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是严重危害人民生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并取得肯定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近况做一综述。1 病因病机  冠心病病位在心 ,其易患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长期吸烟者。冠心病的病机在于心脉不通 ,中医学认为 ,心脉不通的原因是由于瘀血、痰浊、气滞 ,而瘀、痰、气滞的产生 ,又是长期以来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故瘀血、痰浊、气滞为标 ,而脏腑虚损为本 ,因虚而致实 ,本虚而标实[1] 。本虚…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热毒病机与炎症因子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心痛"等范畴,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属本虚标实之证,多以气虚、阳虚、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为标.现代医学认为,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与冠心病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临床表现,冠心病心绞痛当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其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之虚、五脏亏虚.标实为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病位在心.可因虚致实,亦可因实致虚,故临床上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挟杂之证常见.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分型包括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浊闭阻、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和寒凝血脉.其中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阳脱证和气滞证为临床上常见的危险证型,应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进行辨证分析,"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先祛邪后补虚、或补中有通、或通中寓补、或通补兼施.在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方面,应注重病证结合,以病为系统,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理论为根基,关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成果颇多,其常见学说有血瘀学说、瘀毒从化说、阳虚血瘀说、痰瘀学说、络病学说,心脾痰瘀相关说、热毒说及络风说等。冠心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的角度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痰浊、瘀血、毒、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心脉,与肝、脾、肾、肺四脏相关,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心气血阴阳亏损为本,血瘀、痰浊、热毒为标,血瘀、痰浊阻塞心脉,热毒损伤心脉,致史心脉不通或心脉不荣而病。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可因虚致实,因实亦可致虚。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厥心痛”,“心痛”,“胸痹”,“胃痛”等范畴;尽管本病证变化多端,但基本上分为本虚标实两大在。本虚系指阴阳气血亏损,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因此,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抓住主证与兼证,主次缓急,治疗才能得心应手。临床多见于以下6型: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属中医“心痛”范畴,古称“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该病首载于《灵柩·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因多见于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或年老肾衰,阴阳不足,或饮食失节,痰湿内生,或起居不慎,寒邪内侵。其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愈血,痰浊痹阴心脉,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举痛论》曰:“心痹,脉不通……”。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属中医“心痛”范畴,古称“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该病首载于《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因多见于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或年老肾衰,阴阳不足;或饮食失节,痰湿内生;或起居不慎,寒邪内侵。其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愈血,痰浊痹阴心脉,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举痛论》曰:“心痹者,脉不通……”。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的康复治疗,根本目的在于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首先应分清标本虚实,先从祛邪入手,治以芳香温通,室痹通阳,豁痰通络,活血化愈等法。然后扶正固本,治以滋阴益肾,益气养阴,温阳补气等补法,必要时则标本兼顾,攻补并施,如理气活血,益气活血等法。此外,结合针灸,推拿,食疗气功导引等手段进行综合调理,以期全面康复。中医对冠心病的康复原则有四,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年性痴呆的病位在脑,涉及五脏,证属本虚标实;并以年高体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清阳不展为发病之本;而痰浊瘀血上蒙清窍,致窍闭神匿、神明失用,为病机之标。大体将本病分为髓海不足、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痰浊蒙蔽、气滞血瘀、脾肾阳虚、五志化火等证型;中医学中,气是最基本也是最高层次的概念,"百病皆由气生",即脏腑经络的气机逆乱是百病发生的根源。而三焦在气化及气机的调节中  相似文献   

9.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其危害性极大,严重阻碍人类的身心健康~([1-3]),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根据心绞痛发作性质、频度、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等可将心绞痛划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类。中医依其临床表现归属于"胸痛""胸痹""心痛"范畴。胸痹的病因病机在于"阳微阴弦",即胸阳不振,阴邪凝结,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责之于气、血、阴、阳之虚,本实主要责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胸痹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各个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胸痹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是否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分析胸痹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者10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1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病例以痰阻心脉征与血瘀证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P<0.05);冠状动脉正常的病例中,气滞血瘀证占38.10%,高于其他证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8个证型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证型Gensini积分分值阴寒凝滞证>心血瘀阻证>阳气虚袁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冠状动脉正常的胸痹病人,多见于气滞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于为血瘀证、痰浊证.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标实方面,阴寒凝滞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重.气滞血瘀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轻,提示其中医病理变化依气滞→血瘀→痰浊次序由轻到重发展,标实证由滞到瘀,继而蕴久化浊;本虚方面,以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顺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本虚证由阴虚、气虚逐渐耗伤阳气而向阳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是危急重病,预后不良。中医分属于胸痹真心痛及消渴病范畴。本文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浅析探讨,认为本虚标实是消渴病真心痛病理基础,不典型胸痛是主要临床特点,血瘀痰浊为主要致病因素且影响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现状 1.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头痛""失眠"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肝、肾、心、脾正气虚为本,风、痰、气、火邪气盛为病之标,标本互为因果,风、痰、气、火相兼为害,在一定条件下致本病,从本虚方面看,以肝阴不足、心脾两虚及肾虚为常见,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使人肝风内动,风阳上扰;心脾两虚,则血不上荣,气血不能上奉于脑;肾虚,髓海不足,则可使人脑转耳鸣,头晕目眩;脾虚则致痰浊上犯,前人有"无痰不作眩"的经验.从标实方面看,以情志失调、肝阳过亢、心肝火盛、暴饮暴食为常见.情志失调(过喜、过怒)等皆可伤及心肝脾肾致化火生风,挟痰上扰,或肝阳过亢,心火暴甚,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中运不健,成为生痰之源.一般来说病初或青壮年病人,常表现为邪盛,阳旺,以标实为主,老年人、病后以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属中医"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近年来对CHF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阳虚为主,亦有阴虚,标实以瘀血、水停为主,亦有痰阻.早期多为虚证,晚期因病理产物的产生而表现为虚实夹杂.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环节, 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且以心、肾为主.每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致所伤等诱发.  相似文献   

14.
许多心脑病证(心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阐述过于抽象,有的不甚切合临床实际,或论述不全.如:风眩(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归纳在眩晕病中,笼统地概括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其病因病机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正虚,“不通则痛”.如何解释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时发生心绞痛?又如中风的发生与情志过极有关是常理,但诸多睡眠中发生缺血中风将如何阐释等?因此认为有关问题亟待深化阐述,加以诠释.本报道温习经典,查阅今文,验于临床,再谈风眩等几个常见的心脑病证的病因病机,试图补充不足,纠正纰缪,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胸痹""心痛"和"真心痛"范畴,以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为突出的临床特征.根据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大多由于阴阳寒热失调,气机逆乱导致气血瘀滞,心脉痹阻,不通而痛.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说:"心痹者,脉不通".所以,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的中医病理基础,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记载,可谓不胜枚举.导师陈可冀教授对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有关瘀血和活血化瘀的理论及方药潜心钻研,并以实验证明活血化瘀方药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2],临证擅长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和难治疾病.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一定效果和良好的前景,尤以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深入研究冠心病证候分布特点,对于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辨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反映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然而,冠心病常合并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对450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寒凝等证型,按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不同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中医辨证临床证型本虚证以气虚证246例(54.7%)、标实证以血瘀证254例(56.4%)为最常见;术后1周以气虚证269例(60.0%)、痰浊证257例(57.4%)最为常见;术后4周则以气虚证272例(62.8%)、痰浊证258例(59.6%)最为常见,术后12周则以气虚证217例(50.8%)、血瘀证230例(53.9%)最为常见,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后,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血瘀证减轻,术后12周与术后1周比较,血瘀证加重,本虚证和标实证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以胸痛、胸闷等标实证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病机特点,益气活血对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药物支架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等证型。按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标实证中除痰浊外,气滞证在介入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各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除术后24h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证中气虚、阳虚、阴虚各证各阶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充分证明了气滞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但对本虚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如何有效防治冠心病,是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祖国医学中,冠心病被称之为"胸痹",其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是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多见.根据《医林改错》,"元气必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的理论,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因此活血化瘀成为治疗胸痹心痛的根本方法.目前国内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西药治疗冠心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近10余年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冠心病 AND 证"为关键词就1994年-2008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冠心病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冠心病的证候特点.结果 符合入选要求文献95篇,入选病例14 210例.冠心病总体证候及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布涉及8个证候要素,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其中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包括痰浊)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近10余年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反映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南方、北方患者未见明显差异.与上一10年间比较,痰浊、热蕴患者有所增加.今后应加强对冠心病不同人群的证候分布比较分析及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