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Yu Y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1):723-725
活体肝移植是伴随日益突出的供体器官短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肝脏移植手术方式。美国器官移植学会肝移植注册网等待肝移植的患者有近18000名,而每年能够获得的尸肝数量只有4500例。欧洲肝移植注册网每年大约有1100例患者可以得到尸肝移植,有300例以上患者在等待供肝中死亡。该现状促使移植工作者去探索以活体供肝为来源的手术方式。国际上最早的活体肝移植是在成人-儿童供受体间进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背景:活体肝移植的开展扩大了供体来源,有效缓解了供肝匮乏的局面,且活体供肝冷缺血时间短、质量好;若供、受者为亲属,可能具有免疫相容的优势。目的:总结1例亲属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体会,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效果。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例,女性,年龄54岁,拟行肝移植手术。供者为患者外甥,23岁,既往身体健康。经术前评估后,切取供者右半肝并原位移植给受者。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防治感染、护肝、支持等治疗。结果与结论:术后供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4h,失血约150mL,术后第5天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0d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提示符合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术后改变。术后受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7h,失血约500mL,彩超检查移植肝血管通畅,血供良好;生化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提示移植肝功能情况良好。术后供、受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健康存活,门诊随访肝功能正常。结果说明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为术前周密的准备工作,选择最佳的移植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最佳条件,是在尸体供肝短缺的情况下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原位肝移植中诸多因素可导致移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但不同移植方式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不清楚。 目的:比较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纳入拟行活体部分供肝原位肝移植的晚期肝病患者15例设为活体组,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另与同期进行的尸体全肝移植20例患者设为尸体组,采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切皮后1 h、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 h及新肝期4 h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指标。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活体组无肝期30 min时心输出量、心指数高于尸体组,而体循环血管阻力、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低于尸体组(P < 0.05)。两组移植过程中各时点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肌酐及肌酐清除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总尿量及呋噻米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活体组无肝期分钟尿量明显多于尸体组( < 0.05)。提示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均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传健 《医学信息》2002,15(9):551-551
目的 本研究前 ,我们已经做过了 5 0余例腹腔镜切除术 ,无一例死亡 ,其中包括 2 0例肝左叶切除 ,在此腹腔镜并非用于获取左叶供肝。腹腔镜供肝切除需要肝切除、肝脏移植、腹腔镜外科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腹腔镜和肝脏外科最新的技术设备。尽管我们已经完成了很多例复杂的成人肝切除术 ,但腹腔镜用于较大的肝脏移植物 (例如成人受体的右肝叶 )的获取 ,目前在技术上尚不可行。从一活体供体上获取一个肝移植物非同于传统的肝切除术 ,因为不能应用血管夹闭技术 ,被切除部分的血管蒂必须保留。开腹的活体供肝切除术也需要这些操作过程 ,而这些操…  相似文献   

5.
肝脏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供肝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目前制约肝移植进一步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鉴于目前供肝的紧张,通过多途径扩展供肝的来源,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已经在移植界达到共识.本文将针对如何扩展供体来源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蛋白质组学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技术,已经在肝移植基础研究领域中初步得到应用,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未曾报道。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能量代谢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 方法:肝移植的供体是Lewis雌性大鼠,受体是Wistar雄性大鼠,供受体体质量差约20 g;移植肝质量/受体肝质量≈50 %。采用改良减体积肝移植模型。获取供体肝组织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减体积,修整供体肝脏,将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套入不同型号的套管以备套入受体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胆道用细小支撑管植入供体的胆管中以备插入到受体的胆管中;最后进行受体的肝移植,受体先切除受体的原来肝脏组织,然后将准备好的供体肝脏植入受体中。造模后1,3和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受体肝脏组织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采用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结果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通过鉴定,最终32个蛋白的功能比较明确,其中有ATP合成酶β亚基、电子转化黄素蛋白β多肽和质子转运ATP合成酶3个蛋白参与了细胞能量代谢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1和7天,占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得益于前期成功经验及技术的改进,采用右半肝作为移植物的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在将小体积供肝( GBWR <0.8)运用于成人间右半供肝活体肝移植术时,小肝综合征仍是导致术后患者死亡、移植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综述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对小体积供肝的安全性进行综述性分析,对于部分经过选择的一般状况良好的受体,植入小体积供肝(0.8 >GBWR >0.6)可取得良好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脂肪变性供肝不但影响供者的安全,同时也影响受者的生存。 目的:评价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轻度脂肪变性供肝时供者的安全性及受者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资料,根据移植过程中供肝活检病理标本的脂肪变性程度将所有病例分成4个组。比较各组移植供受者移植后2周的肝体积增生率,分析104例成人间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受者移植后死亡情况及原因。 结果与结论:4组病例在供受者移植后肝功能的恢复和受者后移植预后无明显差别,没有肝功能延迟恢复和原发无功发生。轻度大泡性脂肪肝者只要残肝足够可以成为合适的活体肝移植供者。使用轻度大泡性脂肪肝并不增加受者病死率和移植物失功。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后肝脏再生的研究较少。在大鼠肝移植实验中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和技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是进行大鼠肝移植研究和获得可靠实验数据的基础。目的:验证以改良方法构建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7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前模型,10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模型。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体体质量比受体轻10g左右。改良前方案采用取下全肝后在修肝盆中进行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方案如下: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修肝时将套管柄置于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正前方,将幽门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左侧,即肝脏的左侧;将右肾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右侧,即肝脏的右侧;供肝套管完成后用灌注液对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进行冲洗;然后以左膈静脉为标识点进行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吊线;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左右固定位点采用"8"字形外翻缝合,后壁和前壁分别采用连续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采用改良的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结果与结论:改良后供体手术时间为(32±2)min,修肝时间为(6±2)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0±3)min,无肝期时间为(14±3)min。移植成功率为92%,移植后3d生存率为85%,移植后2周生存率83%。与改良前比较,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供肝的冷保存时间缩短(P0.05)。提示改良后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比较稳定、可靠,移植成功率较高,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研究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再生提供了有效的改良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令人关注,供肝切取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移植中减少出血量和副损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过程中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应用的优势。 方法:回顾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自2006-05/2010-10应用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开展的26例活体肝移植,其中13例使用右半肝,9例使用左半肝,4例使用双供肝。活体供者年龄22~63岁。通过对供肝切取过程中的失血情况及供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观察,总结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进行供肝切除的优势。 结果与结论:无供者死亡,且无供者因出血等原因而二次手术,仅有1例供者移植后出现胆瘘,充分引流后痊愈。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683 mL,输血820 mL,切除肝质量平均为530 g。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中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不仅可以缩短移植时间,减少移植损伤,同时也能够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联合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供肝切取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肝左叶静脉解剖结构 ,模拟左外叶活体肝移植肝静脉切取方法。方法 :解剖正常人肝脏标本 30具 ,观察肝脏铸型标本 30具 ,测量肝左静脉长度、管径及属支分布情况。结果 :肝左静脉主要由左外叶上段静脉支和下段静脉支汇合并延续而成 ,主要接收或不接收较有意义的属支有左后上缘静脉支和左叶间裂静脉支。结论 :肝左外叶静脉血管解剖变异较多 ,活体取肝前应仔细研究其结构特点 ,设计合理的切取模式 ;移植前肝静脉需行必要的整形 ,以便与受体静脉进行吻合。少数情况下肝左外叶活体移植为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自1963年Starzl首次完成原位全肝移植后,肝脏移植在全世界相继开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肝移植术式,如减体积性肝移植、活体部分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以及肝与其他器官联合移植,其中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以其特有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受体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前一般认为,当肝脏疾病出现了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或肝脏功能出现了失代偿,或者由于肝病的发展,生活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用常规的内外科疗法不能治愈时,就应该考虑行肝脏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模拟左外叶活体肝移植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的切取方法。方法:解剖正常人肝脏标本30具,观察肝脏铸型标本30具,测量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长度、管径及属支或分支分布情况。结果:左外叶门静脉的血供来自门静脉左支,主要为左外叶上段门静脉支、左外叶下段门静脉支;动脉主要来源于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中动脉,偶有迷走动脉支;胆道引流属支有左外叶上段胆管支、左外叶下段胆管支。结论:左外叶解剖变异较多,活体取肝前应仔细研究其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切取模式;对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支需行必要的整形,以便与受体相应的管道进行吻合。  相似文献   

14.
肝肾联合移植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供体器官切取及移植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1年7月共联合切除供肝、供肾30例次,施行1例肝移植及1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方法主要有3个步骤:供体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病肝的切除;供肝和供肾联合植入。结果:供体肝肾联合切取30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5-10min之内。1例肝移植及1例肝肾联合移植获得成功。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唯一能挽救肝、肾同时衰竭的病人生命的有效方法,供体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的方法可有效缩短热缺血时间,提高供肝、肾的质量以及供体器官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大鼠"二袖套"法双重灌注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个供肝灌注良好受体无肝期明显缩短及移植肝全血供稳定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二袖套”法在Kamada吻合血管基础上改良,供肝分别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双重全肝脏灌注;受体肝脏分步切除,肝上下腔静脉采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用袖套法吻合。移植肝脏动脉重建采用单纯血管套入式吻合或血管缝合的方法,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共施行全血供大鼠原位肝脏移植76例(不包括预试验),手术成功率93.406,1周存活率86.8%。结论: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改良措施和注重手术细节是手术成功的保障,良好的灌注、受体无肝期的缩短及重建移植肝脏动脉血供能有效提高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脂肪肝情况与移植效果有明显的关系,如何尽量应用无创检查来准确评估脂肪肝供肝尤为重要。目的:比较体质量指数、B超及CT检查综合评价脂肪肝供肝进行肝移植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活体肝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身高体质量指数,术前腹部B超及CT评估供肝脂肪变情况,并与术中供肝活检的病理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供肝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轻度脂肪肝8例,中度脂肪肝3例。以术前体质量指数≥25kg/m2为轻度脂肪肝诊断标准,存在脂肪肝12例,与病理结果对照特异性为41.7%,敏感性45.4%。如这一标准用于评价中度脂肪肝,其中诊断中度脂肪肝的敏感度为100%,诊断中度脂肪肝的特异性为60%;术前CT诊断脂肪肝9例,特异性为44.4%,敏感性36.4%;术前超声诊断脂肪肝5例,特异性为60%,敏感性为27.7%。结果提示活体肝移植术前体质量指数,B超及CT评估脂肪肝供肝与供肝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均有较大差异,术前超声诊断特异性相对较高,术前体质量指数诊断敏感性相对较高。需要3者结合使用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可行肝穿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肝脏保存液的研究提供离体肝脏再灌注模型。方法 用大鼠肝移植供体手术方法获取供肝,离体再循环2小时,同健康活体大鼠进行对比,观察胆汁分泌量、胆汁中胆酸及胆红素水平。结果 健康活体大鼠肝和保存时间为0小时的离体再灌注肝的2小时胆汁分泌量分别为206.0±74.8μ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肝左静脉的解剖结构,为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和供肝肝左静脉与受体静脉吻合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50例成人无病变肝脏剥离解剖,对肝左静脉进行形态学观测,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左静脉(LHV)与肝中静脉(MHV)共干和非共干者分别为80.00%(40/50)和20.00%(10/50);共干血管长度及其近端直径是(5.09±2.78)mm和(12.02±1.91)mm,非共干LHV与MHV开口间距离为(2.00±1.15)mm;LHV肝外段长度为(9.89±4.86)mm;LHV主干(96.00%,48/50)居镰状韧带左侧,成(35.31±16.79)°角;LHV主干长度及其近端直径为(39.1±15.16)mm、(8.44±1.28)mm;LHV的引流段变化较大,依据属支的多少可分5型.结论:LHV多与MHV共干注入IVC,LHV肝外段和外科干长度以及LHV的投影个体差异甚大,活体肝移植前掌握供肝LHV主干及其属支的解剖,有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原位肝移植:又称正位肝移植,指在术中阻断受体肝的下腔静脉,并切除受体肝和下腔静脉,并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缺血组织或器官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后,会导致自由基过量生成,且过量的自由基会对再灌注组织或器官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影响肝移植成功率。当有限的肝脏供体可供移植时,如何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了肝移植的首要问题。 目的: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构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60 mg/kg罗红霉素、20 mg/kg克拉霉素和40 mg/kg红霉素)混合液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上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混合液;对照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同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移植后连续7 d观察大鼠存活率;检测肝移植后48,72 h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Ki-67阳性细胞数;TUNEL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数量和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移植后大鼠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改变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提高了肝移植大鼠的整体存活率,改善了移植肝脏的功能失调,减轻了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移植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 caspase-3比值,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5646-1426(杨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肝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方法,但是其移植后的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移植模型。目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方法:应用乙醚吸入法对SD大鼠204只行麻醉,2-4 ℃林格液经腹主动脉进行单路灌注,灌注前不翻动肝脏,以减少肝脏热缺血,灌注完毕后沿膈环下切断肝上下腔静脉,修整时不需再修整,以免损伤腔静脉。取下供体肝脏,置入4 ℃淋格液中保存,切下受体肝脏,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移植完毕后,大鼠可自行翻身饮水,存活超过3 d,视为移植成功。结果与结论:204只大鼠共行102次肝移植,最终86例移植后存活超过3 d,移植成功率为84%。结果证实,实验通过改进技术成功建立了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