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64例门诊及住院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相应测查,并同时对125例正常对照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正常青少年相比,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亲温暖理解[父亲(42.31±8.22)分;母亲(43.63±10.39)分]、惩罚严厉[父亲(20.13±6.26)分;母亲(15.75±6.17)分]和拒绝否认[父亲(12.81±4.50)分;母亲(18.56±5.68)分]因子得分均差异有显著性,应对方式中自责(0.59±0.29)、求助(0.51±0.19)、幻想(0.70±0.18)及退避(0.60±0.19)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归因风格(25.69±5.65)亦差异有显著性.与应对方式和归因风格相关的养育方式有父亲过干涉、母亲温暖理解和母亲拒绝否认.结论抑郁障碍青少年存在消极应对和悲观归因,不良养育方式可能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频数匹配病例对照研究,98例重性抑郁障碍儿童少年和125例正常对照自评完成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使用Logistic回归筛选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自觉学习压力大(OR=3.30)、父母关系差(OR=3.28)、父母婚姻状况不良(OR=2.61)、父亲拒绝分高(OR=1.27)、父亲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OR=1.18)、父亲惩罚分高(OR=1.14)、母亲受教育年限短(OR=1.12)和母亲拒绝分高(OR=1.11);父亲情感温暖分高(OR=0.83)和母亲情感温暖分高(OR=0.74)为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预防儿童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需要从改善不良的父母因素和教养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品行障碍患儿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共病率分别为32.3%、29.4%、22.5%。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别为45.43±8.34、46.92±10.21、17.98±5.64、13.93±4.81、10.53±3.72、13.98±4.18,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抑郁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共病率分别为32.3%、29.4%、22.5%.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别为45.43±8.34、46.92±10.21、17.98±5.64、13.93±4.81、10.53±3.72、13.98±4.18,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 <0.05).结论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抑郁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障碍实施家庭干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①青少年抑郁障碍与健康青少年在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在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神经质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矛盾性得分显著增高,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分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正相关,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负相关,而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娱乐性与EPQ的4个维度均相关。 结论 ①相对于正常青少年,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存在更多的问题;②不良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人格问题、抑郁情绪的出现,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患者人格成长、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武警医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76名从基层部队招考的武警医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EMBU各因子分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着性别差异(P <0.05,分别为:50.96±9.86,52.58±9.3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以及父亲过分干涉上有显著性差异(P <0.05,分别为54.00±7.60,50.42±10.71).积极应对差异有显著性(P <0.01),而消极应对无性别差异.EMBU与SCSQ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P <0.01).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 <0.05,分别为0.379,0.364).结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武警医学生的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母亲的不良养育方式与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风格、认知态度个性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归因风格、认知态度、个性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定群研究的方法确定大学一年级63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用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各班进行团体测验。结果①抑郁与EPQ的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9,r=0.572,均P<0.01);②抑郁与MMCS的能力、背景、运气正相关(P<0.01);③抑郁与DAS量表中除强制性外的各因子均相关(P<0.01);④MMCS的能力、努力、背景、运气四因子与DAS量表各因子均相关(P<0.01)。⑤神经质、吸引与排斥、精神质、内外向、完美性、掩饰六因子进入抑郁回归方程(F=60.226,P=0.000,r=0.609)。结论功能失调性态度、归因风格、个性在抑郁的发生中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李同归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49-150,164
目的 探讨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之问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改编过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小学五年级246名在校学生的母亲进行测评,分别测量她们的依恋方式及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母亲在养育方式中的“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恋回避与母亲的“温暖和理解”、“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有较强的相关(r=0.222-0.315),依恋焦虑则与“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以及“偏爱孩子”有显著性相关(r=0.167-0.213)。结论安全型依恋的母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均较低,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理解,而不安全型的依恋与不良的教养方式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归因方式问卷的初步修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修订归因方式问卷(ASQ).方法 对467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和Beck抑郁量表(BDI)的测定.结果 ①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总体信度达到0.8429,各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4~0.9之间.②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结论 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个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社区女性抑郁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个性、应对和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及各因素对抑郁的作用大小和途径。方法对210例社区已婚女性测试了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特质应对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并采用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等方法探讨各因素与抑郁的相关性及其对抑郁的作用大小和途径。结果抑郁的发生与艾森克个性的神经质、内外向、说谎分,并与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7,0.2718,0.261,0.2938和0.2391;个性对抑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个性对抑郁的发生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应对、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发生既具有直接作用,同时也可以缓解其他因素如个性对抑郁发生的作用强度。结论抑郁的发生可以从多途径、多环节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s,HAM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估。结果39例患者存在PSD,PSD组患者与非PSD组相比,其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积极应对方式分显著低于非PSD组(P<0.05),神经质维度评分PSD组亦显著高于非PSD组(P<0.01),一般资料调查显示PSD患者存在对脑血管病知识了解明显不够(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积极应对不足,情绪不稳定,同时对脑血管的知识了解程度不够,可能是PSD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对家庭结构的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24例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入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采用针对家庭结构的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第0、12、24周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评定。结果在入组第12、24周,研究组的HAMD、HAMA评分、SCSQ积极应对分、消极应对和不成熟型因子分评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减分数与消极应对和不成熟型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HAMA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针对家庭结构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防御方式,促进患者抑郁症状的好转。 相似文献
17.
人格和应对方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格和应对方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21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自评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①49.1%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②哮喘伴发抑郁情绪与患者人格的神经质、外向性、公正严谨性维度和应对方式显著相关(r=-0.272~0.682,P〈0.01);应对方式与人格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公正严谨性显著相关(r=-0.272~0.626,P〈0.01)。③人格对哮喘伴发抑郁情绪除了有直接作用外,还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起间接的作用;消极应对对哮喘伴发抑郁情绪也具有直接的作用。结论人格的神经质、公正严谨性和消极应对方式是预测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情绪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认知和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认知和应对方式与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应用自评抑郁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 11.5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7.5℅的冠心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及其完美化、强制性、依赖性、认知哲学、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 r =0.524,0.347,0.302,0.458,0.369,0.268,-0.401,0.247);自动思维、强制性、积极应对三个因子进入抑郁的回归方程( P ﹤0.01),能解释抑郁总分变异量的39.7%.结论 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影响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 Harvey 简化 CDAI 计算法、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量表(MCMQ)对100例克罗恩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62%的克罗恩病患者存在抑郁;克罗恩病患者疾病活动指数与抑郁呈正相关(r =0.556,P ﹤0.01);面对与抑郁呈负相关(r =-0.578,P ﹤0.01);回避与抑郁呈正相关(r =0.165,P ﹤0.05);屈服与抑郁呈正相关(r =0.215,P ﹤0.01)。结论克罗恩病患者多存在抑郁,与疾病程度和应对方式有一定相关性,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减少患者抑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