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急性脑血循环障碍与机体内分泌功能变化相关研究日渐引起关注。本文采用我科成功建立的全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监测动物血浆、脑匀浆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生长激素(Grouth Hormone,GH)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急性全脑缺血及再灌流过程中,SS-GH轴应变总体效应反应活跃而敏感,显然与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探讨远离大脑局部致伤后CNS总体应变效应,阐明其与神经─体液ET1启动、调控的作用与关系,本研究用放免法和斑点杂交监测了犬双后肢低、高速投射物致伤后血浆、CSF、海马、下丘脑和颞叶灰、白质ET1含量动态变化。结果:高、低速组伤后血浆、CSF、各脑区ET1含量和ET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伤前和对照组。血浆、CSF、各脑区ET值相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远离大脑局部致伤后神经─体液ET1含量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和内在联系,在CNS应变效应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起持续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研究了大鼠脑缺血6h、9h和缺血6h再灌流3h脑梗塞体积,脑含水量,能量代谢,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脑缺血6h、9h可以造成严重的脑梗塞和脑水肿,ATP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乳酸和MDA含量显著增加,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再灌组和缺血两组比较,脑梗塞体积,脑水肿无明显差别(P>0.05),ATP、乳酸、SOD和MDA均有不程度的改善。提示,大鼠局部脑缺血超过6h可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并随缺血时间的再延长,脑损伤变化趋于平缓。再灌后,脑损伤未见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4.
ICAM-1与脑缺血再灌流损害吴珊(综述)董为伟(审校)脑缺血及再灌流后大量白细胞聚集浸润于缺血区域,导致了缺血后的炎症反应,也加重了缺血脑损害。缺血激活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在血管内皮是白细胞浸润导致脑缺血损害的第一步。众多研究表明许多的受体及配体参与了...  相似文献   

5.
手术阻断大鼠基底动脉及双侧颈总动脉(三动脉阻断)以形成急性或慢性全脑性缺血模型,并在一定时间后解除双侧颈总动脉的阻断,脑血流再通,形成再灌流。用此动物模型观察了脑缺血及再灌流后的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神经病学障碍,脑组织的生化及形态变化。本文讨论了此动物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7.
一氧化氮在脑缺血再灌流神经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改良的Griess法,测定了脑缺血再灌流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NOx(NO2+NO3)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实验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NOx含量的变化表现出独特的双峰现象,其第二高峰的出现时间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发生相吻合。这提示,NO在脑缺血再灌流神经损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东菱克栓酶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本文采用Pullsinelli的4VO方法制作了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动动物模型,采用TBA法、DTNB直接法测定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后48h海马区的过氧化脂质(LPO)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变化,计量病理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及东菱精纯克栓酶对其含量变化和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1)东菱克栓酶可降低海马区LPO含量(P〈0.01),使GSH-Px活性上升(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CA1区DND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通过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 ,采用光、电镜以及TUNEL技术观察了脑缺血后CA1区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以及放线菌酮对其的影响。  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流 48h后 ,CA1区锥体细胞发生DND和延迟性凋亡 ,同时部分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放线菌酮可部分保护CA1区DND。  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出现延迟性凋亡 ,神经兴奋毒性所致的细胞坏死机制也与DND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再灌流脑微血管损害及u-P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继发的脑水肿、出血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显微镜-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2小时再灌流不同时间,脑微血管结构、Ⅳ型胶原抗原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结果局部脑缺血再灌流24小时,缺血侧MCA区脑微血管外细胞间质水肿最严重,基底膜节段性溶解、缺损,有红细胞漏出,微血管壁及管外细胞间质u-PA大量表达达高峰,同时微血管基底膜Ⅳ型胶原抗原减少。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微血管基底膜损害加重,Ⅳ型胶原抗原逐渐消失,u-PA表达减少。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脑微血管结构损害是导致脑水肿、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脑微血管壁和管外细胞间质u-PA表达可能是引起微血管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比较暂时单次阻断和分次阻断动脉所致脑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24只雄性沙土鼠经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脑缺血模型,分单次阻断10min组与阻断5min,灌注10min,再阻断5min.24h后断头取脑行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行病变范围测定.分次阻断组动物的海马下脚CA1区及额顶叶脑皮层Ⅲ~Ⅳ层缺血性损伤程度比单次长时间阻断减少了2.04%,但两者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分次阻断间歇期行再灌注能否加重脑缺血损伤的程度主要受分次阻断的强度、阻断持续时间、再灌注时间的长短以及个体的脑血管侧支循环能力而定.  相似文献   

13.
脑活素抗局灶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脑活素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复制可再灌流的MCAO模型,用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比较了脑活素和对照组的脑梗死灶及脑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脑活素组大鼠死亡数下降,并发脑出血例数减少。再灌流7~14天,脑梗死灶面积较对照组的小,脑微血管损害减轻。结论脑活素可减轻局灶脑缺血再灌流后脑水肿,缩小梗死灶,对脑微血管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缺血及重灌流后β-内啡肽和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和实验条件下恢复急性缺血脑组织的血流供应是治疗脑缺血的重要环节。但迄今为止,脑缺血后重灌流的利弊尚有争议。进一步探讨缺血脑组织重灌流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在治疗脑缺血中的作用已经引起广泛重视。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和缺血性脑损害关系密切,有资料表明β-EP加重或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但急性脑缺血后重灌流期间脑区β-EP  相似文献   

15.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检测器监测,测定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6h~7d的海马、纹状体、丘脑和新皮层组织匀浆中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海马和丘脑Glu含量于再灌流后6h~3d下降(P<0.05和0.01),GABA含量升高(P<0.05和0.01),在纹状体和新皮层除GABA外,分别于6h~5d均有不同呈度的升高。比较有规律的变化是当GABA升高时Glu含量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缺血及再灌流早期Glu等兴奋性氨基酸(EAAs)大量释放,反射性GABA的合成与释放增多使Glu向GABA方向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四血管闭塞脑缺血模型测定脑缺血30分钟及再灌流不同时间脑组织中β-内啡肽和强啡肽A_(1—13)的含量,并观察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对大鼠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1、脑缺血30分钟时,大脑半球内β-内啡肽、强啡肽A_(1—13)和海马内强啡肽A_(1—13)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P<0.05;P<0.001);3、再灌流早期腹腔注射大剂量纳络酮能有效防止海马CA_1区锥体细胞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FⅧ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层粘蛋白(laminin)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的表达,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微血管的损伤与修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两组又各分为再灌注1、3、6、12、24、48、72h组,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中的三血管阻塞法建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vWF和Laminin的表达规律。结果 假手术各组vWF和Laminin均成强阳性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h就出现表达降低,以后逐渐下降,24~48h表达达最低值,72h表达又开始上升。结论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病理过程中,再灌注1h就出现了脑微血管的损伤,48~72h出现了血管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脑反复缺血后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和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Pulsinelli和Brierley四血管关闭的方法 ,使大鼠脑反复缺血。用海马微管透析及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细胞外谷氨酸 (Glu) ,天冬氨酸 (Asp) ,牛磺酸 ,丙氨酸 ,丝氨酸 ,多巴胺 (DA) ,5 羟色胺 (5 HT)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结果 :缺血期 ,Glu和Asp骤然增高 5 0倍和 3 0倍。缺血期间DA和 5 HT含量分别增加 3 0倍和 5 0倍 ,随后逐渐下降 ,再灌流 10 0min恢复到基础值水平。与此同时 ,它们的酸性代谢产物 3 ,4二羟苯乙酸 (DOPAC) ,高香草酸 (HVA) ,5 羟吲哚乙酸 (5 HIAA)在缺血期明显下降。结论 :缺血期间海马细胞外液兴奋性氨基酸和单胺递质急剧大量释放并触发膜离子通道改变 ,Ca2 + 超载 ,自由基反应 ,共同介导神经元缺血死亡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对额叶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7);假手术组(n=49);手术组(n=49)。缺血15min,分别于再灌注1、6、12、24、48、72h和7d断头取脑,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额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24h,可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48h可见较多TUNEL阳性细胞,72h出现大量TUNEL阳性细胞,7d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染色:缺血组于再灌注24h可见少量P~(53)蛋白表达,48h达高峰,72h有所下降,7d明显下降,这种表达主要在细胞核内。结论 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是以凋亡的方式发生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额叶P~(53)蛋白表达增加,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的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