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痹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据现代中医之研究,当属现代医学之心肺病变、胸膈病变等,尤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类似.然后世诸多文献,尤唐宋以后.因胸痹有“心痛”、“心胃病”、九种心痛”等称谓,则常与脾胃病胃脘痛混淆.此不敢日沉冤千古.但不辨明个中奥秘实难真正继承发扬中医经验之精华.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复习.探寻幽微于后:1 内经纲目、仲景正名《(?)间·脏器法时论》云:“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背(?)(?)(?)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进一步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契,如以后触及其心.伛楼者肾心痛也痛也;……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苍苍如死者,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相似文献   

2.
清代叶天士是著名的临床实践家 ,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张仲景的“治肝实脾”学说 ,力倡“肝胃同治”。他认为“肝木宜疏 ,胃府宜降 ;肝木肆横 ,胃土必伤 ,胃土久伤 ,肝木愈横 ;治胃必佐泄肝 ,泄肝必兼安胃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这些医理精华 ,皆贮于叶案 [1,2 ]之中 ,经研读初步归纳为七法。现作浅述如下。1 苦辛酸化阳益阴 ,泄肝安胃法胃脘久痛 ,寒热错杂 ,气上撞心 ,饥不能食 ,恶心 ,呕吐涎沫 ,腹痛泄泻 ,法当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 ,乌梅丸加减。叶氏说 :“肝病入胃 ,上下格拒 ,考《内经》诸病皆主寒客 ,但经年累月久痛 ,…  相似文献   

3.
金铃子散为刘河间先生所创制,用治“热厥心痛”。由金铃子、延胡索两药组成(等分研末)。每服三钱,开水送下。后世名医从本方加减治疗各种胃痛者颇不乏人。如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三卷“心痛门”(按真心痛者极为少见,所谓心痛者多为胃痛)。治“气滞心痛”之“沉香降气散”与治“热厥心痛”之“清中汤”皆系由本方加减而成。笔者以本方加减使用,治疗胃痛,颇觉得心应手。爱将点滴经验提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厥 ,其义有二 :其一 ,厥者 ,抵阻也。《山海经·北海外经》云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 ,引申于疾病则为心之络脉、毛脉、经络发生抵阻不通 ,“心之隧道被脂膏瘀窄而气不宣畅”(《王氏 (燕昌 )医存·卷九》语 )。其二 ,厥者 ,逆也。五脏气血发生逆变 ,变则损心 ,而成本病。厥心痛之名 ,首见于《灵枢·厥病》云 :“厥心痛 ,与背相控 ,善瘛 ,如从后触其心 ,…厥心痛 ,腹胀胸满 ,心尤痛甚 ,…厥心痛 ,痛如锥刺其心 ,…色苍苍如死状 ,…卧若徒居 ,心痛间 ,动作痛益甚。”1 临床病象突然膻中或左侧胸闷而疼痛 ,其痛有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持续…  相似文献   

5.
任继学老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 ,学识渊博 ,经验丰富 ,研究心、脑、肾疾病五十余年 ,建树颇多 ,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在心脏病方面 ,任老师痛感近来中医界西化之风日甚 ,“见心治心” ,一遇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 ,漫应以活血之品、扩管之剂 ,久之恒致“愈活而心愈痛 ,愈扩而气愈衰”。故任老师根据《灵枢·厥病》所论 ,认为冠心病应属中医“厥心痛”范畴 ,《内经》对此病不独责之于心 ,而是联系五脏六腑 ,有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之别 ,已示人从他脏治心之旨。任老师认为 :病虽在心 ,而不能惟知治心 ,须着眼整体 ,推求致…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心系统疾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气虚血瘀所致,治宜益气活血祛瘀,并以此为原则组成养心活血汤。通过两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心脏病发病率在部分地区已占首位,临证之际,亦接触较多,略具心得,兹将心病证治之点滴体会简述于次。一、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之得失冠心病隶属于祖国医学“真心痛”、“胸痹”等疾病的范畴。早在《内经》就有“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  相似文献   

8.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9.
川楝子,因熟则色金黄,故又名金铃子。《本经》列在下品名楝实。性味苦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李时珍谓为心腹疝痛要药。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定痛丸选川楝子为主药疗伤止痛消肿。金·刘完素创金铃子散,治热厥心痛(心胆胃肠病),疗效历代公认。《医学心悟》用川楝子平冲降逆治奔豚,取名奔豚丸。川楝子也是近代急腹症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学中“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病位虽在心,但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早在《灵枢·厥病篇》中已有肺心痛、肝心痛、胃心痛等病名的记载。笔者在临床上以燮理脏腑法治疗冠心病,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兹述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吴萸性热,味辛而苦。其功能以温中止痛、泄肝降逆著称。临床主要用于寒邪内阻及肝气横逆所致的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病证。作为主药,用量6~10g,水煎服。肝病善痛。肝气犯胃,胃痛反复发作,嗳气泛酸,舌苔白者,当重用吴萸,并与白芍拌炒,取其泄肝中有柔肝之功。此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若肝气郁滞明显,痛引两胁,胸闷,当加疏肝药如香附、青皮。若肝郁化热,胃痛有烧灼感,急躁易怒,舌苔黄,用吴萸须配黄连、山栀、蒲公英。久痛必瘀。当胃痛如针刺、部位固定、舌紫暗时,用吴萸当配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久痛必虚。  相似文献   

12.
已故魏喜保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40余年,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尤其善治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现小结如下。1 浅表性胃炎治宜行气清热、调肝和胃 历代医家对胃病的辨证大多主寒,如张景岳“三焦痛症,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然魏师认为,胃炎患者以脾胃湿热多见,肝胃不和者次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灵枢·四时气》提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  相似文献   

13.
知识窗     
正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日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相似文献   

14.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2019,39(11):1621-1624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应属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心痹”的范畴,如《灵枢.五邪》有“邪在心,则病心痛”,“心病者,胸中痛,胁下痛”的条文;又如《灵枢.厥论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些病症的发病部位、性质及预后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相类。冠心病病机较为复杂,常见的有寒凝、气滞、血瘀、痰阻、气虚、阴亏等。在笔者临证过程中,发现此病以痰瘀互阻伴肾气不足为多见,常运用益肾活血、祛瘀化痰法予以辨治,取得良好疗效。加味丹参饮组…  相似文献   

16.
论冠心病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早在内经即有胸痛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肩痛,两臂内痛。”强调了此病为气滞血瘀而致。《金匮要略》把胸痛称为胸痹,在《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指出:“胸痹不得卧,心  相似文献   

17.
淋之为病,小便痛涩,滴沥或少腹拘急引痛。临床每以八正、五淋、导赤散等为主方治之,意在清利湿热以通淋,此法由来已久。刘河间谓:“淋是小便涩痛,乃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河间六书》)。朱丹溪亦谓:“淋有五,皆属乎热,解热利小便,山梔子之类”(《丹溪心法》)。《金匮要略》认为淋是热在下焦而成,“内  相似文献   

18.
侯春光  杨涛 《光明中医》2010,25(11):2094-2094
<正>《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病名 ,在中医古籍书中并无此名 ,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曰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上述症状 ,颇似今日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除有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等一系列脉证外 ,笔者遵循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原则 ,以临床经验为基础 ,将中医治疗冠心病归纳为十法 ,下面逐一论述 ,以供临床参考。1 宣阳通痹法明代张景岳《类经》曰 :…  相似文献   

20.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祖国医学对心痛症状之描述: 心絞痛这个名詞,是在公元1772年赫白登氏(Herbedan)所定名,然而祖国医学早在公元前403—772年战国时代內经中就有“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記載,并且对症状的描述非常透彻,如內經:素問曰:“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滿,胁下痛,膺背肩胛間痛,两臂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