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但对于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的有何变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至今少有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6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及子宫动脉栓塞组(n=45),子宫动脉栓塞组动物应用三丙烯微球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子宫动脉栓塞组再随机分为E1,E2及E3三个亚组(n=15),分别于子宫动脉栓塞后7-15 d,16-30 d及31-45 d内获取子宫标本。 结果与结论:常规病理染色显示豚鼠子宫动脉一级分支、浆膜下动脉支及子宫肌层微小动脉血管内均可见大小不等栓塞微球分布。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CD34在子宫动脉栓塞后降低,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 < 0.05);而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CD105在子宫动脉栓塞后增加,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 < 0.05)。提示随着栓塞后时间推延,新生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基底层微血管密度有逐渐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2.
探讨应用三丙烯微球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 69只健康雌性豚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2)、UAE组(n=45)及假手术组(n=12);UAE组内再随机分为A1、A2及A3 3个亚组(每组n=15)。UAE组动物应用三丙烯微球行双侧UAE术,术后A1及A2组各死亡1只,最终各入组14只,其余动物生存状态正常。假手术组经子宫动脉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动物均于排卵期获取子宫标本:A1、A2及A3组动物分别于UAE术后7~15d、16~30 d及31 ~45 d内获取子宫标本;假手术组、对照组于术后16~30 d内获取子宫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子宫标本内膜基底层的微血管,计算MVD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1、A2组MVD均低于对照组、假手术组[(9.64±2.48)条/视野、(14.36±2.73)条/视野比(18.44±3.20)条/视野、(17.63±2.71)条/视野,均P<0.05];A2组的MVD高于A1组,而A3组的MVD(17.15±2.87)条/视野亦高于A2组(均P<0.05)。对照组与假手术组、A3组的MVD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AE术后子宫内膜的MVD在一定时期内有所下降,这可能对内膜容受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随着栓塞后时间延长,MVD数量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96例子宫肌瘤病人,经股动脉穿刺分别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和明胶海绵颗粒,阻断其血供,并加强临床护理。结果196例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均顺利完成。术后1~3月随防,188例月经量减少或恢复正常,B超显示肌瘤缩小并与术前对比,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5%~62%;8例症状无明显改善,行妇科手术切除。10例未孕者有4例怀孕生子。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创伤小,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途径。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及术后并发症的严密观察是护理的主要环节。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3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39岁。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子宫肌瘤血液供应后,分别行栓塞术。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100%,子宫动脉栓塞术后12个月,总有效率为89.5%。术后38例患者月经量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贫血及压迫症状均得到改善。副反应有盆腔疼痛、发热、阴道排液,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对32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改良的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穿刺,导丝引入4F或5F Cobra引导下至子宫动脉开口,将PVA 250~355um微球、平阳霉素16mg、庆大霉素8万U依次注入。术后拔管并加压包扎,使用盐袋压迫伤口,常规应用3~5d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32例患者术后每隔6个月复查1次,观察发现患者子宫及肌瘤体积与治疗前比较不断缩小(P<0.05),治疗后患者月经周期、月经血量及持续时间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子宫坏死和盆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既能保留子宫,又能缩小肌瘤、明显改善症状,且具有微创、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子宫肌瘤65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插管至双侧髂内动脉,造影了解肿瘤的血供来源后,超选至两侧子宫动脉,缓慢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或PVA微粒栓塞治疗.结果患者症状缓解率为93.2%,月经增多,痛经,尿频、尿急,贫血等1-3个月内恢复正常.并发症:除栓塞综合征外,可见阴道不规则流血,腰腿痛,可自行恢复.治疗后3-6个月肌瘤缩小率在30%-68%之间.中短期疗效较稳定,末见复发.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好.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其分支栓塞,并发症少,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本介入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8例(平均年龄49岁),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患者分为普通微球子宫动脉栓塞+表阿霉素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24例(A组),表阿霉素载药微球子宫动脉栓塞化疗组24例(B组)。每组治疗2个周期,间隔3周。记录出血减少情况,以CT评价肿瘤大小变化,分析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 结果 (1)两组患者阴道出血均减少;普通微球组术后出血持续时间为(6±1.5)d,载药微球组为(3± 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肿瘤缩小率:普通微球组客观缓解率为83.8%,载药微球组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副反应:两组患者均出现腹痛,VAS评分普通微球组(8±2)分,载药微球组(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抑制仅发生于普通微球组。 结论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宫颈癌较传统的化疗栓塞术具有更高的肿瘤缩小率,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更短,无骨髓抑制且腹痛可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对2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访复查子宫、瘤体大小变化和临床症状、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随访3~18个月,有效率为92.6%(25/27).月经过多的改善率89.5%(17/19),痛经改善率88.9%(8/9),子宫体积减少48.9±15.6% (t=13.3921,p<0.001),肌瘤体积减少56.8±17.9%(t=14.6403,p<0.001);并发症发生情况:轻中度发热20/27(74.1%)、中重度腹痛5/27(18.5%)、月经周期缩短10/27(37.0%)、短暂性停经4/27(14.8%)、闭经2/27(7.4%).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损伤小.但栓塞前需行活检术排除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姚文超  彭继红 《医学信息》2018,(21):103-10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电凝阻断子宫动脉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及预后。方法 对2009年2月~2011年2月来我院因子宫肌瘤行肌瘤剥除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共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1例先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电凝阻断再行肌瘤剥除术,对照组42例直接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月经量,B超复查监测肌瘤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缩短(109.92±17.52)min vs(84.83±8.63)min,术中出血量减少(163.13±36.42)ml vs(94.42±13.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29.64±2.44)h vs(28.84±2.94)h、住院时间(6.53±0.63)d vs(6.23±0.92)d、并发症发生率7.10% vs 7.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实验组月经量少于对照组(60.53±17.62)ml vs(133.82±32.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瘤无1例复发,对照组子宫肌瘤有6例复发,实验组复发率(0%)优于对照组(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电凝阻断子宫动脉后再行肌瘤剥除术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月经量,降低肌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29岁,G0P0,因扪及腹部包块1个月余于2013年12月2日入院。B超示:子宫多发肌瘤,双侧卵巢表面低回声,盆腔多发低回声结节,盆腔积液。盆腔核磁共振提示:盆腔多发结节伴盆腔积液,病灶累及膀胱子宫窝、道格拉窝、肠系膜根部、双侧附件,首先考虑盆腔恶性肿瘤,转移瘤可能(图1)。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轻微升高(81. 0 U/mL),CEA、CA199正常范围。患者曾于2009年10月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及电动粉碎术。术中剔除子宫宫底部肌瘤1个,直径约9 cm,肌瘤部分与肌层分界不清。盆腔其余脏器未见明显肿块。术后病理诊断"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1.
曹祖容 《医学信息》2019,(18):84-86
目的 探讨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实施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60例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宫腔镜组和联合组,各30例。宫腔镜组患者运用宫腔镜电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比较两组宫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3个月血红蛋白、月经量、月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组宫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23±5.67)min、(32.29±5.38)ml、(12.83±2.18)h、6.67%,均低于宫腔镜组的(72.44±6.54)min、(75.46±4.53)ml、(22.15±4.23)h、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宫腔镜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3个月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宫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月经量、月经时间低于宫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实施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效果好,且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予以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子宫全切除术治疗.比较观察组手术前后子宫体积与瘤体体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指标及远期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6m时子宫体积与瘤体体积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水平均低于术前,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TIMPS-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TIMPS-9)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治疗后0.5 y、1 y复发率、2 y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可靠的近期效果,能有效缩小患者子宫肌瘤体积的同时抑制肌瘤生长发展,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更小,2 y复发率明显更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背景:明胶海绵已成为骶骨肿瘤术前栓塞的首选材料,但针对小颗粒明胶海绵对栓塞效果及栓塞后并发症的影响未见明确报道。 目的:观察小颗粒明胶海绵栓塞犬双侧髂内动脉后手术出血量变化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用直径为50-150 μm明胶海绵粉末对15只犬行双侧髂内及骶正中动脉栓塞,分别于栓塞后1,2,3 d模拟骶骨肿瘤手术测量出血量变化;病理观察栓塞区膀胱、直肠、臀部肌及坐骨神经变化。 结果与结论:栓塞后第3天出血量高于第1,2天(P < 0.05),栓塞后第1天与第2天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运用直径为50-150 μm明胶海绵粉末栓塞犬双侧髂内及骶正中动脉时,最小动脉是50 μm的微动脉,但主要集中在100-200 μm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显示栓塞双侧髂内及骶正中动脉近端血管级别为其一级分支,此时犬盆腔脏器组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有7例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4~5 d再行清宫术;9例直接行清宫术或剖腹探查术.给果 7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中术后出血少,恢复快;9例行清宫术或剖腹探查术,术中术后出血多,恢复慢.结论 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预处理后,手术的出血及风险可明显减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子宫肌瘤、腺肌瘤的发病率近年来迅速升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1].子宫肌瘤作为妇科的良性肿瘤,传统的方法是手术切除,药物以激素治疗为主.但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不孕和药物的副作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治疗手段,手术创伤、并发症、后遗症均比手术小得多.我院自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43例子宫肌瘤、腺肌瘤进行了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现将1个月、6个月、1年的阴道超声跟踪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人白蛋白微球用于微小动脉栓塞的效果,给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将自行制备的粒径为80-140μm的人白蛋白微球在22只雌性杂种家犬经肾动脉插管注入,致成栓塞,观察在栓塞后不同时间段,肾动脉造影所见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人白蛋白微球可栓塞至肾终末小动脉。在栓塞后14周仍可见微球的存在,未见明显侧枝循环形成。提示可以应用人白蛋白微球有效地进行肾微小动脉的栓塞。  相似文献   

17.
材料及方法 从 1994.7~ 1997.11月 ,我们研究所共对197例患者 (年龄 2 8~ 79岁 ,平均 38.3岁 )进行了子宫动脉的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双侧栓塞。此项治疗的适应症有 :平滑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产后、流产后、手术后出血 ,此外还有与盆腔肿瘤及血管畸形有关的出血。有关此操作的优越性及危险性已经向患者或她的家属解释清楚并取得书面同意。所有操作均经单侧股动脉插管 (右侧 189例 ,左侧 8例 )。先于对侧髂内动脉行血管造影以确定子宫动脉发出部位。然后以 5 - F导管和 0 .0 32英寸导丝超选择至子宫动脉。当透视下观察到对侧子宫动脉已…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15%的过氯乙烯填充剂对一例宫颈癌离体子宫标本行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分色灌注并铸型。分别于灌注前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行三维重建。结果:(1)铸型和CT三维重建的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均可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的血管供应及分布情况、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以及与卵巢动脉的关系;(2)利用CT薄层扫描重建的可视化模型可以从多方面清楚的显示病灶的大小及浸润范围。结论:应用血管铸型和CT薄层扫描技术可成功构建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并可了解宫颈癌病灶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特点等,对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家兔子宫血供及血管构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血管铸型和透明方法观察了15只雌性家兔子宫血供及血管构筑情况。子宫大部分血液来自子宫动脉,小部分来自生殖动脉。各弓状动脉进入宫壁后,即在宫壁内分支形成三个血管层:浆膜层、大血管层和粘肌层。研究发现家兔子宫内膜血管呈树杆状或有轻度弯曲,其形态与有月经的人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明显差异。据认为内膜血管是否呈螺旋状可能是子宫能产生月经的一个形态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陶萌 《解剖与临床》2010,15(6):438-439
目的:探讨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7例行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根据肌瘤位置选择切开阴道前穹窿或后穹窿,翻出子宫,切开浆肌层,剥除肌瘤,1-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浆肌层及阴道切口.结果:37例经阴道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60±19)min 术中出血量120~500 ml.术后平均住院3.5 d(3~5)d,术后排气时间(17±8)h.术后随访2~12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月经正常,超声未发现残余肌瘤.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术式,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成功率很高,值得各级医院推广应用.但该术式不适用于巨大肌瘤或盆腔粘连较重的患者,所以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