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等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酶株的抗菌作用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方法 以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结果 AMOX/SBT2:1联合对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作用优于各单药;对产TEM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强于产SHV型酶菌株;且强于AMP/SBT2:1,与PIP/TAZ8:1相近,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ESBLs菌株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不敏感,AMOX/SBT等合剂则对产ESBLs菌株有较强抗菌活性,但对产染色体介导的D31、K1等菌株MIC值降低不明显,MRP、IMP对酶高度稳定。结论 将碳烯青霉素美罗培南或AMOX/SBT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合剂用于产ESBLs菌株感染的治疗,可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药物敏感度测定法检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菌和G~-菌的抗菌作用实验观察,证明青霉素类抗生素对C~+菌抗菌作用强、对G~-菌抗菌作用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则对C~+菌、C~-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特别对耐药菌株作用较青霉类强,故临床常将该类抗生素药物治疗耐药菌株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后效应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抗生素后效应已经成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并为临床设计更加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抗生素后效应的概念、产生机制、特点及对临床用药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阿莫西林钠 /舒巴坦钠 (AMOX/SBT)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及对 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并与其他抗菌药比较。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产酶菌株 (2 0 0株 )及标准产酶株 (1 6株 )进行体外抑菌实验 ;体内抗菌实验按Bliss法用NDST软件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 值及 95 %可信限 ;对标准产 β 内酰胺酶菌株用超声波碎法提取粗酶 ,比较各药的相对水解率。结果不同配比AMOX/SBT对 2 0 0株临床分离产 β -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较AMOX单用强 2~ 64倍 ,以 2∶1为最佳。对 1 6株国际标准产酶株的体外抗菌试验显示 :AMOX的MI…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院同时产质粒介导AmpC酶和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 β 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110株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株 ,采用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实验检测ESBLs ;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s) ;等电聚焦实验测定 β 内酰胺酶等电点 (pIs) ;质粒接合实验定位耐药基因 ;PCR通用引物扩增AmpC酶与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以确定其基因亚型。结果 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在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7.7% (5 6 5 )、8.9% (4 4 5 )。该类产酶菌株产 2~ 3种pI5 .4~ 9.0 β 内酰胺酶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美唑和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敏感性极低 ,但对亚胺培南均敏感。 9株质粒中均检出AmpC酶基因DHA 1亚型 ,其中 1株同时检出ACT 1亚型 ;ESBLs基因亚型分别为CTX M 14、CTX M 3、CTX M 9,各有 4、3、2株 ;有 3株还携带广谱酶TEM 1基因。结论 我院存在同时产质粒介导DHA 1、ACT 1型AmpC酶和CTX M型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流行株 ,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对大多数新型广谱 β 内酰胺类抗生  相似文献   

6.
在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中,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包括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青霉烯类抗生素首次由哈佛大学名化学家R.B.Woodward基于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的概念,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内酰胺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而设计合成的。与现在广泛研究的碳青霉烯抗生素比。青霉烯化合物也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产生引起了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ESBL能够水解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曲南,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截止2005年4月11日,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已发现200多种ESBL.大多数ESBL来源于广谱酶TEM-1、TEM-2和SHV-1,系这些酶活性部位1个或多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所致,使酶活性部位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扩大了水解底物范围,从而增加了对氧亚氨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和水解能力.自Prinarakis于1996年首次报道了SHV-5α以来,这一β-内酰胺酶的相继报道不多.我们在研究蚌埠三院临床分离的产ESBL菌株时,从一株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SHV-5α,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炎链球菌在对抗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时是否受感受态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转化得到感受态缺陷菌株 ,采用半定量RT PCR检测相关基因ciaH和cpoA在细菌感受态形成时的表达 ,用肉汤法检测各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细菌感受态时基因ciaH和cpoA的mRNA表达量增高 (P <0 .0 5 ) ,野生菌感受态缺陷后的MIC值发生改变。结论 肺炎链球菌的感受态形成可诱导ciaH和cpoA的表达增加 ,其感受态缺陷影响到其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但不同菌株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直在抗菌药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耐药性日益发展,严重影响其疗效。研究表明,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重要的机制。临床上分离的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多数菌株(90%以上)产生β-内酰胺酶,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头孢羡唑和头孢西丁对产与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到2004年12月从华西医院各临床科室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520株,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结果:筛选出产ESBLs菌226株,ESBLs阳性检出率为43.5%,其中大肠埃希菌的ESBLs检出率为45.8%.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为39.6%。头孢美唑对我院ESBLs阳性菌株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头孢西丁。结论:头霉素类抗生素可作为治疗ESBLs菌株引起的重症感染的可选药物,且对我院分离的产ESBLS犬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头孢美唑体外活性略优于头孢西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肠杆菌科产CTX M酶细菌耐药性与 β 内酰胺酶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 1年 1 0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临床分离的 4 0株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 1 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用针对SHV、TEM、CTX 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确定 β 内酰胺酶基因型 :对扩增的CTX M基因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产CTX M酶菌中有 93~ 75 %产 2种或 2种以上 β 内酰胺酶。产CTX M酶菌株多重耐药率为 1 0 0 % ,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 81 .2 5 %、75 %、31 .2 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肺炎链球菌comD基因敲除突变株,了解comD基因与细菌β-内酰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探讨氯氰碘柳胺下调comD、comE和comC基因mRNA的作用.方法 构建用于comD基因敲除的自杀质粒pEVP3comD,通过同源重组及插入失活获得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comD基因敲除突变株comD-.采用PCR及免疫荧光法对comD-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氯氰碘柳胺处理前后comD-突变株及野生株comD、comE和comC基因mRNA水平变化.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comD-突变株及野生株对青霉素G和头孢噻肟的敏感性.结果 测序及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证实,所构建的comD-突变株染色体DNA中comD基因被插入失活.50μmol/L或100 μmol/L的氯氰碘柳胺能明显下调comD、comE和comC基因mRNA水平(P<0.05),25μmol/L的氯氰碘柳胺则否.comD-突变株对青霉素及头孢噻肟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均为32μg/ml,明显高于野生株的0.06 μg/ml和1 μg/ml.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肺炎链球菌comD基因敲除突变株.comD基因与细菌对β-内酰类抗生素耐药性密切相关.氯氰碘柳胺可通过下调comD、comE和comC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对细菌感受态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 (CPZ)和舒巴坦 (SBT)复方制剂 (1∶1 )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对细菌 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并检测SBT对 β -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MIC ,以头孢噻吩为酶解底物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对各种抗生素的水解率。结果 :SBT显著降低CPZ对所试细菌的MIC ;所试细菌的 β 内酰胺酶对头孢噻吩和头孢哌酮的平均水解率分别为 75 .1 %和 49.1 % ,加用等浓度SBT后 ,酶对头孢哌酮的平均水解率降至 8.2 % (P <0 .0 5 )。结论 :SBT增强CPZ抗菌作用可能与抑酶作用有关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成都市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与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K-B纸片法初筛ESBLs;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成都市医院分离的6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45.16%、29.03%、27.42%、30.64%、58.06%、58.06%、67.64%.有24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初筛有3株产ESBLs,其中有3株高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这62株从成都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PCR基因测序分析两种酶的基因类型,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并用纸片扩散试验和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原核表迭,并检测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重组L1酶的稳定性。方法:PE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后将L1基因克隆至表达栽体pET-41a(+)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本实验中的L1酶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重组L1酶水解青霉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能力接近,氨曲南及头孢他啶对L1酶高度稳定。结论:对L1型金属B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抗生素对L1酶的稳定性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芹  王群兴  何晓雯  周宜兰 《医学信息》2007,20(10):1812-1814
目的提高医务人员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用药。方法对本院2004~2006年间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动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比较每年发生率并对其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每年发生率分别为18.2%、23.5%、27.7%,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每年发生率为15.8%、20.3%、26.9%,产ESBLs不动杆菌每年发生率为14.6%、20.1%、28.1%。三种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及头孢菌素类耐药率约为72~100%。结论产ESBLs菌的发生率与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临床大量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同时ESBLs细菌对一些抗菌药物耐药率也不断提高,应引起临床治疗方面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遗传标记基因(整合子qacE△1、转座子tnpU)、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aac(6′)-Ib基因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qnrA基因分布状况,为临床使用药物治疗感染和消毒灭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60株,采用PCR方法检测这些菌株中qacE△1、tnpU、aac(6′)-Ib和qnrA基因,MIC法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60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qacEΔ1基因检出率61.7%,tnpU基因检出率7.6%,aac(6′)-Ib检出率为11.7%,qnrA基因检出率3.3%。60株菌中有38株含1种或以上基因,其药敏敏感度最高的是亚胺培南、厄它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均为97.4%,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完全耐药。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与耐药基因传递机制整合子和转座子系统密切相关,分离株携带qacE△1、tnpU、aac(6′)-Ib和qnrA基因是细菌呈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应慎重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ESBLs菌的发生率、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39株大肠埃希菌、64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7株产酸克雷伯菌做药敏试验,同时用纸片扩散法确证产ESBLs菌。结果:产ESBLs菌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1.7%(2007年)和46.8%(2008年);肺炎克雷伯菌25%(2007年)和52.3%(2008年);产酸克雷伯菌66.7%(2007年)和50%(2008年),产ESBLs菌耐药率普遍高于非产ESBLs菌(P<0.01或P<0.05)。结论:常规检测和监测产ESBLs菌十分必要,这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感染的传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E3区缺失的7型腺病毒疫苗株(Ad7v)载体并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基因。方法从人二倍体细胞W138培养的Ad7v中分离病毒DNA,利用Ad7vDNA天然的酶切位点,经过多步亚克隆,克隆的同时将E3区78887mu片段缺失,并将多克隆酶切位点带入Ad7v载体。为了验证载体的功能,将带有巨细胞病毒(CMV)早期启动子β半乳糖苷酶基因插入缺失的E3区。将这一重组质粒和EcoRⅠ酶切Ad7vDNA共转染293细胞,获得表达β半乳糖苷酶重组病毒。结果构建了缺失部分E3区Ad7v载体,在CMV启动子的作用下该载体能有效地表达外源基因。结论Ad7v载体的构建并成功表达外源基因为开发和应用这一载体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