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问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 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FMS)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例,通过对患者尿流动力学的检查、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LUTS)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0例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日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尿频、尿急、尿失禁的程度减轻,2例患者无效。结论:FMS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玲玲  孟伶 《现代护理》2006,12(10):901-902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  相似文献   

4.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较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8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病人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对照组)和个体化护理(实验组),比较两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ES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或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PES组采用P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等。结果: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S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PES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胫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及膀胱中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 vanilloid1,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期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干预组。对于脊髓损伤组及干预组,使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进行脊髓损伤造模。同时在2周后对干预组进行电刺激,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5天,持续4周;实验第6周以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组织HE染色衡量干预效果,使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膀胱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结果:干预组膀胱顺应性为0.05±0.01(ml/cmH_2O),脊髓损伤组大鼠膀胱顺应性为0.03±0.01(ml/cmH_2O),干预组较脊髓损伤组相比膀胱低顺应状态明显改善(P0.05),膀胱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与此同时干预组TRPV1通道蛋白在转录及翻译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胫神经电刺激有效促进了脊髓损伤大鼠膀胱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并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电刺激是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一种常用技术。本文综述这种治疗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治疗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膀胱平衡时间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治疗仪假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时间。结果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平衡时间实验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早期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减少残余尿量,加快膀胱平衡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从近年来针灸、药物、物理疗法、手术等方面,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众多,疗效确切,综合疗法已成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较为理想的手段。但临床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膀胱管理方案,包括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3.
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Meta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CINAHL,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中,全面检索2019年3月31日以前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总体...  相似文献   

15.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相关研究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2022年9月4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关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5.7. R2软件,分别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时间区域统计分析,并绘制图谱。结果 共纳入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928篇。国外核心学者主要有EMMANUEL A、KLAUS KROGH、K KROGH,国外核心机构为Aarhus Univ Hosp、Univ Michigan、Univ British Columbia、Univ Coll London Hosp。高频次关键词主要有脊髓损伤、便秘、管理、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大便失禁、神经源性肠道、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结论 国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相关研究开展较早且相对成熟,国内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国内加强相关研究。本文梳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趋势,对今后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燕霞  李淑萍 《临床医学》2013,33(10):57-58
目的 对针刺腧募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 选取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刺俞募穴,20例)、B组(针刺俞穴,20例)、C组(针刺募穴,20例),均为针刺双侧穴位,同时选取同期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炼的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B、C三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A、B、C三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膀胱排尿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膀胱余尿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A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B组及C组患者(P〈0.05),B组及C组患者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针刺腧募穴可有效改善患者膀胱排尿功能,效果让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由坠落伤、交通伤或运动等因素引起[1],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比如肢体和躯干的感觉运动缺陷[2],且几乎所有SCI患者都有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3],发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尿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不同平面SCI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30只)、骶髓损伤组(30只)及对照组(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分别于动物模型制作前及制作后第20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大鼠的膀胱功能。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上脊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