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心血管疾病已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线索,本文对2005年度健康体检人群的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与性别、年龄、血压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至12月3491例无明显胸痛、胸闷、心悸等表现的健康体检人员:年龄19~78岁,其中男性1950人,年龄在19~30岁298人、31~40岁731人、41~50岁576人、51~60岁210人、>60岁135人;女性1541人,年龄在19~30岁…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ST—T改变(三)冠心病ST—T改变的当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冠脉固定性 (冠脉狭窄 )或动力性 (冠脉痉挛 )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或坏死而出现的 ST- T改变包括 :T波改变 (T波高尖、T波倒置 ) ,ST段偏移 (抬高、压低 )。一 .机理 :缺血的心肌首先表现为复极时间延长 ,于是在心肌外膜面电极记录的心电图就出现 T波形态及振幅方面的改变。因为对向电极部位心肌缺血 ,复极时间迟于正常心肌 ,T波向量指向正常心肌 ,所以记录出一倒置 T波。 T波向量由缺血区指向非缺血区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 ,T波向量指向心外膜电极 ,反映为 T波向上直立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 ,T波向量背离心外膜电极 ,…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病因因素种类繁多,因此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电图改变,尽管如此,但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和ST段抬高的却不多见。现报告2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3岁。因劳累后胸闷气短半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20天就诊。患者于就诊当日活动后突感心前区剧痛,伴胸闷、气短及出汗。当时测血压150/85mmHg,脉搏76次/min,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囊袈缘投郏穆?0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4~5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急诊心电图(图1A)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和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均可有心电图ST段抬高,两者差别在于ST段抬高的形态和心肌酶谱等不同。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探查电极正对损伤区的导联较易出现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但亦可呈上斜型、… 相似文献
5.
关于ST段、T波与U波标准化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HA/ACC/HRS2009年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简称“09建议”)的第四部分及某些部分对ST段、T波、U波作了阐述,对有关测量、描述、分析都进行了讨论。还包括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复极异常的描述、区分和应该使用的正确名称等。 相似文献
6.
毛新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1998,(5)
一般资料本组34例,均因心悸气短、心胸憋闷、心前区不适等而检测心电图,均在Ⅱ、Ⅲ、avF或V4~V6的导联中有T波倒置或ST段压低在0.1~0.2mv,并排除内分泌、神经系统、温度等因素。男23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48岁。诊断为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QRS波、ST段电交替及T波切迹与交替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电交替可单独见于QRS波群 ,T波 ,P波及U波或合并出现 ,然而各自出现的机理不同。大量心包积液时的QRS波交替是因心脏在大量积液中旋转与摆动而致。T波交替被认为是右侧心脏交感神经节占优势的缘故。至于ST段交替则是心脏缺血所致。T波切迹多见于右室占优势的各种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药物的影响 :诸如乙胺碘呋酮、阿霉素、酚噻嗪等 ,以及其它左心室肥厚的情况[1、2 ] 。本文报告一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的患者 ,在心力衰竭时出现QRS波、ST段电交替及T波切迹与交替 ,并对心电各个成分出现的交替试作一解释。…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体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了40例体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每例心电图以平卧位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ST—T的变化。结果各体位心电图中ST段无明显变化,只有1例常规平卧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水平压低0.05~0.075mV,而左侧卧位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呈下斜型压低0.05~0.10mV。T波的变化下壁变化明显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浅倒,高侧壁前外侧壁由直立略低平转为低平平坦。结论体位性ST—T改变是一种正常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老年冠心病患者缺血性ST段改变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缺血性 ST 段改变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并与40例老年前期冠心病患者作对照。结果为:在 ST 段压低最显著时,两组多数病例均伴有心率增快;在运动状态下,老年前期组缺血性 ST 段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组;在缺血性 ST 段呈持续性改变的对比上,老年组显著高于老年前期组;两组缺血性 ST 段总持续时间的对比亦呈类似改变。症状与 ST 段压低程度及持续时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 (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 ,属金标准。但CAG费用高、有创伤性 ,不是所有可疑冠心病者都能接受。心电图却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易行、费用最低、无创性方法 ,患者容易接受。现对我院 1995年 8月~ 2 0 0 1年 7月间的 13 9例CAG结果与心电图ST -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于后。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选择有胸痛、胸闷可疑冠心病的住院 13 9例做CAG检查 ,男 110例、女 2 9例 ,年龄 3 6~ 79岁。伴高血压 65例、糖尿病 13例。所有病例心电图无心肌梗死图形 ,无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X线或超声心电… 相似文献
11.
心绞痛发作伴ST—T及U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6岁。1994年5月4日夜间心绞痛发作,服消心痛后症状缓解,但仍有心前区不适,次日晨来院就诊。描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ST段呈上斜型压低0.6mm,T波低平,U波明显直立,末发现明显异常(附图上)。患者描记心电图后起身时心绞痛又发作,心率75次/min,ST段呈上斜型压低1.5mm,T 相似文献
12.
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尽管冠状动脉造影被普遍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 ,心电图始终是临床冠心病诊断最常用和最实用的方法。动态心电图 (Holter)的出现、心电图与运动或药物等相结合 (负荷心电图 )能更好地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ST段的移位 ,而T波改变的特异性较差 ,其意义多需结合ST段改变分析。本文主要讨论缺血性ST段改变。一、心电图运动试验ST -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1 ST -T改变的机制ST -T改变可由心肌缺血、除极异常、药物及生理因素引起。冠心病病人运动或冠状动脉痉挛时由于心肌供血不能满足… 相似文献
13.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窄O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60例窄QRS波群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R-R间期、ST-T改变和心腔内心电图房间传导时间、逆向心房激动顺序。结果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ST段压低〉2mm和/或T波倒置(%)、ST波压低幅度、房间传导时间均非常显著大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均〈0.01);发作时ST-T改变左侧旁道多见于V1~V6导联、右侧旁道多见于Ⅱ、Ⅲ、aVF导联 相似文献
14.
ST—T改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ST-T改变的形态和QRS综合波形成交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例患(男30、女38例)进行男、女比较,按年龄分为(≤30、30-40、41-50、51-60、≥61)5组。结果:男性肢体导联伴左胸导联ST-T改变占66.7%,女性单纯性肢体导联或单纯性左胸导联ST-T改变占57.9%,男性ST-T改变交角及形态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提示ST-T改变与年龄、性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将心肌梗死分为急性、亚急性和陈旧性3个阶段。但近年来发现,在本病早期,心电图多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典型图形,往往只有ST-T改变。本文旨在探讨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罕见的“巨R波形”ST段抬高(简称巨R形ST段)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慢频率依赖性ST -T改变临床尚未见报道。本文从 20 0 0例 2 4h动态心电图 (DCG)中发现 1例慢频率依赖性ST -T改变 ,患者受检 47h后 ,在夜间发生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AMI)而死亡。患者女性 ,45岁。因发作性心悸、气短、心前区隐痛、头晕而就诊。血压 113 / 68mmHg ,脉搏 63次 /min ,呼吸 18次 /min。听诊 :心尖搏动不弥散 ,无震颤 ,心界不大 ,心音可 ,律齐 ,各瓣膜区无杂音。肺部听诊未发现异常。腹平软 ,无压痛 ,肝脾不大 ,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受检前常规心电图大致正常 ,未曾服用任何药物。用美国产DMS型 3通道连… 相似文献
17.
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及宫内复苏对新生儿窒息的作用。方法:经腹壁间接监测孕35-40周1287例胎儿心电图,随机分成观察组胎儿心电图ST段异常改变135例(宫内复苏组69例,非宫内复苏组66例)和对照组ST段无异常改变135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观察组为52.59%,对照组为5.19%(P<0.01);宫内复苏组为27.53%,非宫内复苏组为78.79%。结论: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直接影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说明宫内缺氧,宫内复苏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脑卒中 (CA)者心电图和临床资料分析 ,了解其与临床其他疾病的联系 ,认识ST -T改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对收治的CA 2 160例中心电图异常与ST -T改变者 ;筛选出 80例ST-T有明显改变者 ,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比较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5年 7月~ 2 0 0 2年 2月住院者 2 1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CA。男性 13 0 4例、女性 85 6例 ,年龄17~ 85岁。脑出血 75 1例 ,脑梗死 10 67例 ,脑血栓 3 42例。1.2 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 65 11单导联心电图机描床边常规 12导联 ,有异常者于 1~… 相似文献
19.
T波形成机制与T波改变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T波是心室复极顺序发生细微变化的敏感指标。 T波异常是一常见现象 ,它可见于正常人 ,也可见于轻重不一的心脏疾病以及心外疾病。1 .T波形成机制1 .1心室阶差超强电休克可使心室肌同步除极 ,心电图上仅有 T波而无 QRS波 ,该 T波面积即代表心室阶差。它主要来自复极的非均一性 ,依赖复极速率的不同而不是心室肌激动顺序。局部动作电位的轻微变化可引起 T波形态明显的改变 ,但 T波变化并不一定与异常复极的心肌面积成比例 ,因为某些心电向量抵消和不同复极部位对 T波影响可不同。1 .2 M细胞近年研究表明 ,存在于心室壁中层的 M细胞对 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