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增多,血源越来越紧张,同时输血感染各种严重疾病的风险也困扰者患者,故寻找一种减少输血并且不增加风险的方法显得很重要。目前国内外已有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及脊椎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因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9例,氨甲环酸组55例,对照组44例。氨甲环酸组于置换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置换后间断2 h后放开引流,此后每4 h放10 min。对照组间断夹管引流,置换后48 h均拔出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置换后6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9例患者置换后3次(3,10,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置换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提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在全髋关节置换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研究确认大宗人群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与季节有明确相关性,但没有关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季节因素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方法:对866例行全髋及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1 114个关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6个髋关节,608个膝关节。其中,男313例420个关节,287髋、133膝;女553例694个关节,219髋、475膝。平均年龄(60.98±0.87)岁。关节置换后3,7,10 d复查彩超检测下肢和盆腔深静脉行下肢多普勒彩超检查,分析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夏冬季差异最明显(χ2=7.190,P=0.007),春夏(χ2=6.995,P=0.008)、秋夏季(χ2=5.663,P=0.0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春秋、秋冬、春冬季节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季节与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冬季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的临床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深静脉血栓能够导致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肺栓塞以及远端深静脉的功能障碍,因此深静脉血栓出现对于逐渐增多的髋关节置换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筛选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在置换前1 d及置换后的第7天分别进行双下肢的彩超检查,将患者下肢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与临床的可疑因素予以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的第7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16例,其中女性、全身麻醉、双侧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的应用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显著因素,其P值0.05,能够导致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呈显著性增加。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性别、肥胖、骨水泥的使用3个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出现的风险倍数依次增加达11.398,3.109,8.925;患者血型为O型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则显著降低,在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降低至0.186倍,能够被作为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一项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高发,对患者危害很大,因此全髋关节置换后有必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案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目的:观察综合预防方案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方法:将10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预防方案,由序贯、交叉的联用低分子肝素、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3个干预措施有机组成;对照组由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或者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分布情况,同时统计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阳性数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而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阳性数11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深静脉血栓在近、远端静脉分布构成比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血红蛋白值较置换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血小板值较置换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和6 d之间的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由序贯、交叉的联用低分子肝素、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3个干预措施组成的综合预防方案可显著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无严重并发症,效果确切可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能有效保证置换效果。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中的作用。 方法:将9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其中试验组置换后给予综合康复干预,而对照组给予一般程序化康复干预。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置换后1,2,12和20周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12周关节脱位、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置换后12周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提示综合康复干预可明显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李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4):7082-7086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及时治疗及疗效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改变情况,为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28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分别于置换后1,3,5 d检测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改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各种凝血标记物均异常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表明置换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度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密切相关的关系;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3,5 d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说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对髋关节置换后应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血液监测,如果各检测结果呈持续性增高,则应怀疑是否有血栓的发生,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面已得到广大学者研究证实。国外文献指出将疗程延长至35 d可更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国内研究尚未明显结论,且延长疗程后药物安全性是否可靠仍未证实。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利伐沙班疗程用药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行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2组均在置换后6 h给药,利伐沙班组10 mg/d,疗程为5周;低分子肝素组4 100 U/d,疗程为2周。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复查及随访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并且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症状者,低分子肝素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现深静脉血栓7例(13%),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后静脉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以及置换后引流量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髋关节置换后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具有明确的疗效,且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 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一项比较物理联合药物与单独物理或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显示,联合预防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性。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将行髋关节置换后患者350例随机被分为2组,一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与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肝素联合IPC组);另一组只接受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低分子肝素组)。观察两组病例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与结论:(1)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1);(2)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3)结果表明,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防治深静脉血栓较单纯应用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针对氨甲环酸药物能否安全有效地降低全髋关节置换的失血量和输血率一直是骨科医生争论的焦点。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氨甲环酸药物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69年1月至2013年12月PubMed、Ovid、Elsevier、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发表的有关氨甲环酸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通过Meta分析比较氨甲环酸药物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与结论:经过全面严格筛选,共纳入高质量(Jadad评分不少于3分)的随机对照研究1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氨甲环酸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总失血量[WMD=-341.04,95%CI(-508.10,-173.97),P0.001]、术中失血量[WMD=-63.26,95%CI(-111.33,-15.18),P=0.01]及术后失血量[WMD=-229.53,95%CI(-338.11,-120.94),P0.000 1],降低输血率[RR=0.45,95%CI(0.35,0.57),P0.000 1],而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使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并发症之一,药物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正逐步规范用药方案,以取得最佳的预防效果。 目的:探索置换后预防血栓的规范化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固原市人民医院骨科2010-01/2011-05接受髋关节置换者11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防治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用药方案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版)》的要求。将上述临床结果与2007-01/2009-12接受骨科髋关节置换后不规律用药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无因注射抗凝药物而产生明显不适症状。两组中均有少量病例在置换后出现不同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不规律用药组和规律用药组D-二聚体检测分别有45,29例阳性。不规律用药组与规律用药组的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置换后4周内,随着置换后用药时间的延长,血栓发生率出现下降趋势。置换后12周时规律用药组发生血栓人数明显低于不规律用药组(P < 0.05)。提示在髋关节置换后规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加深,减少和避免其发生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对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报道虽多,但着眼点片面、样本量过少、统计学意义差、基础试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相混淆、研究方法及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报道不一致,各抒己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对策,从而降低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780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种、合并症、患髋既往手术、麻醉、手术时间、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术后患肢训练、防血栓药物、并发症指标进行统计,采用SPSS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178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有深静脉血栓136例。年龄、合并症、麻醉、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因素与深静脉血栓有相关性(P0.05)。高龄、高血压或糖尿病、全麻、骨水泥固定、输全血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应用是保护因素。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控制慢性合并症、术前做好评估、术中操作精细、术后积极预防治疗及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 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 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 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36 mm大直径陶瓷球头较28 mm常规直径陶瓷头增加了跳越距离,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年轻,要求活动范围大,追求高生活质量患者。 目的:观察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06/2010-07采用Depuy公司的PinnacleTM 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18例(18髋)髋关节疾病患者。对照组为同期行PinnacleTM 28 mm直径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0例(20髋)髋关节疾病患者。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各项评分较置换前均明显改善(P < 0.05),且直径36 mm组置换后活动范围评分较直径28 mm组改善明显(P < 0.05);但两组置换后Harris总评分及疼痛、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初步表明现代陶瓷-陶瓷人工关节假体能有效减少因关节界面磨损导致的骨溶解及关节松动等并发症。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设计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在术中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作为首选型号。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在于引流出髋部积聚的血液,以加速患者康复。但由于术中已静脉滴入氨甲环酸,并可产生确切的减少失血的效果,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是否仍有必要?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滴氨甲环酸止血的基础上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2例,术中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其中62例全髋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引流组),70例全髋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无引流组)。比较两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试验获得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与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引流组4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引流组2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引流组出现了3例渗血渗液、3例感染、2例肿胀瘀斑,无引流组出现了1例渗血渗液、1例肿胀瘀斑,两组切口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无引流组(P<0.05);⑤两组术后1,3,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滴止血药物氨甲环酸后无需进行引流管放置。  相似文献   

19.
背景:陶瓷关节因具有出色的耐磨损性,极高的硬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于临床。但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和传统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比较研究国内外研究较少。 目的:对比观察陶瓷-陶瓷与传统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年轻患者髋关节疾病效果的差异。 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行全髋关节置换42例44髋,其中20例22髋选用陶瓷-陶瓷人工关节,22例22髋选用传统的金属-聚乙烯人工关节。手术方法采用外侧入路,置换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及相应功能锻炼。置换后患者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置换前及置换后6个月时测量2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并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脱位、松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陶瓷-陶瓷关节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 < 0.05)。2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陶瓷-陶瓷关节置换后效果良好,近期随访效果满意,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方面与传统的金属-聚乙烯关节相当,但其优点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年轻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较为理想的关节界面选择。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然而在临床中究竟如何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每个置换后患者都需常规行下肢血管B超或者其他有创检查,成为一个关注点。目的:探讨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56例,动态监测置换前及置换后1,3,5,7,10 d的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置换后1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根据B超结果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对比两组患者间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中共有13例全膝关节置换后复查B超时发现血栓。D-D二聚体指标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置换后1周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10 d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动态监测膝关节置换患者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至置换后10 d,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