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56例正常成人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脂肪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正常成人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厚度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探寻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利用磁共振(MRI)对156例正常成人进行腰骶段脊柱的矢状位T1WI扫描,选择正中矢状位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腹侧脂肪最厚处进行测量,所得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56例成人该水平脂肪厚度平均为4.14±1.99mm,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该值与体重呈正相关.结论 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厚度的正常值范围可为临床诊断相应水平的一些脊柱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比值法判断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颈椎患者的颈椎 X线侧位片及核磁片的椎管矢状径 ,椎体矢状径的测量 ,说明比值法判断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 2 9例男性成人 ,2 5例女性成人的颈椎 X线侧位片及 MRI片的 C3~ 7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进行了测量 ,并对其比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X线片、MRI片的椎管矢状径 ,椎体矢状径测量的均数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但其比值 (椎管矢状径 /椎体矢状径 )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比值法确实是一种临床上简单可靠的判断颈椎管狭窄的方法 ,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EH)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11例经手术证实,1例经临床综合治疗复查后SEH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均常规平扫,其中3例同时进行增强扫描。采用ToshibaFLAXART0.5机型及GE1.5T双梯度超导MR扫描仪,采用脊柱相控阵线圈。常规行脊柱矢状为SET1WI、FSET2WI或FRFSET2WI序列,8例加扫矢状、冠状面或横断面脂肪抑制序列T2WI,层厚4.5mm、层间距0.5mm,3例同时行增强扫描,采用钆喷酸葡甲胺(Gd-DTPA)对比剂经静脉团注,注射剂0.1mmol/kg。行矢状、冠状或横断面增强T1WI或脂肪抑制T1WI扫描,层面及参数同平扫。结果颈段2例,胸段5例,胸腰段3例,腰段2例;位于脊膜囊后方11例,脊膜囊前方1例。血肿分别呈长T1长T2信号、长T1短T2信号、等T1短T2信号及短T1长T2信号,其中3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例见多发斑片状轻-中度强化,1例边缘轻度强化,1例未见强化。结论 SEH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24-292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所致的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2005年1月收治的来自外院针灸治疗所致的7例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例患者行椎板减压后分别选用相应的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其中发生于颈段3例、胸段2例、颈胸交界部1例、胸腰段1例.结论:针灸所致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临床罕见,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于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治疗 ,报道较多 ,随着内固定材料性能的提高 ,出现了各种减压内固定手术。从椎体爆裂骨折 CT扫描显示可以看出 ,椎体后缘骨折移位进入椎管 ,使椎管矢状径减小。 X线片显示椎弓根距离增大 ,椎体高度减小 ,说明节段性骨性椎管有效容积的减小 ,主要和导致矢状径减小的后移骨折块相关 ,使得脊髓神经组织受压引起临床症状及体征。近 8a来对胸腰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病例 ,采用椎管前后方减压 ,扩大椎管矢状径 ,恢复椎管有效容积 ,同时使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 ,重建脊柱稳定性 ,疗效满意。对资料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X线平片及CT对脊柱爆裂骨折的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37例脊柱爆裂骨折的影像学资料 ,其中胸椎 10例 ,胸腰交界处 2 0例 ,腰椎 7例 ,男 32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36岁。伤后全部行X线正侧位平片和CT平扫 ,并CT多层面重建。结果 X线平片、CT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 ,椎体纵或横形骨折崩解 ,终板骨折移位 ,并突入椎管 ,椎管狭窄 ,椎板骨折 ,棘突间或椎弓间距增大。结论 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 ,明确诊断需行CT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总结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疗方法,提高对于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自2007年6月以来收治的2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包括病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以及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起病情况、出血部位以及脊髓受压时间等不同,导致患者术后康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尽快完善MRI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是获得最大程度功能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刘敏  桂斌捷 《安徽医药》2013,17(5):778-780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患者脊柱在矢状面发生变化及骨盆排列变化。方法采用2011年1月-2012年9月该科腰椎真性滑脱25例病人全脊柱侧位(包括双侧髋关节)X线摄片上测脊柱矢状位指标:脊柱的矢状位垂直轴(S1与C7铅垂线C7PL距离,SVA)、胸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前凸(lumbar lordosis,LL)和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结果该组25例病例中TK角度平均为37.0°(27°~5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减小(P0.05);LL角度平均为55.3°(38°~6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I角度平均为61.6°(43°~82°),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T角度平均为18.5°(9°~3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SS角度平均为43.1°(30°~5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结论腰椎滑脱患者整个脊柱矢状位生物力线的失衡导致矢状位重新平衡以防止驼背及俯视,最终导致胸椎的曲度的减小、腰椎曲度的加大并且腰椎滑脱患者骨盆参数值增大,而这些变化使得胸腔容积、骨盆容积和腹腔容积的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手术时年龄4~15岁,平均9.6岁.其中胸椎6例、腰椎8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结果 手术时间3.0~7.5h,平均5.0h;术中出血量500-2 000ml,平均1 085ml,平均输血量800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4.6个椎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8.450矫正至15.25.,平均矫正率68.52%;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48.27°矫正至15.32°,平均矫正率68.26%;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0bb角平均19.47°,丢失4.22°,矢状面Cobb角平均15.67°,无明显丢失.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侧卧位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相关技术因素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6月我院30例患者术后拍片。观察D点(骶髂关节前方与双J管的交点)以上的夹角与D点以下的夹角的大小;患者侧卧平直位、屈髋90°与尽量弓腰弓背输尿管远段弯曲度角角度变化的大小;侧卧位屈髋90°与尽量弓腰弓背双J管近端整圆起点与相应椎体矢状面中线的距离大小;平卧位与腰椎尽量凸向患侧位的双J管近端整圆起点与相应椎体冠状面中线的距离的大小。结果 输尿管远段起点弯曲度上角与输尿管远段起点弯曲度下角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输尿管远段起点弯曲度下角大于输尿管远段起点弯曲度上角;患者侧卧平直位、屈髋90°与尽量弓腰弓背输尿管远段弯曲度角角度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平直位的夹角大于屈髋90°输尿管远段弯曲度夹角,屈髋90°输尿管口的夹角大于尽量弓腰弓背输尿管远段弯曲度夹角;侧卧位屈髋90°与尽量弓腰弓背双J管近端整圆起点与相应椎体矢状面中线的距离(矢状面)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尽量弓腰弓背双J管上段与椎体中线的距离(矢)大于侧卧位屈髋90°双J管上段与椎体中线的距离(矢);平卧位与腰椎尽量凸向患侧位的双J管近端整圆起点与相应椎体冠状面中线的距离(冠状面)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矢状面腰骶关节点下方的弯曲度对进镜操作影响大,采取合适屈髋体位,使输尿管下段曲度趋向平直,有助于操作时输尿管进镜;弓腰弓背影响矢状面输尿管上段的平移程度、弓腰弓背或伸展患侧有助于克服矢状面输尿管迂曲。但在冠状面下腰椎尽量凸向患侧位使输尿管上段趋向平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X线平片及CT对脊柱爆裂骨折的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37例脊柱爆裂骨折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胸椎10例,胸腰交界处20例,腰椎7例,男32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伤后全部行X线正侧位平片和CT平扫,并CT多层面重建。结果 X线平片,CT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椎体纵或横形骨折崩解,终板骨折移位,并突入椎管椎管狭窄,椎板骨折,棘突间成椎弓间距增大。结论 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行CT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脊椎结核行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横断面T1加权,部分加冠状面T1加权。12例行GD-DTPA增强扫描,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加权扫描,观察椎体、椎间盘和冷脓肿的信号变化和增强后强化情况。结果椎体终板破坏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中T2IW多为混杂高信号;早期椎间盘信号可正常或只出现退变,晚期椎间盘破坏呈明显不均匀长T2信号;椎旁冷脓肿呈长T1长T2均匀无结构信号,境界常清楚,冷脓肿上下跨越范围大;GD-DTPA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冷脓肿周围纤维肉芽组织及椎管内侵犯。结论MRI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椎体骨炎,椎间盘破坏及椎旁脓肿,对脊柱结核有确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40例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分析,探讨MRI对其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受检者均取仰卧位。平扫:矢状位T1WI FSE-430/18,T2WI FSE-4500/108,STIR序列IRFSE-2400(80)/30,横断位CBASS 3D-8.3/4.1,OB4.0 mm,FOV250-350,反转角度(FA)45°~90°,矩阵256×256。增强扫描: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l/kg。结果转移部位:颈椎1例,胸椎8例,腰椎7例,骶椎5例,胸腰椎12例,腰骶椎2例,胸腰骶椎5例。单纯椎体转移12例,椎体伴附件转移12例,椎体转移伴病理骨折15例,椎管与脊髓侵犯及软组织块影13例。溶骨型转移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硬化型转移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STIR序列呈低信号。混合型转移呈不均质或弥漫型高信号。注射Gd-DTPA可呈中等度增强或明显增强。结论 MRI诊断脊柱转移瘤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扫描视野,容易发现附件侵犯与软组织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例中3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1例通过邻近椎间孔向椎管外呈"哑铃"状生长,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1例合并脊柱侧弯;MRI T1加权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对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能较好的显示,并准确定位,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了解病变范围,是手术前最为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群学  李和培  魏运动  高峰  孟丽颖 《河北医药》2010,32(12):1548-1549
目的 采用计算机摄影(CR)技术,摄取腰椎动力位片结合椎管造影对腰椎爆裂骨折经AF术后伤椎及椎间盘影像学改变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对67例腰椎骨折术后伤椎高度、椎间盘、椎管正中矢状径及上下椎体高度进行计算机X线测量,观察其影像学改变.结果 经过8~18个月的随访,经计算机X线测量,67例术前椎体压缩55.8%,术后恢复96%;腰椎后突消失56例;伤椎上间盘术前高度9.9 mm,术后高度9.91 mm,伤椎下间盘术前高度11.95 mm,术后高度12 mm;椎管矢状经恢复正常58例.椎体间相对运动消失27例,神经根袖消失5例,骨质疏松1例.结论 CR为临床治疗腰椎爆裂骨折提供影像学变化依据,AF内固定位置准确,可以使伤椎稳定性及椎间盘形态得以保护,并对防止继发椎管狭窄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对32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2例均有间歇性跛行,多以腰腿痛为主诉就诊,9例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X线腰椎侧位片见病变椎体(以腰4、5为主)后下(或上)角有骨缺损及该区有游离小骨块突入椎管内;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为:(1)椎体后上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较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有特征性表现,能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椎体血管瘤MRI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13例椎体血管瘤的MRI特征。结果10例显示为短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相似,3例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影,椎体内病灶的高信号区横断面中间混杂有点状低信号.呈“蜂房”状改变,矢状面混杂有纵形条状的低信号。结论椎体血管瘤具有较典型MR表现,MR在椎体血管瘤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腰骶角测量价值。方法 9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站立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侧位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距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腰椎体前向位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测量腰骶角大小可为临床正确评估保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提供更多参数。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方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扫描及后处理方式.方法 2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椎间盘扫描,对S4-5及S~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对其中10例行螺旋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包括椎弓根层面的轴位扫描均能显示峡部裂和其他伴发表现,包括椎管增大或变窄、侧隐窝狭窄、双边征、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MPR、MIP斜矢状面重建能直观显示峡部裂的典型表现一猎狗项圈征,正中矢状面重建能显示椎体滑脱.结论 对常规椎间盘扫描采用对S4-5,及S5~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的方法,对于轴位扫描发现或可疑峡部裂的患者再做相应椎体螺旋扫描,行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多平面斜矢状面和矢状面重建,是腰腿痛患者CT检查的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的MRI表现。方法对四年间X线诊断、临床证实的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62个椎体表现为压缩变形,其中凹陷形98个,楔形51个,扁平型13个。矢状位T1WI47个椎体表现为椎体内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低信号。结论压缩椎体后上角突入椎管内,T1WI椎体终板下呈带状低信号和除椎体后角外全椎体呈低信号,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MRI比较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