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背景:目前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还是以药物为主,细胞移植实验也多见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来源干细胞移植能否改善帕金森病的旋转行为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 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植入用Hoechst33258标记的第4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PBS。此后每周腹腔注射阿扑吗啡以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移植后3,6,9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鼠的旋转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 < 0.05);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结果可见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接近于恢复患者的生理模式,细胞移植治疗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目的:观察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方法:将酶切鉴定后的新构建质粒p EGFP-C2-TH经电穿孔法转染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帕金森病大鼠右侧脑室,对照组注入PBS。观察移植细胞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结果与结论:质粒p EGFP-C2-TH转染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8周,细胞逐渐向脑室转移,12周时迁移至皮质,可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抗原,且实验组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实干细胞在体内体外均可被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为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的:探讨脑内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 方法:SD大鼠脑内注射6-羟基多巴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将22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10只,脑内分别注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和磷酸盐缓冲液。细胞移植后第1-8周,每周腹内注射阿朴吗啡观察大鼠旋转行为,并于第2,8周取大鼠纹状体和黑质部分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转圈次数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对照组大鼠转圈次数没有明显改变,且移植后3-8周两组旋转圈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移植后2周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纹状体针道内及附近有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存在;对照组大鼠的纹状体针道处无外源性细胞存在。移植后8周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鼠纹状体针道内仍有细胞存活,并有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存在,对照组大鼠纹状体处无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表达。结果表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脑内存活并且表达酪氨酸羟化酶蛋白,且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可以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在此过程中人羊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作用。方法:将P1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按2×108L-1密度接种,分为3组:对照组加入HG-DMEM培养基;诱导组加入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阻断剂组预先加入阻断剂K252a工作液,36℃孵育40min后更换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免疫荧光化学检测诱导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多巴胺转运体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诱导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多巴胺转运体及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人羊膜上清中有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且P1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营养因子高黏附性受体Trka及Trkb。诱导48h后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及阻断剂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多巴胺转运体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且诱导组阳性细胞数最多(P0.05)。诱导组、阻断剂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多巴胺转运体及酪氨酸羟化酶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诱导组各基因mRNA含量明显高于阻断剂组(P0.01)。结果证实人羊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有重要作用,其促神经分化作用是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及损伤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的表达。 方法: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制作SD大鼠脑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脑损伤48 h时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生理盐水组于脑损伤48 h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采用NSS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 < 0.05)。在受损伤脑组织周围可发现经Brdu标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 < 0.05),且下降速度较快;巢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 < 0.05)。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受损大鼠脑组织后,以上调巢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发育与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体内外研究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都明显低于胶质细胞,并且这为数不多的神经元会逐渐死亡,而最终存活的细胞中神经元的数量更少。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潜能。方法:分离纯化和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进行预诱导后,以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联合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的细胞呈现双极、多极和锥形的典型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明显表达抗人神经巢蛋白[(55.7±4.3)%]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78.2±6.7)%],而且大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48.5±5.6)%],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强神经的可塑性,诱导自身定向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 目的:观察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及移植细胞的迁徙情况。 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的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别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的黑质、纹状体和侧脑室内,移植后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迁徙与分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实验动物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对比实验动物旋转行为的改变,评估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结果与结论:移植细胞存活良好且分化出了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趋势明显;脑内多巴胺含量增加,动物旋转行为改善明显。表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的神经上皮干细胞多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且可增加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治疗帕金森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l)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至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后对PD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神经毒素6-羟多巴胺(6-OHDA)纹状体注射成功制备PD大鼠模型18只,将携带绿色荧光的慢病毒GV287-Nurr1感染大鼠BMSCs,然后随机移植入6只PD模型大鼠的纹状体内(实验组),设生理盐水组(假移植组)6只及感染空慢病毒GV287的BMSCs组(对照组)6只;术后第1、2、4周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纹状体及黑质中Nurrl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黑质Nurrl mRNA和TH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慢病毒感染后的BMSCs及上清中均检测到Nurr1蛋白;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在移植后第1、2、4周的旋转行为较假移植组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实验组纹状体Nurr1阳性细胞有效存活并沿胼胝体向皮质及对侧脑组织迁移;实验组纹状体及黑质损毁侧Nurrl和TH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假移植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Nurr1基因修饰大鼠BMSCs移植治疗PD大鼠,能有效地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增加大鼠脑内纹状体和黑质区Nurr1和TH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帕金森的有潜力的方法之一。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旋转行为及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定点注射毁损黑质纹状体的方法构建帕金森大鼠模型;向造模成功的大鼠纹状体内分别移植1×106(共计20 μL)的第3代胚鼠神经干细胞或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后3周,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移植干细胞的帕金森大鼠脑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增多,纹状体内可见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Hoechst 33324d标记神经干细胞在移植针道附近最为密集,并向远隔部位迁徙。干细胞移植后8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显示移植干细胞的帕金森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增高(P < 0.01)。说明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能够减轻6-羟基多巴胺引起的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改善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1.
人脐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脐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最佳诱导条件.方法 体外分离、原代培养人脐血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以EGF bFGF、ATRA、ATRA EGF bFGF、纹状体条件培养液、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其进行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DA能神经元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 比较各组对人脐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DA能神经元的诱导作用,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纹状体条件培养液>ATRA EGF bFGF组>ATRA组>EGF bFGF组>对照组.结论 纹状体组织对人脐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DA能神经元的诱导作用优于其他各组,并且此作用可能主要源于纹状体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轴突再生的一种重要神经营养因子,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并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突触素:作为突触的特异性蛋白是突触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物,主要位于神经元胞体及轴突,可调节神经元轴突延伸,参与突触囊泡的介导转运、神经递质释放,对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背景: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定向分化及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过表达GDNF基因的BMSCs分化情况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①以重组目的基因腺病毒转染BMSCs并分为Ad-GDNF-GFP转染组、Ad-GFP转染组、未转染组,免疫荧光鉴定各组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GDNF、Wnt3a、Wnt7a蛋白表达。②以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过表达GDNF基因BMSCs(GDNF-BMSCs)、BMSCs、PBS移植至脊髓损伤局部。移植后4周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损伤局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局部Bcl-2、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Ad-GDNF-GFP转染组BMSCs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转变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Wnt3a、Wnt7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d-GFP转染组、未转染组;②移植后4周,GDNF-BMSCs移植组大鼠BBB评分明显提高、脊髓空洞面积显著缩小。GDNF-B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局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显著低于BMSCs移植组及PBS移植组,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Ⅰ及Bcl-2表达量显著高于BMSCs移植组、PBS移植组;③结果表明,Wnt信号通路参与过表达GDNF基因 BMSCs向成熟神经元分化过程,移植后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轴突再生,提高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 ORCID: 0000-0001-6467-730X(黄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中,移植细胞的数量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比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定向诱导分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目的: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体外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方法:分离妊娠12d小鼠胚胎腹侧中脑,经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过滤后机械方法传代培养5~7d的神经球,分组进行诱导分化10~12d,待80%细胞从神经球迁移出来,分化为单细胞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率。结果与结论:神经球细胞表达巢蛋白抗原,能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能明显提高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比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组和两者联合应用均较空白对照组比例高,尤其是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显著,说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背景:Wnt 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联系并不十分明确。目的:寻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 Wnt 信号分子。方法:首先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行形态学观察,并以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表型 CD44,CD9,CD34和 CD45。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 Wnt3a 或 Wnt5a 的方案诱导分化,应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 Wnt3a 和 Wnt5a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CD9,CD44 高表达,CD34,CD45 低表达。Wnt3a 诱导组的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诱导后细胞的活力良好。Wnt5a 诱导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Wnt3a 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在诱导后 5 d 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 d 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 10 d 后出现较弱的扩增条带。Wnt5a 组、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后 10 d 巢蛋白有微弱表达,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几乎无表达。提示 Wnt3a 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X盒结合蛋白1基因可以转染至神经干细胞中并稳定过表达X盒结合蛋白1,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优于普通神经干细胞。 目的:通过测定转染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大鼠模型黑质内单胺类递质和α-突触核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27只帕金森病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对照组侧脑室内移植PBS,神经干细胞组移植空白神经干细胞悬液,转染组移植X盒结合蛋白1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悬液。分别于移植后7,14,21,28 d对各组大鼠进行诱导旋转实验观察神经功能; Western blot检测α-突触核蛋白水平;黑质切片后免疫组化染色测酪氨酸羟化酶(+)神经细胞。 结果与结论:转染组大鼠黑质内α-突触核蛋白表达量降低,酪氨酸羟化酶(+)神经细胞数高于神经干细胞组和对照组,且大鼠旋转实验中旋转行为改善。表明在帕金森病中,X盒结合蛋白1转染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率高,转染后可降低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从而改善帕金森症状起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成体干细胞在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分步诱导下的神经分化,尚少见报道。 目的:探索天然膜样细胞外基质加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作用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的神经分化情况。 方法:健康人羊膜分离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酶、化学方法制作膜样细胞外基质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将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细胞接种在包被膜样基质玻片的24孔板中,更换不同培养基分步诱导分化;对照组去除膜样基质,其余方法同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兔抗人突触蛋白表达升高,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降低,兔抗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升高,其余无明显变化。第1代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程度表达胚胎干细胞和神经祖细胞标志,诱导后实验组各转录因子均有变化。说明实验所用方法提取的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的突触成熟,分步诱导的方法可以使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基因治疗巴金森氏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金森氏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减少为特征,以6-羟多巴胺单侧损毁大鼠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可建立巴金森氏病的动物模型,当给予阿普吗啡后通过检测这些大鼠的旋转圈数和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水平则可反映多巴胺的减少或恢复程度。为达到基因治疗巴金森氏病大鼠模型的目的,本研究将带有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重组载体-质粒pCMVTH(6.04kb)在体外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原代培养的骨骼肌细胞内;再将这些经遗传改造、能表达酪氨酸羟化酶的骨骼肌细胞植入模型大鼠脑的纹状体内。结果显示,这些表达酪氨酸羟化酶的肌细胞可在大鼠模型脑内长期存活,这些模型大鼠的异常运动显现实质性改善,它们的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大鼠帕金森病(PD)。方法将BrdU标记的MSCs移植到单侧注射6-OHDA制备的PD大鼠模型损毁侧纹状体内,由阿朴吗啡诱导大鼠的旋转行为,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黑质TH的表达和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用1H-MRS检测大鼠双侧纹状体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化合物(Cho)、肌酸(Cr)的信号强度。结果骨髓MSCs定向移植术后8周,PD大鼠的旋转行为较术前明显改善,损毁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较术前增加;BrdU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移植侧脑组织内,可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PD大鼠损毁侧纹状体NAA/Cr较术前升高(P<0.05),Cho/Cr下降(P<0.05)。结论植入纹状体内骨髓MSCs能够存活并对PD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量的实验证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复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鼠模型后,能迁移到损伤部位,表达神经细胞的潜在特性并且提高神经功能。 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拟人类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 mg/L的BrdU进行标记。建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样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移植组致伤后第14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大鼠海马,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海马组织有无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并且观察从侧脑室到海马是否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 (DCX)吻侧迁移流。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 < 0.05)。②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其周围可见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但未见从侧脑室到海马关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 (DCX)吻侧迁移流。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砷中毒对大鼠行为能力及中脑黑质多巴胺含量与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砷中毒组采用三氧化三砷灌胃,连续染毒3个月后观察大鼠行为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中脑黑质多巴胺含量;酪氨酸羟化酶(T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TH与iNOS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