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骨骼肌去神经支配后出现肌萎缩和收缩功能的丧失,肌纤维发生与萎缩相关的一系列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及理论研究的进展,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未达到满意的效果。 目的:总结并讨论近年来有关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治疗新进展,为肌肉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治疗”和“denervated,skeletal muscles,atrophy,treatment”。共检索到135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物理治疗、神经修复和植入、细胞移植、药物、基因和中药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去神经支配骨骼肌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些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骨骼肌萎缩,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肌肉的生理功能。目前研究随着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机制的阐明,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外周神经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但其再生速度很慢,通常在神经恢复过程中肌肉就已经发生不可逆萎缩,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总结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参与骨骼肌生成与萎缩的作用机制,重点综述失神经肌萎缩的过程以及外泌体在治疗失神经肌萎缩中的作用,以期为治疗失...  相似文献   

3.
骨骼肌失去神经支配后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萎缩,细胞凋亡被认为是其中的机制之一。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参与骨骼肌失神经萎缩,引发细胞凋亡的详细机制和凋亡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因素以及与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在某些领域尚存争议。随着对细胞凋亡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助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Myostatin在小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萎缩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晨昕  吴欣  刘梅  丁斐 《解剖学杂志》2006,29(2):146-149
目的:分析myostatin在腓肠肌失神经支配萎缩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肌萎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横断术制备小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段腓肠肌myosta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失神经前后肌肉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失神经支配1 d时,腓肠肌myostatin mRNA迅速上升,3 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而相应蛋白水平逐渐增高,7 d达到高峰继而逐渐下降,至56 d时mRNA和蛋白水平仍略高于正常水平。结论:腓肠肌失神经支配萎缩过程中myostatin的表达变化是一重要的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为攻克骨骼肌萎缩这一难题作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但收效甚微.Bodine等[1]报道2种基因可以造成肌肉的萎缩.敲除小鼠任何1个基因,都能有效地缓解肌肉的萎缩过程.其中1个基因名为肌肉环状指基因1 (muscle ring finger 1,MuRFl);另外1个名为肌肉萎缩盒F基因(muscle atrophy Fbox,MAFbx,atrogin-1).这2个基因都参与了泛素化-1种骨骼肌蛋白质降解过程. 肌萎缩常常伴随许多疾病和条件,包括癌症恶病质、败血症、糖尿病、甲亢、肾衰、失神经支配、大面积创伤、失重、寄生虫感染等.这些情况的特征都归因于蛋白质降解增加与合成受阻.  相似文献   

6.
背景:蛋白质分解是延缓肌萎缩发生的关键环节,在慢性病性、制动性肌萎缩中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1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增加,被动运动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抑制肌萎缩的发生。目的:探讨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1和核转录因子NF-κB在大鼠失神经肌萎缩中不同时段的表达,以及被动运动对失神经骨骼肌Murf1和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假手术组大鼠不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失神经组、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大鼠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术后1d起,将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大鼠置于自制的网夹内,拉出右后肢,抓住趾部,与脊柱呈45°向后外方牵拉,至右后肢完全伸直,再将右后肢推向身体,使之完全屈曲紧贴身体,每天训练2次,每次屈伸运动300下,3min/次,直至切取标本之日。干预2,14,28d后,采用RT-PCR与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Murf1,NF-κB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失神经组Murf1,NF-κB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失神经组比较,各时间点失神经被动运动组Murf1及NF-κB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失神经支配后肌湿质量比明显下降,被动运动14d时肌湿质量比明显高于失神经组(P0.05)。失神经腓肠肌中Murf1,NF-κB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肌湿质量呈负相关(r=-0.795,P0.01;r=-0.834,P0.01),提示被动运动可能通过降低Murf1和NF-κB的表达发挥肌萎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失神经支配后胫前肌与比目鱼肌的蛋白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在失神经支配后胫前肌与比目鱼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制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通过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 (iTRAQ)技术方法分析胫前肌与比目鱼肌在失神经支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比较差异表达的蛋白在胫前肌与比目鱼肌中的差异,筛选出在胫前肌与比目鱼肌中的表达变化差异显著的关键蛋白,并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其表达,进一步通过体外方法验证关键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结果 失神经支配后比目鱼肌萎缩速度和程度明显大于胫前肌(P<0.05,n=20),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有30个蛋白在胫前肌与比目鱼肌中表达变化差异较为明显,这些蛋白主要包括代谢相关蛋白、伴侣蛋白、收缩蛋白以及信号分子等,其中TRAF6在失神经支配后比目鱼肌中表达显著上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蛋白质组学的结果,TRAF6的靶基因肌肉环状指蛋白1(MuRF1)和肌肉萎缩盒F基因(MAFbx)在失神经支配后比目鱼肌中的表达也高于其在胫前肌中的表达(P<0.05,n=6);为了进一步探讨TRAF6对肌萎缩的影响,在肌管中转染TRAF6 siRNA和对照siRNA,然后用地塞米松诱导C2C12肌管萎缩,发现TRAF6 siRNA转染组肌管的直径明显大于转染对照siRNA组(P<0.05,n=6);TRAF6、MuRF1和MAFBx在TRAF6 siRNA转染组肌管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转染对照siRNA组(P<0.05,n=6),结果提示TRAF6 siRNA有效抑制了靶基因TRAF6的表达,也同时抑制了其下游靶基因MuRF1和MAFBx的表达。 结论 TRAF6在失神经支配后比目鱼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胫前肌中的表达,抑制TRAF6的表达可以减轻地塞米松引起的肌管萎缩,由此推测失神经支配后比目鱼肌萎缩较胫前肌严重可能与失神经支配后比目鱼肌中TRAF6的升高更显著有关。  相似文献   

8.
曾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0):1859-1862
背景:神经干细胞以其所具有的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迁徙性、低免疫性等特点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但有关神经干细胞在运动医学领域用于防治运动性损伤等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 目的:旨在通过分析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神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7-01/2010-10关于神经干细胞与运动性神经疾病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干细胞,运动医学,失神经肌萎缩,周围神经损伤”或“Neural Stem Cell,Sports Medicine,Denervation Muscle Atrophy,Peripheral Nerve Injur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干细胞和运动性神经疾病相关,同一领域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初检得到262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1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以其多向分化潜能、自我维持和更新、低免疫原性、迁徙性和来源广泛等特点为其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运动性骨骼肌失神经肌萎缩和促运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等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基础性研究所限,对其作用机制、诱导分化、迁移等仍有待大量的实验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多由肌肉本身疾患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致,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失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肌卫星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肌细胞基底膜与肌膜之间的成体干细胞,作为肌源性干细胞在肌肉组织损伤后,能够在激活后发挥良好的增殖、分化能力,在骨骼肌损伤的修复和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背景:炎症细胞或炎性因子参与失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失神经骨骼肌肌组织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研究被动康复训练对失神经萎缩大鼠骨骼肌结构、功能以及肌动蛋白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30只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训练组,模型组及训练组大鼠暴露坐骨神经并剪断,假手术组只暴露而不剪断坐骨神经。造模后2个月始用自制滚筒对训练组大鼠进行被动康复训练2个月,用肌肉湿质量比和BBB评分评估肌肉萎缩的程度及运动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纤维微细结构及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腓肠肌肌动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实验经沈阳医学院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准文号为SYYXY2015010601。结果与结论:①训练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②训练组腓肠肌湿质量高于模型组但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却低于模型组(P < 0.001,P < 0.05),训练组腓肠肌肌动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 < 0.001);③训练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 < 0.001或P < 0.05);④结果说明,被动训练有助于失神经萎缩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防止肌肉的进一步萎缩,提高骨骼肌的肌力。 ORCID: 0000-0002-9303-8651(王世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MG-132是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一种,有报道显示其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有延缓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大鼠骨骼肌成肌调节因子myf-5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被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仅做假手术,去神经组和去神经MG-132干预组切断坐骨神经1cm以上,制作失神经骨骼肌动物模型,去神经MG-132干预组肌肉内注射MG-132。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d处死大鼠。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myf-5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myf-5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及结论: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去神经组、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质均表达上调(P0.01);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表达较去神经组均明显上调(P0.01)。结果提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来上调myf-5的表达,从而起到延缓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快肌(胫前肌)与慢肌(比目鱼肌)在失神经支配过程中的形态学差异。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系统分析失神经支配过程中胫前肌与比目鱼肌在形态学方面的变化。结果: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将比目鱼肌的萎缩程度与胫前肌相比,显示比目鱼肌的萎缩程度较胫前肌严重,主要表现在比目鱼肌的肌肉湿重比较小、肌纤维截面积比率较低、超微结构较不完整、运动终板破损较严重。结论:失神经支配后慢肌萎缩程度较快肌严重。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外科显微镜手术和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均无法通过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来有效延缓或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定向分化潜能,并且在一定环境因素下能对损伤的组织进行修复,由此推测其可以对失神经萎缩肌肉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目的:探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减轻和延缓失神经肌肉组织萎缩。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BrdU标记后用于移植治疗。将30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对每只大鼠左后肢进行手术。假手术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主干,不钳夹神经,移植治疗组、模型对照组钳夹坐骨神经主干后,向其支配的腓肠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和不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2周,采用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左后肢运动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4 d,取腓肠肌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rdU标记为阳性;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移植治疗组失神经损伤的肌肉组织中存活并起修复作用;相对于模型对照组,移植治疗组失神经肌纤维由相互融合重新恢复规整。结果表明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轻和延缓失神经肌肉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13.
背景:完善的神经支配在骨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神经损伤后可能影响正常的骨代谢,而骨的再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其支配区域神经的再生。通过改良种植体表面结构或局部使用生长因子等可促进骨结合。目的:对神经系统支配骨代谢、失神经支配对骨骼重建的影响以及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过程中神经支配的建立、骨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8PubMed数据(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神经系统支配骨代谢、失神经支配对骨骼重建的影响以及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过程中神经支配的建立、骨感知等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onemetabolism,innervation,osseointegrationosseopercep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代谢,神经支配,骨结合,骨感知"。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5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28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功能施加强有力的作用。骨膜表面普遍存在神经支配,其功能紊乱将影响骨骼的重建。骨骼中可检测出多种神经肽、神经激素、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揭示神经系统参与了骨的代谢和再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神经支配的建立可能与骨结合、骨感知的形成密切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骨感知形成的解剖和神经生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关于神经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有多篇报道,但外周血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鲜有报道。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使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6例,同时与周围神经损伤单纯行神经断端吻合或神经移植1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常规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一两个疗程,同时给予针灸、理疗、经皮电刺激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要明显高于单纯神经吻合组。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修复局部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使远端失神经骨骼肌早期重新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周围神经损伤会导致一定数量的神经元胞体死亡。对于感觉神经元胞体的退变死亡,于损伤局部连续施用神经生长因子即可取得较好的保护效应,但对于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损伤性死亡,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保护因子。作者从失神经支配肌肉能诱导其邻近的正常运动神经纤维发芽生长这一现象受到启发,研究了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液(DME)对周围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运动神经无胞体死亡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用失去神经支配后5d的骨骼肌制成的提取液最具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经乳鼠坐骨神经损伤实验模型检测,这种自制的DME能保护87.6%的脊髓腰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一个月继续存活,而正常骨骼肌提取液的保护率仅为37.3%。如不加以保护,则神经元胞体的存活率仅为8%。本研究结果提示骨骼肌的失神经支配可能会引起肌肉的某些代谢的改变,从而合成和分泌一些靶源性运动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6.
背景:拔牙窝的新骨形成与骨量保持受体内外多种因素调控,神经系统通过介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代谢。 目的:观察神经支配对拔牙窝骨愈合的调节作用,探讨神经支配与拔牙窝骨愈合的相互关系。 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以未切除侧为对照,拔除失神经支配侧和正常侧前磨牙,放射影像学方法检测术后2,4,8,12周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 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和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实验组拔牙窝唇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或0.01),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或0.01)。提示失下牙槽神经支配影响拔牙窝的新骨形成及骨量保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失重是导致宇航员下肢肌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宇航员身体健康。 目的:探讨失重状态造成肌萎缩的发生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英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7年5月至2013年3月的文献。在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以“weightless,weightlessness,muscle,atrophy,space,失重,骨骼肌,萎缩,太空”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失重状态造成肌萎缩研究机制相关者,同一领域则选择最新研究进展者。 结果与讨论:初选得到文献409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7篇文献进行综述。失重状态造成肌萎缩的发生机制是目前宇航医学的研究热点。目前造成失重性肌萎缩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外周感觉神经所获取信息传导减少导致肌梭神经营养因子合成减少、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肌原纤维大幅下降、肌钙合成蛋白质减少、肌细胞内钙含量减少,下肢抗重力肌群血流量减少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s,并明确其是否参与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为手术组,左下肢游离坐骨神经作为假手术组。4周后处死小鼠取腓肠肌Masson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变化,比较各组肌纤维横截面积。以TGFβ1/SMAD为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到18个可能的miRNAs指标。定量PCR检测其表达,并针对表达升高的microRNAs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认其靶基因。结果:手术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比对照组明显缩小,对照组与假手术组肌肉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特异性高表达的有miR-424、miR-744、miR-15a。在C2C12细胞系中行报告基因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744后,SMAD3的荧光素酶强度下降;转染miR-15a后,TGFβ1的荧光素酶强度下降;转染miR-424后,SMAD3的荧光素酶强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CR验证microRNAs的靶基因显示,转染miR-744、miR-15a的模拟物后,分别对应的SMAD3、TGFβ1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424、miR-744、miR-15a可能参与调控失神经支配导致的骨骼肌萎缩纤维化,其中miR-744的靶基因是SMAD3,miR-15a的靶基因是TGFβ1。  相似文献   

19.
失神经萎缩肌组织成分对成肌细胞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失神经萎缩骨骼肌组织成分对体外培养成肌细胞的性能影响。方法:①获取长期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大鼠的腓肠肌,无菌条件下清洗、剪碎、匀浆、过滤,收集上清液;②收集Schwann细胞的体外培养基;③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系,扩增传代并分组:A.对照组,常规培养,无任何处理因素;B.添加Schwann细胞培养基;C.添加萎缩肌匀浆液。倒置显微镜观察3组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检测C2C12细胞MyoD和Myogenin的差异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各组细胞贴壁良好,A、C组形态无差异,未见分化肌管;B组于培养48h后细胞变纤细,可见肌管形成。荧光染色证实,培养24h后,3组均出现MyoD阳性细胞,C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B组;72h时,3组均可见Myogenin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C组阳性细胞数量稀少。结论:长期失神经萎缩肌组织成分能够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但抑制活化成肌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20.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大鼠运动终板的氯化金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SCI后,受脊髓支配的骨骼肌因失去脊髓的神经支配而废用及没有神经营养作用而发生萎缩,影响骨骼肌功能的恢复。临床或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确定肌肉组织神经支配情况。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骨骼肌运动终板存在退变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