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BD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7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患者完全随机分常规组(常规注射器处理)和试验组(BD静脉留置针处理),记录2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后住院天数,伤口愈合程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住院天数、手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13.60±3.42)d比(18.84±6.82)d,(10.23±2.66)d比(13.97±5.74)d,P<0.05].体质量小于60 kg的患者,试验组比常规组的优势更明显(P<0.05).结论 采取BD静脉留置针引流方式处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有一定可行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东区乳腺癌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70例.实验组应用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负压引流.对比两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情况及拔管时间.结果:实验组皮下积液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在院2004年~2007年12月收治女性乳腺癌患者146例,比较腋窝多孔单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法(A组)与腋窝,胸壁双负压引流加压包扎法(B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A组皮下积液12例(16.4%),B组皮下积液3例(4.1%)②。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负压引流加压包扎法有助于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沙培林腔内注射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抽净积液后腔内注射沙培林混合液,3h后抽净药液,再用绷带加压包扎积液创面;对照组仅以50%葡萄糖腔内注射,其余步骤相同。观察两组皮下积液改善的效果以及发热和局部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45±36.22ml vs 172.41±45.37ml,P0.05);第一次治疗后和第二次治疗后,观察组积液量均少于对照组(55.43±36.29ml vs 132.31±41.65ml,18.39±15.47ml vs 69.42±38.75ml;P0.05),积液完全消失时间(3.22±0.64天vs11.84±1.8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率均为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皮肤坏死事件。结论:局部腔内注射沙培林可很快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且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患者较为合适的拔管时间.方法 采用分割χ2检验,回顾性分析74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引流管的拔除时间与拔管后皮下或腋窝积液发生的情况.结果 拔管时间为5~7天组拔管后皮下或腋窝积液发生率最低(10.18%),且与合并组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9,P<0.001),其余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5~7天是最佳的拔管时间,可有效预防因引流管本身刺激而形成的积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8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下积液35例(42.68%),皮瓣坏死32例(39.02%),患侧上肢不同程度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28例(34.15%),切口愈合困难27例(32.93%),局部复发9例(10.98%)。经治疗73例痊愈,9例局部复发予以放疗化疗延长生存时间。结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切口愈合困难、局部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术中及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原因,对产生并发症原因如何预防.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98例乳腺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发生皮下积液11例;皮瓣坏死5例,其中皮瓣血运不良6例;上肢淋巴水肿7例.少量积液一般不需要处理,皮瓣坏死<3cm,行换药处理; >3cm给予切痂、植皮处理.上肢淋巴水肿轻中度水肿不需特殊处理,重度水肿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应用透热疗法后好转,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较多且复杂,常与术前是否行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切口的选择、术中操作技巧、保留的皮瓣厚薄、术后创面引流是否有效、护理是否到位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行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行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6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分期I期19例,Ⅱ期32例,Ⅲ期14例;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29例。结果65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64±19.54)min;手术出血量(75±23.79)ml;术中清除淋巴结14.63枚,39例患者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发生皮瓣下积液12例(18.46%)、患肢淋巴水肿2例(3.08%)。术后随访时间为0.5~4年,无局部肿瘤复发和转移,无患者死亡。结论 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并保持胸部外形饱满和肢体功能,根治效果良好,不会增加局部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乳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后皮下积液及水肿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10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综合物理治疗,包括皮肤护理、局部按摩、功能锻炼、弹力绷带压迫等措施,同时口服迈之灵片,0.15g口服,bid,早晚各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组综合物理疗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qd,10d为1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局部水肿、皮下积液、患侧前臂治疗前后周径差值、以及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局部水肿、皮下积液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侧前臂治疗前后周径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65.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乳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后皮下积液及水肿,能改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局部水肿、皮下积液评分,减轻患侧前臂肿胀程度,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无糖皮质激素样副作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NSM)的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NSM组36例(NSM治疗)和传统组40例(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完成情况,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统计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进行乳房美容学与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NSM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术后术区感染、皮下积液、脂肪液化、皮瓣局部坏死、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NSM组术后1年乳房美容学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组,美国专门针对乳腺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量表体系共性模块(FACT-G)量化评分中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评分及总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NSM可取得与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类似的治疗效果,未增加并发症风险,且患者可获得更好的乳房美容学效果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1996年113例乳腺癌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体会。结果:手术治疗111例。有随访资料82例,5年生存率86.6%,局部复发6例,皮瓣下积液22例.皮瓣坏死16例.上肢水肿8例,远处转移4例。结论:通过触诊配合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手术以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评价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实施该手术37例,其中Ⅰ期22例,Ⅱ期15例,35例符合作者制定的手术适应证,2例略超出手术适应证。结果37例病人中,术后发生乳头表皮部分坏死1例,1个月后乳头皮肤痂下愈合;皮下积液3例,经穿刺抽液治愈;33例切口甲级愈合,顺利出院。全部病例乳头基底部病理检查均无癌浸润。术后37例全部随访,最长随访时间9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37例病人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可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壁负压吸引方式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作用,并为临床提供评价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9月来我院就治的乳腺癌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乳腺癌改良手术,根据患者手术后负压吸引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三组,分别命名为A组、B组、C组。结果 A、B、C三组比较发现C组采取术后持续壁负压吸引方式的患者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最低,三组比较<0.05,有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手术治疗后采取早期持续壁负压吸引的方式对皮下积液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外科方法处理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女性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均接受改良根治术,符合ⅡA~ⅢA期(T2K-3N0-1M0),根据所住院的区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接受改良根治术后,伤口加压包扎,肩部制动,常规糖尿病饮食指导并控制血糖。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2 d应用外科方法及早干预处理局部积液腔;比较2组患者术后5 d引流液量、拔管时间、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最佳时间、是否因皮下积液再次手术引流。结果通过外科方法处理的干预组患者术后5 d引流液量、拔管时间、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最佳时间、再次手术引流例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外科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通过引流管通道注入术后创面腔隙内,使手术后的局部创面产生良性的无菌性炎症,可促进术后创面快速愈合,同时缩短拔管时间,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最佳时间得以保证,减轻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保乳组采用保乳术,根治组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保乳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根治组,保乳组乳房外形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根治组(P0.05)。但是保乳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及5年生存率与根治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我院85例保乳手术与138例改良根治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回访调查。结果: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三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乳手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改良根治术相近,是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腋筋膜肿胀法清扫淋巴结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优势。方法将我院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66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腋筋膜肿胀法)578例和对照组(标准清扫法)288例,比较2种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8例(1.4%)、患侧胸壁与上肢感觉异常13例(2.2%),淋巴漏8例(1.4%),与对照组并发症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增加局部复发率(P0.05)。结论腋筋膜肿胀法清扫淋巴结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岚  董国海  李永光  李桐 《医学信息》2008,21(3):363-366
目的 评价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和切除乳房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①保乳治疗组48例,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局部切除 腋淋巴结清扫术;②对照组74例,按常规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两组均予放、化疗.结果 随访122例,中住随访期75m,保乳治疗组局部复发率4.17%,生存率6.25%,远隔脏器转移率6.76%.对照组局部复发率5.41%,生存率6.25%,远隔脏器转移率6.76%.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P>0.05).而保乳治疗组手术创伤小.乳房美观优良率87.5%,与后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与乳癌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疗效可靠.乳房美观效果评价满意,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自粘式腹带在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2年6月,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女性乳腺癌患者60例,其中UICC分期I期10例、IIa期26例、IIb期19例、IIIa期5例。术后创面及皮瓣使用双自粘式腹带加压包扎。结果:平均每次换药时间5—10min。术后橡皮管负压引流放置时间平均为7d,术后住院日期平均12.8(12~18)d。中位随访时间10.2(6~15)个月。本组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59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因术中植入5-Fu缓释颗粒部分移位到切口之下,导致切口愈合延迟。2例分别于术后第4、7天发生锁骨下方积液,量20~40ml,经抽吸加压包扎治愈;3例切口边缘小片缺血呈暗紫色,经酒精湿敷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自制双自粘式腹带制作和使用方便,包扎后整个创面和皮瓣受压均匀、不留死腔;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创面渗出,减轻组织水肿,有利于静脉回流和皮瓣成活;且不压迫引流管,观察方便。故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0.
改良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将手术切口改进移位于阴囊小切口的改良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60例.其中左侧23例,右侧37例.结果:60例全部手术成功,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例阴囊出现小血肿,5例阴囊轻度水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11 a,阴囊切口外观满意,无1例发生腹股沟疝,未见它他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不遗留腹股沟疝形成的隐患;手术切口隐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