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人鼻甲粘膜的微血管铸型。鼻甲粘膜内微动脉吻合成两级微动脉拱,微静脉吻合形成浅、深静脉丛,在中、下鼻甲粘膜内观察到动—静脉吻合。本文还讨论了粘膜内微血管构筑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左心室壁的微血管配布,为心脏微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应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6只犬左心室壁的微血管构筑。结果 心内膜下毛细血管有丰富的吻合丛,心肌层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心肌纤维方向一致,吻合较少。心外膜层毛细血管吻合较丰富。微动脉、微静脉行于肌束间,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动脉起始处可见环形压迹。结论 犬左心室壁内微血管配布特征对心肌血流调控有着重要意义,并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碱性磷酸酶法研究了3例死亡2小时的成人下鼻甲粘膜的微血管构筑。粘膜内存在两级微动脉吻合拱,终末微动脉以树枝状或梳状分支形成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本文还讨论了微血管构筑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墨汁灌注光镜观察法对大鼠舌下腺的微血管构筑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小叶内,小叶内动脉逐渐分支。在腺泡和闰管周围续于毛细血管,它们相互吻合形成排列稀疏的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腺泡周围毛细血管逐渐汇集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它们在纹管周围交织吻合形成微静脉丛或直接注入小叶内静脉,在纹管周围未见窦状毛细血管网。排泄管呈树权样分枝状,上皮下为一层排列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它们由小叶间动脉分出的微动脉供血,输出微静脉注入沿途的小叶间静脉。在排泄管的起始部,上皮下毛细血管可注入纹管周围的微静脉丛。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微血管腐蚀铸型扫描电镜,观察了2例3岁幼儿的舌肌和翼内肌的微血管构型。在扫描电镜下,舌肌内的毛细血管网构型分三类:1.花蕊样毛细血管袢;2.云朵样毛细血管网;3.多角形套状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铸型的直径为5.3±1.5μm,描述了动脉铸型表面上的内皮细胞核压痕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压痕的形态特征。讨论了血管袢的结构形态及其机能意义,为理解骨骼肌的微循环的过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察人左心室壁心外膜区微血管的三维空间构型和形态计量学指标。本研究应用微血管腐蚀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酶组化(碱性磷酸酶反应)染色方法,观察10例心脏标本,得出心外膜区的毛细血管直径为7.2±1.9μm(±S.D),微血管密度是3484.44/mm~2。获得左心室壁心外膜区从微动脉-动脉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静脉端毛细血管-“萝卜根样”微静脉这个微循环单位的三维空间构型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血管铸型法,在扫描电镜下观察4例足月引产胎儿的胃壁微血管。胃壁的微血管由肌层丛、粘膜下血管丛和粘膜血管丛组成。供应胃的动脉穿过肌层进入粘膜下层,形成粘膜下丛。从此丛发分支供应粘膜层,动脉在胃腺间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胃小凹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呈火山口状;胃贲门和胃底,胃体的毛细血管网呈网格状;胃幽门的毛细血管网呈舌状或柱状突起,围成胃区的毛细血管网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  相似文献   

8.
郭民  洛树东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7):203-204,F0003
目的观察幼儿纹状体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幼儿纹状体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纹状体的微动脉走行迂曲,多为树根状和弓状,分支以大锐角发出多见,但也可见直角和钝角发出者,经1 ̄4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尾壳核的密度明显高于苍白球。结论说明该部神经细胞的需氧量和代谢的活跃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用墨汁注射兔胰腺血管,冰冻切片以及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为铸型剂制备的犬和猴胰腺微血管铸型,分别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胰腺的微血管构筑。结果表明胰腺小叶内动脉向胰岛毛细血管网,腺泡毛细血管网和导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分别发出输入微动脉,即胰岛微动脉,腺泡微动脉和导管周围微动脉。而胰岛的血液经胰岛一腺泡门脉血管,胰岛—小导管路径以及直接注入小叶内或小叶间静脉三种途径离开胰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广州地区6个月胎儿至6岁儿童新鲜大脑标本63例(126侧),其中5例作脑血管有机玻璃单体铸型,35例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包括7例墨汁灌注后复染),其余用于墨汁灌注法,在光镜暗视野全景放大观察和日立S-450扫描电镜观察,较完整地显示人脑海马内部血管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连续性立体构筑。此外还观察到微血管形态特征及微血管间存在多种吻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HE、甲苯胺兰染色,采用9种单克隆、多克隆抗体对16例界息肉切除标本的7种免疫活性细胞及4种体液免疫成分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观察,以岂8例正常鼻粘膜为对照。结果鼻息肉上皮同正常鼻膜上皮一样含有HLA-DR标记阳性细胞,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鼻息肉组织中T细胞、T4细胞亚群、B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O.05)。鼻息肉表面及实质可见IgA、Igh、补体C3、溶菌酶等表达。结论鼻息肉组织同正常鼻粘膜一样具有免疫反应性。鼻粘膜上皮的免疫反应性发生变化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并对比下鼻道粘膜瓣开窗与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63例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 分为下鼻道粘膜瓣开窗和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2组, 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下鼻道粘膜瓣开窗组发生下鼻甲黏膜肿胀2例, 经上颌窦口组发生病灶残留 (二次手术) 1例.结论 鼻道粘膜瓣开窗较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适用范围更宽, 在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时, 应合理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家兔回肠淋巴管铸型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家兔回肠淋巴管的三维结构和微细分布。方法:淋巴管铸型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半薄切片样品,用光镜进行观察。淋巴管铸型剂是Mercox,采用回肠壁间接注射法,将注入铸型剂的回肠壁切下,置入NaOH水溶液中腐蚀,直到肠壁组织完全脱离为止,然后将淋巴管铸型样品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在小肠绒毛内清晰地显示出中央乳糜管,每个绒毛中有2~3个中央乳糜管,中央乳糜管与粘膜层毛细淋巴管丛相连通,粘膜层毛细淋巴管注入粘膜下层淋巴管,后与肌层淋巴管相吻合,肌层淋巴管连接浆膜层淋巴管,然后汇入小肠系膜淋巴管。淋巴管呈串珠样外观,其表面存在双凹切迹,该处相当于淋巴瓣的部位。铸型表面还可以见到淋巴管内皮细胞核的压迹。结论:淋巴管铸型清晰地显示家兔回肠壁粘膜层丰富的中央乳糜管和毛细淋巴管丛以及粘膜下层、肌层毛细淋巴管和大量的淋巴管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4.
作者运用体视学方法观测了人鼻粘膜毛细血管密度。详细介绍了步骤以及在运用中需特别注意的事项,讨论了运用这种方法观测毛细血管密度的优点。本文指出应用体视学方法测定毛细血管密度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5.
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人和健康人的鼻粘膜超微结构进行了对照研究。活检标本取自于下鼻甲前端1cm后的鼻粘膜,经特殊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上皮有特殊病理所见。上皮损伤的程度与病情和过敏源的总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麻宁  陈付华  郭欣 《四川医学》2011,32(5):717-718
目的探讨保留鼻中隔粘膜瓣切除鼻中隔粘膜结节微创手术的优点。方法通过对31例鼻中隔偏曲同时合并鼻中隔粘膜结节,其中11例伴有前组鼻窦炎的患者,在行鼻中隔成形术、鼻窦开放术的同时行鼻中隔结节粘膜下剥离,美敦力动力系统吸切粘膜下组织,保护粘膜结节表面的正常粘膜,保证中隔粘膜的完整性,避免中隔粘膜表面创面出现。结果 31例患者术后7d中隔粘膜面见手术切痕,粘膜结节消失,中隔粘膜表面平整,中鼻甲、中鼻道暴露。随访6~12个月鼻中隔与中甲及鼻腔外侧壁无粘连,鼻中隔粘膜结节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粘膜瓣的微创手术治疗鼻中隔粘膜结节的方法,能有效防止鼻腔术后粘连,促进鼻窦术后的引流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黏膜形态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CRS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按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病理类型分为感染组及变应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均行常规Messerklinger术式鼻内镜鼻窦手术,观察感染组及变应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及鼻黏膜形态变化情况,分析影响鼻黏膜恢复的相关性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达96.67%,明显高于变应组63.33%(P < 0.01).手术前感染组和变应组黏膜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后感染组黏膜形态均优于变应组(P < 0.05~P < 0.01).结论:CRS患者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黏膜形态改善显著,其恢复情况和病理类型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不同疗效惠者鼻粘膜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对4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术6~12个月后的鼻粘膜进行CD4^+和CD8^+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术后不同疗效组之间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均倒置;疗效越好,CD4^+/CD8^+比值越高。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6~12个月鼻粘膜中T细胞亚群分布仍不正常,但呈逐渐恢复趋势,鼻内镜术后鼻粘膜免疫防御功能的恢复可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Endobronchial and nasal mucosa biopsies were obtained from 5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stable, diagnosed asthma (ATS criteria). A comparison was made of the pres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immunocompetent lymphocytes and macrophages within each sample. The distribution of immunocompetent cells within the nasal biopsies of the asthmatic patients reflected a very similar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to that seen in the bronchial biopsies. Significantly raised numbers of T lymphocytes, CD45RO + lymphocytes, RFD1 + macrophage-like cells and RFD7 + macrophages were seen in both the nasal mucosa and the bronchial biopsies. Increases in HLA-DR expression were also seen in the nasal mucosa biopsies from asthmatics although the increases over normal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inflammation present in the nasal mucosa of asymptomatic asthmatics exhibits cellular characteristics also seen in endobronchial biopsies. This observation offers the possibility that mucosal biopsy may be an alternative and less invasive approach for studying the cells involved in the bronchial inflammatory reaction that possibly predisposes asthmatics to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游离下鼻甲黏骨膜瓣联合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效果。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对深圳市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鼻中隔穿孔患者进行研究,在鼻内镜下采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的方法分离鼻中隔穿孔周围的黏软骨膜及骨膜,取左右鼻腔合适大小的下鼻甲黏骨膜瓣两片和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固定于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完全覆盖鼻中隔穿孔。结果术后48周鼻腔黏膜上皮完全覆盖穿孔,15例鼻中隔穿孔Ⅰ期愈合,其余6例Ⅱ期愈合,鼻中隔基本平直,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8周鼻腔黏膜上皮完全覆盖穿孔,15例鼻中隔穿孔Ⅰ期愈合,其余6例Ⅱ期愈合,鼻中隔基本平直,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8个月,鼻中隔未见再穿孔。结论鼻内镜下双侧游离下鼻甲黏骨膜瓣联合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取材方便,未见排异现象,无不良反应,成活率高;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