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自体常规静脉与内翻静脉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4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节段性切除所有动物左侧面神经颊支,造成10 mm的缺损。切取同侧的颈外静脉15mm,A组动物用常规静脉而B组动物用内翻静脉即刻修复面神经缺损。在手术后4,8与16周分别处死8只动物,取神经标本行定量组织学与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在术后4~8周,自体内翻静脉移植组修复面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的再生多于常规静脉移植组。但在16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静脉可以为面神经节段性缺损提供修复与再生的管道;内翻静脉相对于常规静脉可能产生更快的神经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比较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静脉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对家兔进行面神经缺损修复,以自体神经移植为对照,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两种方法都具有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但效果存在一定差别。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时两侧面神经干传导速度之差值为(2.10±1.2)m/s,而静脉桥接组为(6.80±1.4)m/s,神经移植组为(2.16±1.6)m/s。组织学上,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延续连贯;静脉桥接组,神经纤维排列不整齐,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结论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均可用于面神经缺损的修复,膜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修复效果优于自体静脉桥接法。  相似文献   

3.
自体神经组织匀浆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自体神经组织匀浆桥接兔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寻找修复面神经的新方法。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制成双侧面神经颊支8mm缺损的模型,用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自体神经组织匀浆桥接每只动物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单纯膜管桥接左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后,处死动物,切取再生的神经组织标本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普通光镜观察。结果:电生理测试显示,匀浆组术后4周,电刺激通过神经缺损区可引起肌收缩,空管组未引出肌动作电位。术后8、12周两侧均有动作电位引出,但匀浆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大于空管组。光镜观察,匀浆组在术后各个时期神经再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术后8周匀浆组管内充满再生神经纤维和髓鞘,排列较规则、整齐,呈束状分布,束间新生血管丰富;空管组有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缺损区,纤维排列较紊乱。结论:自体神经组织匀浆进行神经再生室内移植.可获得比空膜管桥接面神经缺损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Percoll液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纯化后获得兔骨髓MSCs。15只新西兰白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12mm的缺损,一侧硅胶管套管连接后植入MSCs,另一侧单纯硅胶管套管。于术后第4、8、16周行大体观察,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处死动物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第4周时双侧管内未见明显再生神经纤维;第8周和16周时,双侧管内可见再生神经纤维。神经电生理测定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显示,MSCs侧优于单纯套管侧(P<0.05)。结论:MSCs可促进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提示MSCs可应用于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化学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移植后神经分支再生的差异。方法:异体全面神经修复家兔全面神经缺损,术后6个月行颧支、上颊支神经电生理检测,并取移植段支中段3mm组织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6个月家兔面形已经基本对称,瞬目反射阳性,闭眼完全。移植侧颧支、上颊支传导速度分别为23.95±4.83m/s及50.63±3.28m/s,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与健侧接近。移植中段上颊支和耳睑支均有再生纤维,再生轴突数以上颊支最多。结论:去细胞异体面神经作为再生通道可诱导轴突向各个分支长入,但上颊支再生引导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甲壳素导管引导面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甲壳素导管对面神经再生的引导作用。方法 用甲壳素导管套接修复兔面神经颊支10mm缺损,分别于术后12和24周应用诱发电位仪及光镜、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电生理功能和组织形态、超微结构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再生神经各项电生理和形态结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可吸收性甲壳素神经导管能有效地引导面神经再生并恢复其功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silk fibroin-chitosan blend,SFCS)导管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21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8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使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神经导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大体形态,取材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FCS导管修复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达到(27.50±3.00)m/s,单位面积(5μm2)的轴突计数为(741.80±49.92),髓鞘厚度达到(12.71±0.42)pm,与自体神经修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CS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肖红喜  胡敏  牛宇  李妍  乔言平 《口腔医学》2010,30(8):449-451
目的 探讨异种脱细胞神经桥接大鼠面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用脱细胞兔面神经作为移植物桥接大鼠面神经颊支2 cm缺损,以自体腓神经移植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5周和12周,取面神经移植段中部及远端吻合口处各3mm神经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12周时,两组中移植段分叉处远端均有再生纤维,再生纤维数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异种脱细胞神经作为神经再生通道,其再生能力与自体神经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可选替代物。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对54只家兔进行自体耳大神经移植修复下齿槽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中,采用聚乙醇酸线(PGA)与尼龙线吻合神经,通过电生理学、组织学及微血管造影等方法,观察、比较两种显微缝接材料对神经纤维及微血管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PGA 线是一种优于尼龙线的神经显微缝接材料。  相似文献   

10.
几丁质管修复下齿槽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几丁质管在修复下齿槽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 2 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在一侧下齿槽神经造成 8mm缺损 ,神经缺损的近远端用几丁质管桥接。术后 12、18周通过组织学和电生理学观察下齿槽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 12周 ,再生神经连接原缺损区的神经近远端 ,下齿槽神经的完整性得以恢复 ,再生神经传导速度为 2 4 .5 1± 3.12m s。术后 18周 ,再生神经进一步成熟 ,神经传导速度为 2 7.2 1± 4 .4 2m s。结论 几丁质管能有效引导下齿槽神经再生 ,并促进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实验采用日本健康大耳白兔,人为制造其面神经切断和缺损6mm,并以套管法修复。术后1月、3月对实验动物行①神经动作电位②诱发肌电图③组织学观察④胆碱脂酶染色观察。结果术后1月,可记录到神经动作电位,组织学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平直通过缺损;术后3月,组织学、电生理、肌电图和运动终板胆碱脂酶活性结果证实,神经巳再生和功能已恢复。作者认为套管法可作为一种特殊的神经修复方法,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双桥接技术和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长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用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双桥接组(Ⅰ组)、原位神经吻合组(Ⅱ组)、正常空白对照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15 mm缺损模型,采用双桥接和原位神经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以评价神经修复情况。结果12周时,Ⅰ组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吸收明显,且无异物反应,能抑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可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Ⅱ组吻合口处膨大,周围有瘢痕样组织包绕。Ⅰ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与Ⅱ组相似(P>0.05),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结论双桥接技术修复长段神经缺损方法简单、效果肯定。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生物相容性良好,适于体内植入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双桥接技术和翻转静脉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用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显微外科吻合组(Ⅰ组)、导管双桥接组(Ⅱ组)、翻转静脉双桥接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分别采用双桥接技术和原位神经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象分析,以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16周时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吸收明显且无异物反应,IOVG基本完全吸收形成类神经外膜样结构。3个组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图象分析结果提示3个组轴突再生率相同,再生轴突成熟度Ⅰ组与Ⅲ组均高于Ⅱ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翻转静脉和双桥接技术联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方法简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一种兔血管化面神经移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选用15只新西兰白兔,带动静脉血管蒂的耳大神经移植组6只,行血管化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游离耳大神经移植组6只,行游离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空白组3只,面神经缺损后不行修复。术后第1、4个月,分别观察兔面部形态的变化,术后4个月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测,处死后取面神经移植段标本作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神经移植术后,兔手术侧上唇形态及功能均有一定恢复,血管化神经移植组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在神经移植段内均可见轴突再生,良好的血供促进轴突再生。结论: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操作容易、稳定可靠的兔血管化面神经移植模型,对面神经移植修复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兔下齿槽神经缺损后立即与延迟神经移植后进行了下唇感觉神经末梢溃变和再生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术后1周,三组神经末梢都呈Waller氏溃变及溶解。术后4周,立即组和4周组神经末梢开始再生。术后12周,两组游离神经末梢再生程度相当成熟,而此时,8周组游离神经末梢才开始再生。作者认为,下唇感觉功能的恢复取决手下齿槽神经的早期修复与再通。  相似文献   

16.
自体静脉移植修复下牙槽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自体静脉移植修复骨管中下牙槽神经缺损的可行性,实验采用兔的单侧下牙槽神经并造成8mm的缺损。取手术区中的面静脉修复神经缺损,术后20周,静脉管内充满了再生的神经纤维,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达45.25%。静脉移植修复骨管中的不下牙槽神经缺损同修复其它周围神经缺损一样,是一种有效、方便可供选择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端侧神经吻合术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修复面神经缺损的研究,探索简便、省时、不损伤供神经而又可获得较好神经再生效果的修复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1)神经移植组:切断兔面神经的耳眼睑神经分支1.2cm后用神经干移植修复缺损;(2)单纯端侧神经缝合组:切断兔面神经的耳眼睑神经分支1.2cm后不用神经干移植修复,而将其远颅段断端向下吻合于面神经颊上神经分支的侧方,采用外膜、束膜均切开“开窗”的端侧神经吻合术;(3)端侧神经缝合术配合NGF修复神经缺损组:手术处理同(2)组,但在术中及术后配合局部NGF的注射使用。术后4、8、12、16周采用肉眼观察睑裂大小,并作组织学检查,观察吻合口近颅及远颅段的神经轴突数和再生髓鞘的厚度。结果:3组均可见明确的神经再生现象,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端侧神经吻合术可作为一种较好的面神经修复手段,简便、省时、不损伤供神经而又可获得较好的神经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正常大鼠及家兔面神经的颅外段主干及分支的解剖及组织学指标,研究并评价两种实验动物模型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特点。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大鼠与家兔双侧面神经,游标卡尺测量各分支的长度、中点外径。改良特殊三色法染色,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轴突、髓鞘形态。结果:大鼠和家兔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至面部表情肌。大鼠5个主要分支共干发出,而家兔颞支和颧支由颞面干发出;颊支分叉较多,分为上下颊支,行至口角。大鼠各分支神经束较少,多为2~3束,而家兔神经束平均为9束。结论:家兔表情肌活动较明显,应选择家兔作为面神经缺损修复动物模型;大鼠面神经各分支分叉少,可用于病理学及组织学的研究。在分支的选取上首先考虑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  相似文献   

19.
徐欣  马跃  李茜  王力  王继同 《上海口腔医学》2000,9(3):156-157,182
目的 观察并比较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硅胶管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硅胶管桥接法进行兔面神经缺损修复 ,以自体神经移植作为对照 ,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 ,观察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 上述两种方法都具有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 ,但其效果存在差别。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 3个月时 ,两侧面神经干传导速度之差值为 2 .33± 1.2m/s ,而硅橡胶管组为 10 .2 1± 1.5m/s,自体神经移植组为 2 .16± 1.6m/s。结论 膜引导组织再生术修复面神经的效果明显优于硅橡胶管桥接法 ,且具有其它优点 ,有望成为修复面神经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组织学观察化学去细胞异体面神经移植修复家兔面神经缺损时,早期神经再生的变化。方法对72只家兔人为造成左侧面神经干及分支缺损2cm,分为去细胞异体面神经(A组)、自体面神经(B组)、去细胞异体腓神经(C组)、自体腓神经(D组)共4组,A组用去细胞异体面神经干外膜缝合以桥接缺损,B、C、D组作为对照。术后1、3、6个月取材行特殊三色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A组、B组的移植段内均有大量新生神经纤维及新生血管,可见大量的长梭形雪旺细胞纵形排列,两组在纤维数量及髓鞘厚度方面差别不明显。C、D组恢复效果差。结论异体面神经干移植术后6个月轴突的再生已通过远端吻合口,移植段再血管化及雪旺细胞增殖均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