论 除部分表皮样囊肿可以直接压迫面神经导致面肌痉挛外,其他多数肿瘤继发面肌痉挛均由肿瘤和血管共同作用所致.在切除肿瘤后对"责任血管"的探查和有效减压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定面肌痉挛是否由肿瘤继发.  相似文献   

9.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目前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日益发展,针对此病因采取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国际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耳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12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均采用耳后锁孔入路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放置适当大小的Teflon垫棉隔离面神经出脑干区的相关责任血管。结果术后121例均获3~36月随访,总有效率为98.35%。术后出现耳鸣及听力减退4例,迟发性面瘫1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耳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手术中仔细辨别相关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充分显露和有效减压,以及垫棉放置的位置和大小等,是直接影响术后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附1200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0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临床资料。手术采用经绒球小结叶入路显露面神经脑于段.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问放置Teflon棉固定。术中采用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压迫血管,责任血管中小脑前下动脉占42.6%,椎动脉为主要责任血管时均伴有多个血管共同压迫面神经根部。全部病例经2~10年随访,平均4.2年.抽搐完全消失88.7%,减轻5.6%,总有效率为94.3%;手术无效2.6%,复发3.2%。听力障碍2.8%。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减压棉片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术中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避龟颅神绎和细小穿支血管损伤.能有效防止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神经内镜MVD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三叉神经痛(TN)18例, 面肌痉挛(HFS)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 并对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影像学三维重建;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与神经内镜MVD术中所见的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的走行及其与神经或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EZ)的接触关系、责任血管对神经压迫程度的一致性;根据TN疼痛分级或HFS强度分级评估患者术后1、3、6个月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48例患者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显示, 除3例无法确认责任血管外, 其余45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所有患者的神经内镜MVD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46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1.3%(42/46);判断责任血管走行及其与神经或REZ接触关系的准确率为93....  相似文献   

13.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8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82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MRI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术中确认责任血管,以Teflon棉分隔。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REZ),均为动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43例(52.4%),小脑后下动脉25例(30.5%),椎动脉6例(7.3%),多支血管复合型压迫8例(9.8%)。术后58例症状立即完全缓解,24例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仅1例未完全缓解。主要合并症包括眩晕、耳鸣15例,听力下降或消失6例,面瘫4例,脑脊液瘘1例,感染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防止脑损伤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21例典型三叉神经痛及16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探查责任血管压迫位置。结果与非典型组比较,典型组动脉进出脑干端区域(REZ)压迫率显著升高(P0.01)。典型组责任血管为动脉的三叉神经REZ压迫率显著高于非典型组(P0.01)。结论典型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大多压迫REZ,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大多压迫非REZ,责任血管是否压迫REZ与三叉神经痛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不自主的面肌抽搐为特点的功能性颅神经病变,在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root exit zone,REZ)受到责任血管的压迫~[1]。桥小脑角区(cerebel lopontine angle,CPA)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HFS的发生。面神经根部的蛛网膜增厚、粘连导致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也被认为是该病的  相似文献   

16.
1875年Schultze首次报道了半侧面肌痉挛(HFS)即一侧面肌不自主的阵发性抽搐。病因可能与肿瘤、囊肿、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脑干内病变、桥小脑角颅骨的骨性病变或是迷行的动脉分支如小脑前下动脉的迷行分支压迫邻近脑干的面神经根区有关,但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虽有一些外科方法如切断面神经周围支或眶周肌肉,在茎乳孔附近切除部分面神经支以及局部注射使受累肌肉麻痹等方法可以暂时减轻HFS症状,但均不易治愈本病。目前成功率最高者首推在脑干旁行面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MVD)。作者收集了1976~1989年间34例HFS患者行MVD后的随访资料,发现术中全部病例均在面神经根区有迷行血管的压迫,迷行血管来源于小脑前下动脉者占65%,椎动脉者为17%,小脑后下动脉者6%,小脑上动脉者为6%,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镜辅助下经小脑脑桥裂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HFS,内镜辅助下经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行个体化MVD治疗的349例患者,对术后患者行1a以上的随访观察及统计。结果 349例患者术中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随访分析统计,349例患者治愈311例,好转1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94.3%。术后复发者8例,复发率2.3%。术后无死亡病例,出现面神经麻痹31例(8.9%),听力下降15例(4.3%),吞咽困难7例(2.0%),术后脑脊液漏致颅内严重感染1例(0.3%),经治疗后治愈或者好转。结论内镜辅助下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面神经MVD,有利于探查责任血管的位置,减轻面神经及听神经的牵拉,从而有助于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表现为面神经所支配肌肉发作性、不受控制的反复性抽搐,其病因多为小脑桥脑角处面神经根部为血管所压迫。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具有明确肯定的治疗效果。手术中准确辨认责任血管和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获得满意疗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现将我们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经MVD治疗的单侧HFS患者48例资料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绒球下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采用绒球下入路MVD治疗的233例HFS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单一血管压迫166例(71.2%),其中小脑前下动脉142例;多支血管压迫67例(28.8%),其中椎动脉参与53例。术后1、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5.3%、94.8%、95.3%、94.8%。术后1年复发率为1.7%。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11.2%),其中无菌性脑膜炎10例,脑脊液鼻漏3例,迟发性面瘫6例,后组颅神经麻痹4例,听力损伤2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 绒球下入路MVD治疗HFS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手术方法,可充分显露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同时减少对小脑的牵拉,降低听力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侧椎动脉(BVAs)相关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特征及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收治的首次行MVD治疗的362例HFS的临床资料。结果 362例中,BVAs相关HFS有16例。责任血管的分布:BVAs合并小脑前下动脉(AICA)有14例,BVAs合并小脑后下动脉(PICA)有1例,BVA合并AICA与PICA有1例。10例(62.5%)BVAs在后组颅神经水平向腹侧无移位空间,8例(50%)对侧椎动脉直径比同侧粗大。术后即刻治愈率为93.6%(15/16),随访2年治愈率为87.5%(14/16)。结论 BVAs相关HFS临床较少见,往往联合AICA或PICA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多表现为对侧椎动脉冗长扩张,且在后组颅神经处无移位空间。因血管类型复杂,可采用联合减压方法,疗效较好。术前影像学评估及熟练掌握神经血管解剖特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