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脑康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疗效。方法采用CRI-A电脑康复治疗仪治疗40例,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和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在治疗前后进行积分评价,并设针炙治疗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和Barthel指数评定,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脑康复治疗仪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与常规针炙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意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意向性训练干预,而对照组仅以常规康复治疗。患者高级认知功能及听理解功能均正常,偏瘫侧的肢体均无随意运动,训练2个月,均采用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评价量表相互对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而治疗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采用意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时足底压力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4).对照组采取Bobath法、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足底压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步态参数、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步频、步幅、步速、步长、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go test,TUG)、睁眼、闭眼静态平衡率高于对照组,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底压力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中,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步态参数.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杰 《医学信息》2008,21(7):1157-115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96例脑卒中患者分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神经科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月后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康复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上肢P<0.05,下肢P<0.01).结论 早期康复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综合康复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不同病情而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综合康复组在一般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脑梗死24h内,脑出血48h内)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各项指标评定和两组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结果 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两种方法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发生,缩短病程,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引起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针灸、理疗等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方法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结果治疗组Barther指数评分与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三维平衡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步态及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取三维平衡训练方案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磁刺激方案干预.对比两组康复疗效、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态参数及跌倒效能.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低(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or the LE,FMA-LE)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高(P<0.05);两组步态各参数和跌倒效能各维度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平衡训练联合rTMS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干预可提高其康复疗效,改善其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其行走时效能,增加活动时不跌倒信心,值得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运动想象疗法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NFD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血浆粘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药熨配合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将23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19例,对照组患者按脑病科常规治疗和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按脑病科常规治疗和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每次康复训练前先进行中药药烫治疗再进行康复训练。6w后观察两组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总有效率为69.7%,观察组为94.1%,两组比较<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药熨配合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运动康复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运动康复疗法60例)、基础组(常规康复治疗6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P,hs-CRP)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较基础组治疗总有效率(78.33%)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基础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运动康复疗法能够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运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李锡春 《医学信息》2019,(15):161-162
目的 观察药熨配合中医推拿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熨配合中医推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9%,高于对照组的7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熨配合中医推拿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导致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FMA和MMSE评分明显提高(t=-7.93,P0.01,t=2.98,P0.01),HAMD评分显著下降(t=-7.93,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也能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指标、血流速度指标、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因子指标水平和血流速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可显著提高血清因子水平,改善脑供血水平,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之一,尤以偏瘫、失语及认知障碍更为常见.本文为探讨早期被动锻炼对脑卒中偏瘫痪者的护理的作用.方法 使用随即化配对检验的方法 分组,对试验组患者施行早期功能锻炼,利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脑卒中康复护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黄晶晶 《医学信息》2019,(20):188-189,192
目的 研究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连续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肢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3%,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肢体功能评分(上肢、下肢)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工作情况)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平板组仅予以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组在平板组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双侧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平均步长、双侧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等步态评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联合组步态效果较平板组改善更明显(P0.05);FMA、CS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较单纯平板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有效提高其步行效果,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18.
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增加家庭康复护理.采用FIM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式Fugl-Meyer量表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观察组并发症的情况.分别于出院时、1个月、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1个月、3个月、FIM和Fug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针对性的家庭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有效地促进偏瘫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共情疗法联合强化运动疗法对青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自尊水平、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10例青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单一组(n=105)予以强化运动疗法干预,联合组(n=105)予以共情疗法+强化运动疗法干预。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尊水平、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6周后,单一组FMA上肢运动功能(t=5.56,P0.001)、FMA下肢运动功能(t=6.96,P0.001)低于联合组;单一组患者干预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低于联合组(t=3.093,P0.01);单一组SES评分显著低于单一组(t=9.790,P0.001);单一组SDS评分(t=5.901,P0.001)显著高于联合组;单一组PSP评分(t=8.510,P0.001)显著低于联合组,SAFE评分(t=10.01,P0.001)显著高于联合组。结论:共情疗法联合强化运动疗法干预可显著改善青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自尊水平,改善心理状态,增强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研究表明日间医院的康复服务与综合医院康复门诊比较,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两者间有关脑卒中患者慢性期肢体功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却少有报道。目的:比较日本老年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分别在综合医院康复门诊和日间医院康复期间的肢体功能差异,分析影响功能差异的相关因素,以便改进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方案。方法:分别对医院门诊和日间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19例(年龄60~75岁)实施为期1年的调查分析,比较两组入选时和1年后的肢体功能指标的差异,包括健侧和偏瘫侧的股四头肌肌力、患侧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的关节活动度和10m步行时间。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肢体功能指标变化的显著因素。结果与结论:医院门诊组患者肢体健侧和偏瘫侧股四头肌肌力在入选时和1年后均大于日间医院组(P0.05),而两组的10m步行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医院门诊组在入选时患者患侧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均小于日间医院组(P0.05),而1年后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选时健侧和偏瘫侧股四头肌肌力、患侧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是其各自功能指标变化的显著影响因素,而偏瘫侧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屈的关节活动度越受限的患者,训练的效果越好。因此,日间医院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肌力增强或维持训练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