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应用小鼠睥淋巴细胞凝集试验,测定了4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提取液的内源性凝集素活性。结果表明,白血病细胞含有很高的内源性凝集素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该内源性凝集素活性能被胰蛋白酶和半乳糖抑制。且白血病细胞内源性凝集素活性与白血病疾病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凝血酶在不同溶剂中的凝血活性。方法用9种不同的溶剂稀释凝血酶并分为两种浓度、一种为低浓度,另一种为高浓度,低浓度凝血酶和高浓度凝血酶分别在CA1500全自动凝血仪上对同一枸橼酸抗凝血浆进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测定。结果 TT和Fbg均提示:凝血酶在水溶液中的促凝活性最强。0.9%NS和5%葡萄糖溶液具有抑制凝血酶凝血活性的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以5%GNS对凝血酶的凝血活性抑制作用最强。结论凝血酶作为外用止血时,采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蒸馏水及纯净水稀释,可能会提高其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红细胞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红细胞促凝活性影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ADP释放,表现有PF_3的作用,参与IXa、Ⅷa、PF_3复合物的形成.Bigg′s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血友病时仍不失为一经典试验.早年徐福燕教授就已倡用红细胞素作简易TGT,说明可用于血友病的鉴别诊断,有的学者提出用1/4~1/3浓度的红细胞素做TGT.我们在试验中发现用 1/4~1/3浓度红细胞素代替血小板悬液测定TGT结果不稳定,本文重点对不同浓度冻溶红细胞促凝活性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将其稀释成不同浓度测定正常人TGT曲线,并与正常血小板悬液测定的结果相比较,认为10%以下浓度为最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儿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基因改变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首次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初发且未经治疗的儿童ALL患儿4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4例为对照组。留取临床资料,收集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血清代谢物水平,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基因变化。结果:代谢组学揭示了61种代谢物有差异变化,ALL中37种表达上升,表达量上升最显著的差异代谢物是对甲酚和脱氧胆酸等,24种表达下降,表达量下降最显著的差异代谢物是1-吡咯啉-5-羧酸和5- 羟色胺等,外显子组学揭示了蛋白互作数量排名前10的基因有MUC17等。结论:ALL患儿与对照组血清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涉及多种代谢通路改变,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对ALL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外显子测序提示MUC17等基因可能对 ALL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可为研究ALL及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ANAE在正常血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分布,探讨了ANAE在白血病形态分型和免疫分型中的意义;认为:ANA E在血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出现顺序不同。单核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各期细胞均为阳性,以幼单反应最强。粒系统,ANAE的出现早于过氧化酶,以早幼粒最强,成熟粒细胞减少以至消失。淋巴系统,在T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ANAE在后胸腺细胞出现,至成熟T细胞最强,是成熟T细胞的可靠标志。在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变化有待观察。ANAE可作为T—CLL的指标。在形态分型中,对M_1和L_1,M_3和M_5的鉴别有一定的卷义。在急淋的免疫分型中,有助于将FALL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研究设计检测22例AL患者和60例正常人AT-Ⅲ活性,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单位一附院血液病研究室患者及主要参与者 AL患者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9~5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86年天津会议诊断分型标准。对照组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均为我院输血队员,年龄19~45岁。处理方法对22例AL患者和60例正常人抽静脉血,用凝血酶凝胶空斑法测定血清AT—Ⅲ活性,对测定结果进行t检验。测定结果 22例AL患者和60例正常人AT-Ⅲ活性分别是114.58±81.28%和94.58±28.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7.55,P<0.01)。结论 AT—Ⅲ活性增高是AL患者出血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丹参酮ⅡA对NB4细胞促凝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 Ⅱ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促凝活性(PCA)的影响。方法:使用Tan ⅡA处理NB4细胞,复钙时间检测NB4细胞的PCA,并用发色底物法测量反应体系中因子Xa(FXa)水平,ATRA处理的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Tan ⅡA可下调NB4细胞PCA水平,与空白对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Tan ⅡA和ATRA下调NB4细胞的PCA水平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Tan ⅡA作用的NBA4细胞,FXa水平降低。结论:Tan ⅡA与ATRA相似,均可降低NB4细胞的PCA水平,其降低PCA作用是通过下调NB4细胞TF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细胞凝固异常中膜联蛋白V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血病细胞株在活化期间,AnnexinV(膜联蛋白)的表达和微小颗粒产生的关系,目的是探讨膜联蛋白V在白血病凝固异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激活两种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株,CMK11-5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膜联蛋白V的表达和微小颗粒数。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内和上清中膜联蛋白V的含量。结果:U937细胞用t-PA活化后,膜联蛋白V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培养细胞上清中的微小颗粒的增加呈正相关系。而CMK11-5细胞未见明显变化。结论:U937细胞受到t-PA活化后,细胞形成微波泡并释放微小颗粒,引起凝固系统亢进,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内生性膜联蛋白V向细胞膜表达表达,调控着凝血系统。 相似文献
10.
11.
对118例可疑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简称血片)进行了观察,并与骨髓涂片相对照,发现两者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9124。认为血片有核细胞改变和所占比例对白血病的诊断、分类有一定的价值,并且诊断符合率较高,有诊断快、治疗及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全反式维A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例,在用RA前及治疗达骨髓缓解时,分别采骨髓对白血病细胞进行功能测定、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集落培养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骨髓缓解时,白血病细胞的超微结构及主要功能均达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状态,白血病细胞明显减少,证实了RA体内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克隆抗体改良微量细胞毒方法及 LDH 释放试验检测59例急性白血病外周血 NK钿胞数(CD_(16)~+)及 NK 细胞活性(NKa)。结果发作期 CD_(16)~+细胞14 2±8.3%,NKa8.0±5.8%,均较缓解期CD_(16)~+细胞22.0±7.7%,NKa 14.6±6.6%及对照组 CD_(16)~+细胞19.8±3.7%,NKa 21.3±5.6%明显降低。随缓解时间的延长 NK 细胞数量及活性逐渐升高。治疗前 NKa 较高者对化疗的反应优于NKa 明显低下者。缓解期 NKa 与白血病的复发及感染也有一定的关系。认为若能定期检测白血病NKa 将有助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14.
SMAO休克时,出肺血(动脉血)中LDH活性明显增高。肺臣噬细胞的LDH同工酶谱也有明显改变,其中以LDH_5增高最为明显。实验证明,动脉血中LDH活性的增高是肺损伤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5.
N-ras基因是ras基因族其中一种,主要以点突变的方式激活。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N-ras的激活与白血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此项工作取材9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以7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进行了N-ras基因点突变的初步研究。研究样本均取自北京的三级医院,所有患者均被所在医院确诊为AML,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7岁。点突变的探测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ASO)斑点杂交方法,人工合成ASO探针4种,长度均为20mer。探测对象为N-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G→A的点突变。为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对一例阳性发现者进行了DNA序列分析。研究发现在9例AML患者中,3例发现有N-ras第12位密码子G→A的点突变。对照中未发现相同的点突变但有1例发现携有N-ras第13位G→A的点突变。研究结果提示,N-ras基因点突变,尤其是第12位密码子的点突变,与白血病病因存在一定相关性。N-ras在正常人中的突变情况及其意义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As2O3治疗初诊APL病人69例,如外周血白细胞〉30×10^9/L,给予羟基脲。如白细胞〉50×10^9/L,除给予羟基脲外给予高三尖杉酯碱,同时将As2O3剂量减半使用。并发DIC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结果69例初诊APL病人6例(8.7%)死亡,余63例均获完全缓解(CR),CR率91.3%。As2O3平均应用31.6 d(21~58 d)。As2O3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55例(79.7%),消化道症状32例(46.4%),水肿28例(40.6%),类维甲酸综合征13例(18.8%),过敏反应5例(7.2%),发热4例(5.8%),Q-T间期延长3例(4.3%)。其中类维甲酸综合征死亡4例(30.8%)。类维甲酸综合征发生时与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As2O3治疗初诊APL可获得较高的CR率。类维甲酸综合征是As2O3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与治疗后白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氨甲喋呤(MTX)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6例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进行了体外实验。结果 ①MTX影响患儿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MTX不影响患儿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还对粒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与MTX孵育过的中性粒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结论 在估价患儿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8.
Serum ceruloplasmin (CP) was determined by electroimmunodiffusion method in 89 normal persons and 92 leukemic pati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rum CP of acute and chronic leukemia was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cant difference in elevation of serum CP between various types of leukemia. During remission oJ acute or chronic leukemia, the serum C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but still higher than normal (P<0.01). In the case of long-term remission, serum CP decreased to normal level. During relapse of acute leukemia or acute blast crisis of chronic leukemia, serum CP raised again significantly (P<0.05). Infection enabled the leukemic patient to further increase serum CP (P<0.01). In acute leukemia, serum CP level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percentage of blast cells in bone marrow (P<0.05).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脐血清体外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造血细胞增殖的影响。②方法 采用体外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法,观察正常成人血清和脐血清,对正常造血细胞和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抑制期骨髓造血细胞增殖的影响。③结果 脐血清组的正常骨髓CFU-GM 产率明显高于成人血清组(t= 6.993,P<0.01),脐血清组的白血病化疗后骨髓CFU-GM 产率亦高于成人血清组(t= 3.060,P< 0.05)。④结论 脐血清体外能促进正常骨髓和白血病化疗后抑制期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白血病中有血清溶血因子能使正常人红细胞膜变异,通过经典途径被补体激活,在蔗糖及低离子强度条件下引起溶血。作者利用逆蔗糖溶血试验(ISHT),观察50例白血病人血清的溶血活性,发现疾病的活动期55.6%ISHT阳性。疾病活动期溶血活性明显高于疾病完全缓解期或部分缓解期;也发现溶血活性与病情相关良好,随病情好转而降低复发而增高,而且可在其它血液参加提示复发前出现。作者认为ISHT是观察疾病活动性及治疗效果的简单、重复性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