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5-8月2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行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插入食管超声探头,根据室间隔缺损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手术开始后TEE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TEE显示封堵器与室间隔缺损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术后4~7d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分流及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TEE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有效,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无X线辅助,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吴月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6)
目的:探究食道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室间隔缺损的患者,经食道超声引导对患者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的同时应用胸部超声对手术全程检测,比较两种超声检测方法在室间隔缺损部位监测的准确性。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对比两种超声检测的情况发现,经胸超声对于缺损类型的诊断上要优于食道超声,而在缺损大小的检测上经食道超声检测更为准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肺静脉血各项参数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超声能够实时的检测到手术对患者心脏造成的影响,在此类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在早期发现手术中各项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和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与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D)治疗室间隔缺损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98例VSD封堵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国产组和AVSDD组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1、3、6、12个月不同时点随访,残余分流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部分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好、效果好、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5例PVSD患者,年龄6个月~43岁。PVSD直径2.0~6.0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2.0~4.0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51例采用食管超声,4例采用经胸壁超声。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55例患者均微创封堵成功。其中应用等边对称封堵器41枚,偏心封堵器14枚。随访1~3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改良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室间隔缺损导管介入治疗始于1988年.我们自2003年应用与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O)构造相同的国产VSO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7,(34)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1日行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其中男185例,女147例,年龄6个月~67岁。其中膜周型227例,肌部型23例,干下型32例。所有患者术后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319例。13例患者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治疗:7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其中3例束支传导阻滞,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者出现封堵伞脱落,2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患者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均改手术治疗。术后少量心包积液18例,机械性溶血2例。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正确认识其并发症,并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胸微创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及随访资料,总结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适应症及有效性,为临床实施和推广该术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经胸微创封堵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347例,其中男196例、女151例,年龄4月~12岁,平均(14.7±13.1)月;体重6~32kg,平均(11.3±5.9)kg;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长径1.8~10 mm。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骨下端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置入偏心封堵器,全面综合评价术中数据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证实封堵成功共326例(成功率93.9%)。封堵成功判定标准包括:室间隔缺损无明显残余分流(分流量<1 mm),术后封堵器未脱落/无明显移位、瓣膜反流未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及明显流出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封堵失败共21例,失败原因分别为:过导丝/鞘管困难3例,主动脉瓣返流加重8例,残余分流明显(分流量>1 mm)7例,封堵器形态偏移3例。所有封堵失败患儿均改行直视修补,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封堵成功的326例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2004年以来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32例,经过严密的监护,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3.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ASD、VSD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儿采用经股动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B组患儿采用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肌酐水平。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为96.7%(29/30),B组手术成功率为93.3%(28/3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A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为(50.45±10.46)min,短于A组的(68.79±12.56)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86±3.46)d,短于A组的(8.78±5.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A组肌酐水平为(32.15±13.56)μmol/L,B组肌酐水平为(32.65±13.59)μmol/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VSD、AS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保留了传统介入治疗安全、微创的优点,且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溶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摘要 患者女 ,3 4岁 ,因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2 0余年 ,于 2 0 0 3年 2月 1 9日入院。入院时查体 :胸骨左缘第 3~ 4肋可闻及 4~ 5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显示室间隔缺损 (隔瓣后 )。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隔瓣后 )。2月 2 4日下午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VSD封堵术。术中左室造影显示室缺为漏斗型 ,最窄处为 6 6mm ,底部约为 1 2 0mm ,用 1 6 0mm的封堵器封堵。术后反复行心脏彩超及X线左室造影 ,显示缺损处仍有少许左向右分流的血流束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仍可闻及 1~ 2级收缩期杂音 ,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 3级收缩期杂…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今我科成功封堵治疗9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结果9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共有28例心律失常,均表现为束支阻滞。术后共有3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2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析其发病原因,与封堵器直径≥10mm具有密切相关性,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可能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VSD患儿51例,其中21例合并膜部瘤形成,6例膜部瘤合并多处破口.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骨旁小切口置入Amplatzer等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VSD.术中采用小儿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封堵过程,术后立刻评价疗效.术后1年采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跟踪随访.结果 51例患儿均成功置入封堵器.术中TEE显示7例患儿封堵器边缘仍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48 h采用TTE复查显示7例患儿仍存在微量分流.随访1年发现,7例微量分流患儿术后与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AS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3 ±5)mm Hg(1 mm Hg =0.133 kPa)比(56 ±9)mm Hg,P<0.05],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舒张末期左右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0 ±4)mm比(48±8)mm,(38 ±4)mm比(47±7) mm,均P<0.05];3例患儿仍有微量残余分流,但同期TTE随访显示其左心室内径、恢复正常水平.其他无残余分流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舒张末期左右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0±4) mm比(50 ±7)mm,(37 ±4)mm比(47±9)mm,均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外科微创封堵治疗VSD中,术前适应证筛选病例、术中实时监测、术后即刻疗效评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经胸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72例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婴幼儿采用以氯胺酮与咪达唑仑为主的基础麻醉和以小剂量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七氟烷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围术期连续监测ECG、BP、CVP、SpO2、PETCO2及吸入氧浓度、体温、尿量、血气、电解质等。结果围术期呼吸、循环等功能稳定。全组72例术后3h内拔管,ICU留住时间8.2~17.5(12.65±4.8)h,其中66例经胸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术后5d内出院;其余6例改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术后7d出院。结论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采用以氯胺酮与咪达唑仑为主的基础麻醉和以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七氟烷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安全有效;围术期在麻醉操作和监护上充分考虑婴幼儿的病理生理及解剖上的特殊性;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等监测,维持婴幼儿病理生理稳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