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不同假体的选择策略及临床治疗特点。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8有关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高龄"。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前正确的假体选择很重要,应根据Evans标准分类以及股骨近端骨折情况进行选择。根据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类型,目前分为3类:第一类是根据不同的柄长来选择,即加长柄人工关节与普通柄长人工关节的选择;第二类是全髋关节假体与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的选择;第三类是骨水泥型柄与生物型柄假体的选择。另外应该按照骨质情况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获得置换后即刻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高龄不稳定型骨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于选择骨水泥型假体。结论:根据骨折类型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人工关节假体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0h,术中出血量400~600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采用传统的动力髋螺钉等内固定治疗,还是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是一期行置换,还是等待内固定治疗失败后采取补救性关节置换,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目的:观察一期人工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2008年4月至2011年10月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骨二科采用一期人工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例,21例中1例既往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例采用标准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17例采用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所有人工关节、内固定材料及配套关节置换手术器械均为进口。置换后定期随访,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所有置换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2 min;手术切口8-15 cm,平均11 cm;术中出血量50-300 m L,平均150 mL;输血例数13例,平均每例患者住院期间输血1.5 U。1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76岁患者于置换后第9天猝死(急性心肌梗死),3例置换后第3天双下肢血管B超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无假体松动、下沉、感染以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死亡外其他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出院前髋关节Harris评分(73±4)分;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82±6)分。提示一期人工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肯定,但病例数仍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作者建议,对于符合指征的患者,一期人工关节置换可考虑首选。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 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临床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如髋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等,但对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存在诸多争议。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半髋关节置换及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0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3例,女60例,年龄62-80岁,2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修复,34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修复,41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修复,对比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修复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1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及半髋关节置换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术后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组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及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髋关节功能恢复:随访12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半髋关节置换组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P0.05),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及半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疗效,可显著恢复髋关节功能,并且全髋关节置换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临床中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较为常见,而且修复效果较好,但是存在髋内翻畸形风险。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方式,能够避免患者髋内翻畸形,但是目前关于两者的系统性比较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者28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者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患者负重时间更早,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反向应用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似,是一种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内固定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永杰  张智  阳波  康小平  侯平  郑佳状 《解剖与临床》2008,13(5):330-331,33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高龄(平均79.4岁)股骨转子部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余15例随访4~32个月(平均为18个月),Harris功能评分平均达86.3分,73.3%的患者患髋关节功能接近伤前水平,生活能自理,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转子部骨折的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有关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少见报道。目的:比较采用不同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1998-01/2008-12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237例,年龄60~96岁。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32例,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23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41例,双极股骨头置换1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例。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均高明显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1);空心螺钉组、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优良率明显低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01,P0.01)。结果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首选人工关节置换(双极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对GardenⅠ型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转子间骨折Jensen-EvansⅠ~Ⅱ型可选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置入内固定;Jensen-EvansⅡ~Ⅲ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较多研究认为,人工关节置换在高龄骨质疏松、骨折呈现粉碎性、预计无法内固定或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治疗中有较大优势。 目的:分析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18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年龄>75岁,均进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置换后3个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法评估疗效,随访观察置换后的早期并发症及假体远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随访13-34个月,均未出现感染、压疮、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好,无假体感染、脱位、松动、明显下沉、折断等并发症。置换后3个月,所有患者基本恢复至伤前行走功能水平,疗效为优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果表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可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于赤峰市医院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术治疗53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8例,女35例,年龄75~93岁,平均年龄为80.2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ⅡB型36例,Ⅲ型17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Ⅲ级32例,Ⅱ级21例.损伤至手术时间2~11d,平均3.8d.全部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股骨假体.根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47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5例患者在此期间死于内科系统疾病,实际随访人数42例.随访时间12 ~ 60个月,平均33个月.其中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血管外科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5例患者于术后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经抗感染、化痰、机械通气等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大转子向近端移位出现跛行步态;2例患者于术后再次受外伤致假体周围骨折,给予更换生物型加长柄假体,捆扎带固定后骨折愈合;4例患者小粗隆部骨折不愈合,但并不影响行走功能;其余27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下沉松动迹象.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0.21 ±5.2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21 ±6.12)分;其中优14例,良21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3.3% (35/42).结论 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近期效果令人满意,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 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 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 < 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现在国内外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仍主张早期行骨折内固定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常用的内固定系统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两者的对比研究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髋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方法:纳入6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3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4例。通过X射线正、侧位片评估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髋关节功能状况(根据Sander’s评分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Tronzo-EvansⅢ、Ⅳ、Ⅴ型)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较好、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Tronzo-EvansⅠ、Ⅱ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固定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尤其适合不稳定型骨折。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因一般情况差,骨质条件差,如予骨折内固定,一方面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另一方面治疗后仍需较长时间卧床、髋关节固定从而导致长期卧床并发症,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的修复方式,可较早解决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问题。目的:观察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05至2014年解放军第101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6岁,平均85岁,均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测定置换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评估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各种心脑血管意外,均安全渡过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置换后1年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法进行评估:优13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均无脱位并发症发生。提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修复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置换后卧床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双动半髋关节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方法,但具体哪种方式疗效更好临床上仍有争议。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的不同方案用于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实际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54例65岁以上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采用分次骨水泥双动人工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进行治疗,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Harris得分以评估疗效,随访复发率、不良事件及材料宿主反应。 结果与结论:应用分次骨水泥双动人工关节置换的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相似(89%,81%,P > 0.05),但2年随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0%,P < 0.05),且均未发生脱位、髋臼磨损、假体松动等严重并发症。结果提示,分次骨水泥双动人工关节置换用于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中期效果与全髋关节置换相似,但显著降低了复发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重,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居高不下,部分骨折的老年人患有一个严重的基础疾病——脑梗死,且骨折侧肢体一般都是偏瘫侧肢体,治疗这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将迎来新的挑战。 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①髓内固定,生物力学优势明显,且为微创手术;②钢板固定,虽然常常需要切开复位,但可解剖复位骨折端;③关节置换,因需要处理大、小转子骨折端,故手术难度大,但无须考虑骨折愈合情况,可早期下地活动。对于如何治疗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国内外相关文献少,尚无定论。 背景: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手术方式包括髓内固定、钢板固定、关节置换,但孰优孰劣,国内外相关文献少,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88例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InterTAN组24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35例,关节置换组29例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①InterTAN组手术时间短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和置换组(P < 0.05);InterTAN组术中出血量最少、其次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最多,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小于InterTAN组和置换组(P < 0.05);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术后卧床时间长于InterTAN和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置换组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分最高,其次为InterTAN组,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最低,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分小于InterTAN组和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InterTAN组、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和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34%和21%,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相较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InterTA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治疗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卧床时间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均可作为优先选择;但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短期内髋关节功能恢复较InterTAN更快。ORCID: 0000-0002-4951-725X(张擎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对6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骨牵引、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股骨近端髓内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治疗疗效的比较。结果DHS固定组出现髋内翻4例,断钉1例。 PFN钉固定组出现髋内翻1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组出现髋内翻2例。 DHS组发生骨不愈合1例,改行PFN钉固定后愈合。术后无近期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各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笔者更倾向于用PFN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