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淳化本《伤寒论》源流及主要内容,发现现行宋本《伤寒论》的六经提纲条文在淳化本《伤寒论》已具雏形,并经后人修改而成。淳化本《伤寒论》的厥阴病内容是拼凑而成的,提示厥阴病内容当时就已佚失。将淳化本《伤寒论》对比宋本《伤寒论》可以有许多新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所载方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十之《伤寒论》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后世称《千金翼方》之《伤寒论》为"唐本"或"孙思邈本"。唐本可追溯到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可补宋本方剂之阙,可正宋本文字之讹,可补宋本所阙之条文。清代王樸庄在研究《唐本伤寒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3.
高继冲本<伤寒论>系宋代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经五代十国荆南国末位君主高继冲编录后进献的古<伤寒论>传本,千百年来,学者大都误认为是<太平圣惠方·卷八>--"淳化本<伤寒论>".笔者通过考证,认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宋朝官方颁布于世的宋本<伤寒论>,就是高继冲本<伤寒论>.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为三阴三阳模式;第三次整理见《伤寒论》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上承两晋《辨伤寒》,下开隋本《伤寒论》及唐孙思邈本《伤寒论》。孙思邈本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者即隋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刊成大小两种字体流行,明代赵开美据小字本翻刻,逼真原貌,名为《宋本伤寒论》,今存五部,皆藏中国,已成国宝,逐项以文献资料证明之,本文对研究《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继冲本《伤寒论》与《永类钤方·伤寒》日本东京都町田市玉川学园冈田医院冈田研吉日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病院东洋医学中心郭秀梅【关键词】伤寒论,永类钤方《太平圣惠方》卷八的伤寒论。就是林亿等在《伤寒论·序》所提到的“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的淳化本,这一中...  相似文献   

6.
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的复宋刻本,实为复宋本。由于影印逼真,后世均称宋本,在此,亦称宋本,但林忆校定的原刻本早已不见。赵氏于1599年以前刊刻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刊印后,又得到宋版《伤寒论》,并于1599年予以复刻,他在刻《仲景全书·序》中说:“复得宋本《伤寒论》焉。予曩固知成注非全文,及得是书,不啻拱壁,转卷间而后知成之荒也,因复并刻之,所以承先大夫之志欤。”〔1〕并与《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方论》以及《伤寒类证》合辑成为《仲景全书》。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称作宋本的《伤寒论》即指此本。此外,…  相似文献   

7.
厥阴病的内涵与证治要点可以用“杂”“变”来形容,以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为例,厥阴病56条,其中仅有4条提及“厥阴”二字,自古以来对厥阴的界定也并非清晰,文章研究厥阴病以《脉经》卷七、淳化本《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卷七与卷八、《千金翼方》本、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为文献基础,旨在通过从诸善本的对比认知过程中了解厥阴病不同时期的不同记载,体悟“三阴三阳”“伤寒日期论”“经络”对厥阴内涵的影响,进而探索厥阴病阴阳顺逆等相关特点,以期对现代中医临床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8.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建安十年。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唐代孙思邈和王熹亦曾加以收集而作出贡献,至北宋治平间校正医书并雕板印行、金代成无已注解之后,始普遍流行。现存《伤寒论》的各种版本,以宋本和成本最为重要,此外尚有同体而别名的《金匮玉函经》、康平本、康治本等。民国之后又出现三种俱称古本的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即长沙本、四川本和桂林本,但多被认为系伪书,其中桂林本近年有逐渐受到重视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9,29(5):417-419
今存之宋本《伤寒论》非北宋校正医书局原刻之本。原刻本分大字本与小字本两种。小字本亡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后,大字本《伤寒论》据清末藏书家伯兮题记所述,他藏有北宋治平二年(1065)大字官刻本,今不知何在。今称之宋本《伤寒论》,指明代万历二十七年江苏常熟赵开美请当地优秀刻工赵应期刊刻之《伤寒论》,以北宋元祐三年(1088)小字原刻本为底本翻刻,尊称"宋本伤寒论",实明刻也。宋本《伤寒论》确知共存五部,除台湾今存一部外,其余四部藏于中国大陆: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一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部,上海图书馆一部。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考     
五苓散是五味猪苓散的略称,其方义随<伤寒论>的变迁而不同.<全匮要略>呕吐篇中的三味猪苓散和<伤寒论>五味猪苓散(即五苓散)是起源不同的方剂;<宋版伤寒论>中五苓散和猪苓散虽是利尿剂,但见证脉浮,脉浮意味着"先用发汗法,次用吐法",是编集者避忌过激发汗法和吐法的结果,使五苓散(猪苓散)原来作为吐剂使用的事实变得模糊.实...  相似文献   

12.
《伤寒要旨药方》始刊于1171年,上下二卷,上卷《伤寒药方》,下卷《伤寒要旨》。作者李柽,字与几,宋当涂(今安徽当涂县)姑孰人。北宋末宣和间(1119~1125)进士,南宋绍兴(1131~1149)间迁监察御史。曾仕尚书左司郎。因忤秦桧意,左迁信州,以饶州知州致仕。是书为南宋乾道七年所刻,但是有人以疑似之语怀疑可能为明刻者。通过考证认为,《伤寒要旨药方》从1171年至今,从未翻刻排印。  相似文献   

13.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1,31(8):825-828
<伤寒论>底本是<汤液经法>32卷,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之,刘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著录<辨伤寒><杂病方>,东晋末刘宋初陈延之<小品方>著录<辨伤寒>九卷<杂病方>八卷,粱阮孝绪<七录>著录<辨伤寒>十卷,明赵开美本传于清代,递传至今.其中安政本对中国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郑丰杰  李宇航 《河南中医》2020,40(6):811-814
宋本《伤寒论》共10卷22篇,原文共计808条。前4篇原文共计122条,其中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虽然多被认为是王叔和采摭群书,附以己意而成,然"辨脉法"与"平脉法"作为脉法总论,"伤寒例"作为外感热病学概论、伤寒辨证之规范,其内容不乏精妙,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痉湿暍篇虽见于《金匮要略》,然其证与伤寒相似,具有鉴别诊断之意义,示人不可误治。中10篇论六经辨证、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是《伤寒论》的重点与核心,共计398条,不可混同于397法。后8篇原文共计288条,其内容虽与中10篇重复较多,但有学者考证提出后8篇的内容本是王叔和所见散失《伤寒杂病论》的原始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1,31(5):441-444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逼真北宋原刻本,医家美称赵氏翻刻本为"宋本",北宋原刻本已佚.宋本今存五部,皆藏中国,极为珍秘,已为国宝.日本枫山秘府藏有一部,经反复考察,系据赵开美之初刻本翻刻者,翻刻草率,讹字甚多,日本安政期间中医文献学家堀川济据枫山秘府本翻刻之,改其讹字,刊刻精美,对中国影响甚大,1923年恽铁樵影印之,...  相似文献   

16.
《医经正本书》与《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9,29(3):214-218
《医经正本书》为南宋程迥所撰,未涉临床方剂,而以考辨为主。该书完整地记载了宋代太医局大方脉科考试所据之《伤寒论》全书,不但增加了医学史研究的史料,而且也使我们看到,《伤寒论》历传不衰,尤其在宋代取得飞速发展,这与皇朝关注医学与重视《伤寒论》的医疗价值密切相关。该书文献丰富,对研究中国古代医政、图书、典章制度、医学伦理、方剂度量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18.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2,32(1):33-35
赵开美(1563-1624),为明代著名藏书家,字玄度,一字如白,号清常道人,江苏常熟人,万历中以父荫授刑部郎中,官太仆丞,晚年又名"琦美",其人保藏整理《古今杂剧》242种,翻刻大量珍贵古书,其中包括宋板《伤寒论》。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紧扣血与津的关系,将瘀血的形成与发展分为瘀血停滞、瘀水互结、瘀热互结、干血四个层次,对其主症、病机要素、治法、方药等分别进行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瘀血学说,若能仔细体会,灵活运用,必可对临床辨治瘀血病证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