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X线—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X线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了21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X线片,右肘16例,左肘5例,11例行手术内固定,10例行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术。结果 肱骨外髁干骺部薄骨片或三角形骨折块19例(90.5%),伴肱骨小头碎裂2例;骨折块外移10例,骨折块外移伴旋转或翻转6例,骨折块无移位3例;肘关节肿胀无明显骨折线2例;肘部积液征(八字征)12例;外上髁骨骺提前骨化3例。结论 儿童肱骨外髁薄骨片或三角形骨折块是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及肱骨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及肱骨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5例儿童肱骨髁上及 肱骨髁骨折采用骨片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 无骨不连,无骨片钉松动退出,1例轻度肘内翻,神经损伤病例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骨片钉吸收了克 氏针和螺钉固定的优点,可以使碎骨片解剖复位且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对骨骺影响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钦铭  林乔龄  庄志强 《医学信息》2010,23(6):1763-1765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一种儿童骨折,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55%-80%,其中伸直型占90%以上;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尺偏型骨折发生率高达50%,近年来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发生肘内翻的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7岁以下儿童,约占儿童肢体骨折的30%和肘部骨折的50%~70%;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约占96%~98%、屈曲型约占2%~4%,是最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1,2]。Gartland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系统:Ⅰ型骨折无移位常采取保守治疗,Ⅱ型和Ⅲ型骨折因创伤严重致治疗棘手。由于儿童肱骨远端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均容易损伤,文献报道肱骨髁上骨折导致的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10%~20%[1-3],医源性神经损伤也高达3%~6%[2-4],给临床带来严重挑战。本文就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在小儿肘部损伤中最多见,占肘部骨折的50%~60%,占小儿全身骨折的26.7%,男患儿比女患儿多1倍。左侧多于右侧,并发神经血管损伤及后遗症多,各地治疗方法不一,技术革新也报告较多,本文就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李永  陈辉  陈书爱 《医学信息》2009,22(1):65-66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的治疗及效果评估。方法对14例儿童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依据Gartland系统按骨折严重程度分类。Ⅰ型骨折行伸直型管型石膏固定;Ⅱ、Ⅲ型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如果经皮穿刺失败,则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年后病人随访(时间14~36个月)。治疗效果,优7例,良4例,可3例,差0例;全部病人对恢复效果满意,无1例出现功能障碍。结论闭合复位和经皮穿刺内固定可以成功应用于Ⅱ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规律性。方法:对临床154例肱骨髁上骨折中合并神经损伤者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20例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无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20例病人均经手术证实。结论: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主要是桡神经,而不是正中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44例.结果:4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发生Volkmann肌挛缩及肘内翻.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双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外侧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外侧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结果术后经过8个月~36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Flynn等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其中优42例,良8例,中4例,差2例。结论双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外侧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软组织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复位容易,固定牢固,勿需外固定,能够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近年来肱骨近端骨折诊断及治疗方式的进展作一综述.方法:以"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作为关键词,检索并阅读近年发表的涉及肱骨近端骨折诊断及治疗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及总结.结果:肱骨近端骨折因其复杂性导致治疗选择的多样性,多数患者可通过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尽管对肱骨近端骨折的认识不断提升,手术及内固定方式不断改良,但在部分患者的诊治中,尤其是对不稳定及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处理方面至今仍存争议,不同患者的预后肩关节功能从完全康复到严重受限,存在着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病理与X线联系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7例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病理及X线表现.结果 本病好发于下肢大关节,多为单关节.膝关节10例(双侧2例)、肩关节3例、髋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掌关节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肿痛、弹响(6例),绞锁(3例),触及可活动或不活动性硬块(9例).X线特点:在关节内及其周围见数目、大小、密度、形态不一的钙化或骨化游离体.结论 正确判断和认识关节内游离体来源与发展的病理变化及X线表现对诊断本病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病理与X线联系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病理及X线表现.结果本病好发于下肢大关节,多为单关节.膝关节10例(双侧2例)、肩关节3例、髋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掌关节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肿痛、弹响(6例),绞锁(3例),触及可活动或不活动性硬块(9例).X线特点:在关节内及其周围见数目、大小、密度、形态不一的钙化或骨化游离体.结论正确判断和认识关节内游离体来源与发展的病理变化及X线表现对诊断本病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X线与CT诊断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与CT检查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诊断为脊柱骨折的122例患者,回顾分析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CT影像学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结果122例患者确诊椎体骨折214个(T129个、T1276个、L145个、L231个、L328个、其他5个),其中前柱受累31例、前中柱受累61例、三柱受累30例,在后30例三柱受累患者中伴椎管狭窄者26例(轻度7例、中度13例、重度6例),伴椎体滑脱5例。X线检查结果示单纯压缩性骨折77例,不稳定性骨折45例;CT检查结果示稳定性骨折39例,不稳定性骨折83例,两种检查诊断结果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0.05)。结论在脊柱骨折诊断中,CT检查较X线的诊断价值更高,但仍需与X线检查相结合,提高对患者病情判断的准确性,以便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殷西川 《解剖与临床》2003,8(3):169-170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肘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2例。结果: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84.37%。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板技术治疗老年肱骨中上段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5例肱骨中上段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锁定板技术治疗。其中多发伤4例,病理性骨折1例;肱骨干中上段骨折8例,外科颈骨折17例。结果:本组25例伤口一期愈合,随访8周~12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个月。肩肘关节功能满意。结论:锁定板技术并发症少、固定可靠、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重建锁定钛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重建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按照AO分型,C1型3例,C2型9例,C3型16例;开放骨折5例(Gustilo I型3例,Ⅱ型2例).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截骨处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6周,无骨折块分离移位.肘关节功能评价按照Aitken和 Rorabeek标准,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4例.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结论:双重建锁定钛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具有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一种肘关节后肱三头肌止点剥离、肘肌瓣入路,探讨其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肱三头肌止点连同尺骨骨膜从尺骨鹰嘴上自内侧向外侧剥离,保留附着在尺骨外侧肘后肌的止点,将整个肱三头肌-肘肌形成的组织瓣由尺侧向桡侧翻转,术后将肱三头肌在尺骨上的止点原位缝合。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采用此入路治疗C型肱骨髁间骨折11例,骨折类型按AO分类C1型骨折3例,C2型3例,C3型5例,先将骨折复位后,分别采用钢板、拉力螺钉、克氏针内固定,采用Jupiter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该入路可取得良好的肘关节暴露,所有病例经过6至12月的随访,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肱三头肌萎缩及尺神经损伤,1例出现克氏针松动。肘关节功能评价,优7例,良3例,中1例。结论肱三头肌.肘肌瓣入路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入路,可取得良好的肘关节和肱骨远端暴露,内固定安放方便,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肱骨近端骨折较为常见,多发于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其中大部分为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满意[1].对于移位较明显的骨折脱位多需手术治疗.肱骨近端接骨板固定已得到普及,锁钉钢板置入有高度的稳定性,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较理想[2],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3].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我院应用肱骨近端解剖金属板治疗4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