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2010采取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胸腰段Cobb角矫正情况、植骨愈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术中2例患者硬膜破裂,术后1例患者麻痹性肠梗阻,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随访15~60个月,后凸畸形均获明显矫正,胸腰段Cobb角平均矫正35.6°,矫正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5﹚。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短缩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头尾侧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的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6月以来本院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2例。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59~72岁,平均66.3岁。采用后路经后凸顶点短缩截骨闭合矫形术。观察手术前后的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改善距离的变化。通过独立人员严格随访,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记录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系统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凸角度平均38.9°±6.2°,腰椎前凸角平均35.9°±5.8°,脊柱SVA平均(62.4±11.1)mm。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11.7°±5.7°,平均改善率69.92%;腰椎前凸角平均25.7°±10.5°,平均改善率28.41%;脊柱SVA平均(14.6±10.5)mm,平均改善率81.25%。术前1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为10例D级、2例C级,术后提高至10例E级、2例D级。腰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术后平均2.1分、JOA评分由术前平均为13.6分增加到术后21.2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为54.8%降至术后的30.1%,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头尾侧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后凸畸形,能有效恢复脊柱矢状位平衡,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背景:陈旧性后凸畸形需要矫形手术来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进行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矫正,但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并以矢状位后凸Cobb角评价效果。方法:以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在2005年7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2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治疗后平均后凸Cobb角减小更为显著。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受力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力学原理在脊柱后凸畸形顶点附近进行后方楔形截骨,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曲线,减轻其负荷;根据椎体解剖生理特点,选择椎体内截骨、使截骨面最大吻合,压强最小,愈合快,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由椎弓根高度与椎弓根中点至椎体前1/3处长度之比,设计保留三柱,杆极受力承受度最大的单处截骨角度;依患者后凸圆(cobb's 法),计算应截骨面的个数,设计了一次性多平面椎弓椎体楔形截骨术式。矫正脊柱后凸畸形200例,平均矫正57.2°(30°~100°),平均矫正率达77.2%。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脊柱后凸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成为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恢复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高度。 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31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椎体序列的恢复以及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后均较好,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复查时植骨块均已融合,畸形矫正良好,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恢复良好。7例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6例提高1级,1例提高2级,另外22例未恢复。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可以减少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体矫正丢失,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半椎体形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在临床治疗上一直较为复杂。 目的:寻找治疗半椎体以及半椎体合并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 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间在解放军306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共142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单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度脊柱侧弯顶椎截骨脊柱短缩矫形内固定,一期后路胸腰椎截骨矫形,椎管减压矫形内固定手术。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1.7%,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丢失率为7.7%。随访X射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可见施行后路一期截骨固定融合可以有效地矫正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冠状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专业治疗中行颈腰椎椎弓根椎体截骨疗法的必要性。方法选择89例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病例,随机分组:甲组45例行颈腰椎椎弓根椎体截骨疗法,乙组44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法统计疗效、临床指标及其手术指标。结果甲组总有效率95.56%(43/45),比乙组79.55%(35/44)更高,(P0.05);甲组失血量(983.26±64.22)m L,手术时间(162.76±1.96)min,优于乙组,(P0.05);甲组腰椎前凸(20.16±5.33)°,颌眉角(12.55±2.69)°,胸椎后凸(2.00±0.27)°,脊柱后凸(30.15±4.41)°,同样优于乙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业治疗时,行颈腰椎椎弓根椎体截骨疗法不仅高效,而且可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正>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和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常引起局部的后凸畸形,多数患者存在胸背部疼痛,少数伴有脊髓神经压迫症状,若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常需手术矫形治疗。目前普遍观点认为,超过45°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术难以达到理想的矫形效果。当椎体压缩明显而前柱骨质较少无法发挥铰链作用时,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  相似文献   

9.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骨水泥修复多节段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可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纠正畸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的:验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骨水泥修复多节段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T11-L4多节段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29例,女51例,年龄61-78岁,2节段椎体骨折者52例,3节段椎体骨折者22例,4节段椎体骨折者6例。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对照组给予积极的基础病与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卧床休息;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骨水泥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Barthel指数、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及中线高度、Cobb角情况。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治疗后3 d、3个月、12个月的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Barthel指数、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及中线高度、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3,12个月的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Barthel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2个月的伤椎前缘及中线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未发生与骨水泥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骨水泥可快速缓解多节段胸腰椎体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配合伤椎可注射人工骨充填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12∕L1﹚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伤椎可注射用人工骨填充治疗,随访近期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0~90分钟,平均80分钟。术中失血量50~100ml,平均72ml。术后住院时间7~10天,平均8天。随访3~5月,平均3.5月。随访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塌陷。随访腰椎CT显示椎体内注入的人工骨边缘模糊,融合良好,无骨吸收现象。伤椎椎体高度维持良好。病椎前缘压缩程度和后凸Cobb角度改变,23例术前伤椎前缘压缩程度为﹙53.41±7.35﹚%,后凸畸形Cobb角为22.72±5.6°。术后伤椎压缩程度为10.78±4.5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术后后凸cobb角为8.6±3.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配合伤椎可注射人工骨充填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和 Cobb 角,比较植骨后推体高度的恢复度和 Cobb 角的纠正度.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4个月.全部随访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 Cobb 角均纠正良好,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1例1年后,10例1年半后取内固定物,取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和塌陷.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治疗能不仅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尽早形成伤椎的骨性愈合,增加伤椎前、中柱的支撑力,重建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而且保留伤椎邻近节段的运动单元功能,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有效防止断钉、内固定物松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 角变大、继发腰椎不稳、临近节段间盘退变以及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椎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硫酸钙骨替代材料椎体内填充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接受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替代材料椎体内填充治疗的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改变,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4 ~24个月,平均(18±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无螺钉断裂、松动.椎体前柱前缘高度术前为(18.69±2.59)mm,术后为(26.43±1.94)mm;中柱前缘高度术前为(21.05±2.85)mm,术后为(26.16±1.25)mm;术前Cobb角16.44°±3.07°,末次随访为2.89°±1.28°;术前ODI为82.38% ±7.02%,末次随访为17.14% ±7.53%.各观察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骨替代材料填充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避免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治疗青壮年胸腰椎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开展的153例GSS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手术前随机选择分别进行①单纯GSS固定(A组,28例),②GSS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B组,59例),③GSS固定加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C组,66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内固定取出后脊柱运动范围变化。结果:三组病例术后在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内固定取出后C组的脊柱运动范围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GSS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对脊柱运动单元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胸腰椎CT扫描,获得的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手术前在重建模型上模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进行虚拟截骨、预测矫形效果,并测算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及相应在椎板及椎体后缘的截骨宽度。手术后在预测模型及术后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全脊柱后凸角,颈7椎体中心点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截骨节段相邻上下椎体棘突间及双侧横突间距离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5例手术前后均顺利完成三维建模。术前模拟截骨测算出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椎板截骨宽度和椎体后缘截骨宽度的值分别为(26.34±3.16)°(23.30~30.11°)、(27.71±1.22)mm(26.53~29.15mm)和(14.45±1.62)mm(12.17~16.62mm),在虚拟截骨模型上及术后重建模型上测得的比较指标相近。结论:应用计算机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进行仿真模拟设计的方法具有可行性,能比较直观、精确反映矫形效果,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硬脊膜前方减压伤椎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8例,采用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伤椎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方式治疗,术后放置引流管.术后即刻使用甘露醇溶液、地塞米松预防神经组织水肿;常规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神经营养治疗;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12 h后开始四肢被动功能锻炼.结果 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 ~ 19个月,平均(15.8±3.2)个月.骨折复位后对位对线良好,术后6个月Cobb角丢失3°~9°,平均(7.2°±1.3°);术后6个月椎体压缩率平均81%,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椎骨矢状径平均(14.7 ±1.7)mm,与术前相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病变椎体植骨,相邻椎体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减压彻底,植骨强度可靠,能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及矫正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退变导致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单纯椎管减压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选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手术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2.2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8.6°,均采用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与结论:18例均得到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植入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7°(6.0°-28.4°),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病例。提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胸椎间隙联合顶椎区脊椎楔形截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后路胸膜外松解凸侧胸椎间隙联合顶椎区脊椎楔形截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型侧凸患者28例.其中特发性19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6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肌肉型、瘢痕型各1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03°.平均松解椎间隙5.2个,楔形截骨平均2.2个椎体.结果:全组无一例脊髓损伤.1例术中发生血气胸,1例术后第4天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经对症处理,均于术后2周痊愈 术后3月T11-12局部感染1例,行病灶清除术后3周痊愈.术后即刻测量侧凸Cobb角平均27.7°,矫正率平均73%.随访19.2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内固定无断裂及松动,矫正无明显丢失.躯干平衡良好.结论: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胸椎间隙联合顶椎区脊椎楔形截骨与胸廓成形及后路脊柱矫形术使用同一个手术切口.该术式创伤小,对心肺干扰小,降低了手术风险,有效改善了脊柱柔韧性,提高了矫正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后路椎体间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21例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患者3例 椎间植骨融合17例,后外侧植骨融合6例,1例截骨矫形后椎管连续性好未植骨.结果:所有患者脊柱畸形均获得良好矫正,Cobb角由术前平均37°(17°~56°)降至术后4°(0°~12°),术后纠正率为89%.经平均31(6~61)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患者疼痛改善显著,VAS评分由术前的8.7下降到术后2.4,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69下降到26,最后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分别为2.2和23.Frankle分级B级1例无恢复,C级2例恢复至D级,D级4例恢复至E级 2例括约肌功能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改善.结论:经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脊柱固定融合术,可以有效完成脊柱后凸的矫形、减压与稳定性重建,临床症状缓解满意,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