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东省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 笼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 ,乙醚处死后解剖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 结果 在捕获的 2 0 3只鼠中检出 5 2只感染膜壳绦虫 ,感染率 2 5 .62 % ;其中 2只同时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褐家鼠膜壳绦虫感染率明显高于黄胸鼠 (分别为 2 9.80 %和 13 .46% ,P <0 .0 5 )。鼠膜壳绦虫感染率与其体重显著相关。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 1~ 65条 ,平均为 (5 .3 88± 10 .2 3 2 )条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 1~ 10条 ,平均 (5 .2 0 0± 3 .70 1)条。缩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胃、小肠和大肠 ;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小肠。结论 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较为普遍 ,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观察了硝硫氰胺对小鼠体内拟旋形线虫、短膜壳绦虫;大鼠体内长膜壳绦虫以及猫体内孟氏裂头绦虫的驱除效果。大鼠经口感染250条拟旋形线虫的第3期幼虫;雄性大鼠及另一株小鼠各自经口感染10条长膜壳绦虫和短膜壳绦虫的拟囊尾蚴;猫经口感染5~6条孟氏裂头绦虫的实尾蚴。感染后14天开始粪检,阳性鼠作为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3.
埃及儿童常感染短膜壳绦虫。以往一直选用氯硝柳胺七天疗法。本文报告了吡喹酮治疗短膜壳绦虫的效果。30例短膜壳绦虫男性农民患者,年龄7~28岁。用单剂量吡喹酮30mg/kg口服治疗16例,40mg/kg治疗14例。30例中29例兼患曼氏血吸虫病,或埃及血吸虫感染,8例伴有十二指肠钩虫感染。治疗前所有病人用汞碘醛浓集法(MIFC)检查粪便,至少2次短膜壳绦虫卵阳性。治疗后留院,于6周复查,以5次粪检阴性作为治愈。  相似文献   

4.
感染金色地鼠的杜氏利什曼原虫是从苏丹上尼罗河省黑热病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虫株。地鼠感染后,取出其脾脏用注理盐水制成匀浆,每0.1毫升含原虫10,000,000个,同时将阳性脾脏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鞭毛体,供试验接种用。第1批试验用48只雄鼠,体重为50~70克,分为6组,每鼠从心脏接种原虫10,000,000个。在接种后15天腹腔注射药物(剂量按锑计算)。第1组给药1剂,500毫克/公斤;第2组在注射500毫克/公斤后1周,再注射100毫克/公斤;第3组注射300毫克/公斤两次,第1次注射后1周给第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12~14克体重的小白鼠,每只感染短膜壳绦虫虫卵100±20个,给予普通谷类、面包和胡萝卜的混合食物饲养。感染后第14天,将动物分为2组,一组仍以原来食物饲喂,另一组改为蛋白质饮食(煮熟的鸡蛋蛋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对155例感染短膜壳绦虫者用吡喹酮片剂进行治疗。治疗分为3组:第1组65例,平均年龄11岁,服药量为25mg/kg;第2组65例,平均年龄10.9岁,服药量为15mg/kg;第3组25例,平均年龄7.5岁,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阐明短膜壳绦虫在小白鼠小肠内一昼夜移行情况和氯硝柳氨驱虫效果的关系。将小白鼠分为5组,每组100只。全部鼠饲以同样食物,并放在同样的光线下,每鼠给予短膜壳绦虫卵120±10个进行感染。在小白鼠感染16天后解剖。每组半数于早晨8~10时解剖,半数于夜间20~22小时解剖,取出小肠,将小肠分为12等分,每段长约3.3~3.4厘米,计数绦虫及其头节固着点。为了研究不同服药时间的驱虫效果,用3组感染短膜壳绦虫的小白鼠进行实验,于感染后16天将每组动物分为相等的两批,给予不同剂量的氯硝柳氨,每种剂量10只动物,一批于早晨8~10时服药,一批于夜间20~22小时服药,用Кербер方法测定氯硝柳氨的ED_(50)、ED_(16)和ED_(84)。  相似文献   

8.
实验用体重约190克的6周龄雌鼠,于每鼠腹腔注射1毫升鼠绦虫 T.crassiceps 的幼虫。于感染后2周开始给药。所用甲苯咪唑为5%的悬液,左旋咪唑为7. 5%的注射液。实验1:共试验了53只鼠。治后2周解剖,用0. 18M 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检查包囊并记录其体积。结果证明左旋咪唑5、20、 50毫克/公斤等3个剂量均对绦虫包囊无效。而甲苯咪唑25毫克/公斤对幼虫有亚致死作用,加给5毫克/公斤左旋咪唑并不能提高疗效。甲苯咪唑250毫克/公斤可使包囊显著缩减,再加用左旋咪唑20毫克/公斤同样不能提高疗效。甲苯咪唑2,500毫克/公斤(加或不加左旋咪唑)能杀死全部包囊,但40%的鼠于治后几天死亡,余下者出现厌食和脱毛。实验2:共试验60只鼠。治后7天解剖,结果表明,甲苯咪唑50毫克/公斤单剂量比同剂量分10天服有较明显的杀包囊效果。100毫克/公斤单剂量能杀死大量包囊,但与同剂量分10天治疗的效果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别。实验3:共试验了88只鼠。于治后2和4周各解剖44只,结果表明一次口服甲苯咪唑500毫克/公斤对大多数鼠体内的包囊有致死作用,但用100毫克/公斤治疗2次(间隔2周)的效果与单剂500毫克/公斤的相似。如用100毫克/公斤治疗3次(间隔2周)对清除网膜内的包囊较任何一种疗法更为有效。以上试验证明,甲苯咪唑50毫克/公斤单剂有较明显的杀包囊作用。左旋咪唑虽能促使宿主对腹腔内包囊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反应,但如与甲苯咪唑并用,并无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110例绦虫病患者包括牛肉带绦虫病44例,猪肉带绦虫病6例及短膜壳绦虫病60例,均给以单剂吡喹酮口服治疗。治后复查粪便考核疗效的时间,短膜壳绦虫病患者在治后7、14天和21天,带绦虫病患者在治后30、60和90天。结果带绦虫病的治愈率,不论用5mg/kg或10mg/kg的剂量均为100%,而短膜壳绦虫病的治愈率,15mg/kg组为90%,25mg/kg为100%。治疗前与治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和77-6化合物(异硫氰二溴氯水杨酸酰蕃苯胺)为纯结晶物,氯硝柳胺含75%活性物质。体内试验:选用15±3g雄性瑞士小鼠进行试验。(1)成虫:健康小鼠每鼠口服感染短膜壳绦虫活卵200个。于感染的第17天给药,单剂口服药量,77-6化合物为500、250和100mg/kg,氯硝柳胺为400rag/kg及吡喹酮为50和25mg/kg。每组20鼠。定期解剖2只治疗鼠和1只对照鼠,取小肠的纵切面置于解剖镜下检查成虫和粘着的头节. 结果,77-6化合物500mg/kg组,于服药2小时后部分虫出现活动减弱或麻痹,4  相似文献   

11.
鉴于氯硝柳氨治疗膜壳绦虫病效果不好,作者等于1967~70年采用南瓜子合并阿的平共治疗了137名膜壳绦虫病人。治疗第1天晚上给病人作预备性清洁灌肠,第2天夜间服盐类泻剂,第3天早上再次作清洁灌肠。然后令病人空腹服溶于3%苏打水中的阿的平,经10分钟后服南瓜子汁,一小时后服泻剂,再隔一小时进食稀的早餐。每隔4天服药一次,共5次为一个疗程。所用的阿的平治疗剂量每次为:4~6岁0.15克,8~12岁0.2克,13~16岁0.25克,16岁以上0.3克,  相似文献   

12.
作者曾对三氟拉嗪对体外缩小膜壳绦虫的作用进行了观察,本文是上述研究的继续,观察在感染鼠体内三氟拉嗪对缩小膜壳绦虫的作用。将经缩小膜壳绦虫似囊尾蚴感染21天后的鼠,分为5组,每组20只,其中一组不给药,另4组鼠体重达11b时,以三氟拉嗪置于水中喂服,每天剂量分别为336、134、67和  相似文献   

13.
有关药物引起绦虫形态学变化的资料较少,本文研究了吡喹酮对体外短膜壳绦虫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用CF_1/W74雄性小白鼠40只。每鼠感染短膜壳绦虫卵70个,15天后由肠管内分离出妊娠绦虫,用生理盐水洗涤后,放在每毫升含吡喹酮0、1、10及100μg的培养基内,在37℃孵箱内孵育5、15、30或60分钟。按上述时间取出绦虫作扫描、透射电镜及光学显微镜的标本及切片。分别用金喷涂绦虫标本后置于Leitz-AMR1000型扫描电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感染长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及小口膜壳绦虫的面粉甲虫(Tribolium confu-sum),饲以丙硫苯咪唑、异丙噻苯咪唑及噻苯咪唑,观察药物对3种膜壳绦虫幼虫发育的影响。饲药方法系将每种药物以10%的含量混合于面粉中,从感染1天后(24小时)开始饲养,直至第10天实验结束,进行剖杀。对  相似文献   

15.
105例美洲钩虫感染者(虫卵数>500/克)用新驱虫药双萘羟酸噻嘧啶(Pyrantelpamoate)及二种常用驱虫药灭虫宁和四氯乙烯进行对照治疗。105例分为数目大体相等的六组,其中四组用不同剂量的双萘羟酸噻嘧啶进行治疗。第一组每天剂量为10毫克/公斤体重,连续服药2天;第二组,20毫克/公斤连服2天;第三组,10毫克/公斤,连服3天;第四组,20毫克/公斤,连服3天。第五组服灭虫宁,每天5克,连服3天;第六组,服四氯乙烯,每天3毫升,连服3天。治疗前  相似文献   

16.
以往实验表明吡喹酮对8周龄的牛肉绦虫囊尾蚴有杀灭作用,而对早期幼虫期无效。作者在东非,观察了吡喹酮对小牛的牛肉绦虫囊尾蚴(包括早期幼虫期)的疗效。将吡喹酮制成10%注射液。将实验小牛任意等分为4组。第1组为早期治疗组,小牛在送至实验室后3天按100毫克/公斤剂量在颈部皮下注射;第2组为了避免新感染,于实验室内饲养8周后按50毫克/公斤剂量注射;第3、4组为对照组。上述4组均于治后3~4周解剖,将头、舌、咽、腹部等肌肉切成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驱绦虫药——硫双二氯酚、硫酸巴龙霉素、氟苯咪唑和甲苯咪唑对小鼠体内未成熟和成熟的短膜壳绦虫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并对甲苯咪唑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实验用7周龄雌性ICR系小鼠。每鼠经口灌服100条去壳的短膜壳绦虫虫卵进行感染。每组6~7只鼠。药物分别混悬在1%吐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短膜壳绦虫卵感染小鼠,后经吡喹酮治疗,再以似囊尾蚴和虫卵分别攻击,对该虫的免疫进行了观察。作者将dd、ddY和BALB/c3个品系的5周龄的雄性小鼠各分成3组,实验当天给Ⅰ、Ⅱ组小鼠分别感染100个脱壳的虫卵,对照组不感染,于实验的第6及8天用吡喹酮  相似文献   

19.
前人报道小鼠初次感染短膜壳绦虫卵后可引起保护性免疫,但精确的免疫机理未明。近来有报告证明,在免疫血清的体外试验中抗体有抗孵出的六勾蚴的作用。本文研究免疫血清转移后在体内的作用。试验所用短膜壳绦虫卵系为脱去卵壳的虫卵,所用动物为实验室繁殖的小鼠,以4~5周龄的小鼠作为受鼠。实验所用的免疫血清,用鼠龄3周的小鼠,以500个短膜壳绦虫卵感染,经2~10周后,自心脏穿刺取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两种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噻苯咪唑(TBZ)和丙噻咪唑(CBZ)对实验感染大鼠体内的缩小膜壳绦虫的治疗效果和生化作用。选体重为145~150g的雄性大鼠经胃管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的成熟囊尾蚴,于感染后15天治疗组大鼠单次灌服250mg/kg的TBZ(药物溶于水中),另设不治疗对照组。为观察疗效,实验鼠于治后第5天解剖,以KRT缓冲液冲出小肠中的虫子并计数;而在生化研究中,于给药后24小时即杀鼠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