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 讨先 天 性脊 柱侧 凸 合并 脊髓 纵 裂患 者的 矫 形手 术治 疗 方法 及效 果 。方 法:回顾 性 分析 31 例 先天性 脊柱 侧 凸合 并脊 髓 纵裂 患者 的 临床 资料 、手术 方 法 及 治疗 结 果 。 结果 :31 例 患 者中 合 并 骨 性纵 裂 4 例 ,纤维性 纵裂 23 , 例 混合 性 纵裂 例 纵 裂涉 及 胸段 4 , 10 ,例 腰段 例 胸 段 及腰 段 6 , 14 , 例 颈 段到 腰 段 例 1 。 矫形 手术方 法 包 括 前路 矫 形 内 固定 2 例 ,后 路 矫 形 内固 定 14 例 ,前 路 松 解 联合 二 期 后 路矫 形 内 固 定 10 例 ,一 期 前 后路半 椎体 切 除联 合后 路 矫形 内固 定 例 仅 例 患者 在 后路 矫形 手 术时 先行 切 除了 骨嵴 ,纤 维 性纵 裂均 未 予处 5 。 1理。 手术 前 、后 脊柱 侧 凸主 弯冠 状 面 Cobb 角、 顶椎 偏 距、 顶 椎 旋 转度 、 躯 干 偏移 平 均 分 别为65.4° 35.1° 和 ;51.2m m 和32.2m m ;1.3° 1.2°13.5m m 和 ; 和 8.9m m ,主弯冠 状 面矫 形率 平 均为 49.1%。术 后均 无 神经 功能 缺 陷发生或 神经 功 能缺 陷加 重 。结论 :根 据 合并 脊髓 纵 裂的 类型 、患 者的 神 经功 能状 态 选择 相应 的 治疗 方法 ,先 天 性脊柱侧 凸可 以 获得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81-1586
[目的]采用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评价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共有9篇,总样本量为218例。森林图结果显示,手术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的合并标准化统计量为33.83(95%CI:23.09~44.57,P0.001),而手术前后的正常胸后凸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统计量为3.35(95%CI:-3.69~10.39P=0.351)。此外,还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合并,结果提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53%(95%CI:6.54%~28.16%)。[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合并脊髓纵裂可有效地矫正冠状面的Cobb角,骨性纵隔切除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截骨矫形可能更有利于提高矫形率,但仍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脊柱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间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的病历资料,29例获得随访.男11例,女18例;年龄6~26岁,平均13岁.其中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7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25°~120°,平均66.5°±21.5°;冠状位顶椎偏距0~100 mm,平均(52.1±21.3)mm;冠状位躯干偏距0~40 mm,平均(12.2±13.2) mm.采用半椎体切除7例、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6例.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5°~40°,平均24.4°±18.6°,平均矫正率63.3%.术后即刻冠状位顶椎偏距0~50 mm,平均(21.1±19.2) mm,平均矫正率59.5%.术后即刻冠状位躯干偏移0~28 mm,平均(5.5±10.5) mm,平均矫正率55.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的7例患者中3例下肢肌力恢复1~2级,1例小便控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现象.随访期间4例患者各发生1枚螺钉断裂,均为应力集中部位.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骨性纵裂近端脊柱截骨矫形可获满意疗效,对部分有脊髓栓系神经症状者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脊髓纵裂是一种先天性椎管缺陷,我院自1985年开展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以来诊治8例。为提高对脊柱畸形引起的脊髓马尾神经功能障碍的认识,减少脊柱矫形手术可能造成的脊髓损伤的严重合并症,我们就脊髓纵裂与脊柱侧凸的有关问题提出讨论。1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为7~14岁,平均11岁。1.1临床表现 (1)脊柱部位皮肤异常,如有丛毛、色素斑、皮肤凹陷者5例。(2)两足大小不对称,两下肢不等长,相差1.5~2.0cm者3例。(3)出现两下肢肌力减弱,步态不稳,痉挛性瘫痪,皮肤感觉迟钝,小便失禁,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等体征者3例。(4)合并脊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的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22例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研究组),并与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1∶1配对的22例IS患者(IS组)进行比较。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等。在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计算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侧曲角、柔韧性、顶椎位置、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后凸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垂直轴(SVA)、畸形角度比(DAR)、矫形率及矫形丢失率。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研究组随访(6.2±1.2)年,IS组随访(6.2±1.1)年。2组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术前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相匹配的情况下,伴发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与IS患者具有相似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和主弯柔韧性,且在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后可获得相似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CS)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5月到2007年5月,采用一期开放前路或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31例CS患者.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为14岁3个月(4岁8个月~21岁3个月).随访观察对侧凸、后凸以及躯干平衡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60~450min.平均为333min.术中出血210~1900ml,平均750ml.固定节段为2~6节,平均3.7节.1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2周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侧大腿前方感觉过敏、疼痛,观察1周后症状消失.随访7~54个月,平均18.5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48.9°,末次随访时为16.30°平均矫正率为66.7%.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1.10°,末次随访时为16.2°,平均矫正率为47.9%.躯干偏移和腰椎前凸角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可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和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3)
[目的]探讨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6年本科收治的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8例,年龄10~24岁,平均(16.33±4.61)岁;主弯位于胸段9例,胸腰段2例,腰段7例;其中分节不良10例,形成障碍2例,混合型6例;合并I型脊髓纵裂4例,II型脊髓纵裂12例,复合型2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60°~113°,平均(81.28±16.25)°;凸侧侧向弯曲位Cobb角44.50°~98.00°,平均(70.31±19.35)°;柔韧性5.85%~28.66%,平均15.81%;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发现神经功能异常。均采用术前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矫形手术。[结果]手术时间240~380 min,平均(327.78±44.10) min;术中出血量640~2 100 ml,平均(1 285.56±523.52) ml。随访12~36个月,平均(20.44±8.29)个月。大重量牵引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减少至35.60°~87.50°,平均(56.38±16.35)°;后路矫形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减少至19.10°~56.20°,平均(35.92±13.74)°;侧凸矫正率为48.19%~69.40%,平均(60.24±9.04)%;末次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19.50°~57.10°,平均(36.36±13.42)°,与矫形术后相比无明显丢失。术中、术后及随访时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表现。[结论]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在不切除纵隔和脊柱缩短截骨的情况下,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7年3月间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69例,其中女性41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13.9±4.5岁(7~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主弯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并评估脊柱侧凸矫形率及相关并发症[矫形率=(术前Cobb角-术后即刻Cobb角)/术前Cobb角]。结果:在69例脊髓纵裂患者中,单纯膜性纵裂50例,骨性纵裂4例,膜性合并骨性纵裂15例。合并椎板畸形38例,半椎体24例,肋骨畸形25例,37例同时存在其他椎管内畸形,椎管外畸形8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背部毛发10例,跛行6例,腰背痛4例,截瘫2例。双下肢/双足异常8例,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0例。脊髓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占72.4%(50/69),纵裂累及椎体节段平均为4.2±2.7个。所有患者中,1例在矫形前行骨嵴切除,余均未对纵裂做预防性切除,仅单纯行侧凸矫形内固定术。60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9%。平均随访时间32.4±22.7个月(13~115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71.8°±29.4°,次弯Cobb角为46.4°±17.3°,胸椎后凸角为39.5°±36.1°,腰椎前凸角为50.4°±17.3°;主弯顶椎偏距为6.2±3.6cm,躯干偏移平均为2.8±3.0cm。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28.8°±21.6°,次弯Cobb角25.6°±14.5°,胸椎后凸角25.5°±19.1°,腰椎前凸角42.3°±15.4°;主弯顶椎偏距4.2±3.3cm,躯干偏移2.4±2.8cm,主弯顶椎旋转度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冠状位主弯矫形率为(59.9±22.0)%,末次随访时矫形率为(53.6±25.7)%。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主弯顶椎偏距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主弯顶椎旋转度及躯干偏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平均为33.3°±25.9°,次弯Cobb角为27.1°±16.9°,胸椎后凸角为25.1°±16.1°,腰椎前凸角为45.6°±17.6°;主弯顶椎偏距为4.9±6.0cm,躯干偏移平均为2.1±2.0cm,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共6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8.7%,均为不完全神经损伤,无截瘫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包括螺钉松动2例,内固定棒断裂1例。2例螺钉松动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予以随访观察;1例内固定棒断裂患者手术翻修,未再次出现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SCM手术治疗患者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椎体畸形以混合型最多见;中下胸段肋骨畸形的伴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经后路矫形植骨固定矫正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8年8月,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11.6岁。术前拍摄站立位的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左右Bending位X线片、CT及全脊柱MRI;其中,先天性半椎体11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3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侧凸Cobb’s角平均78°(35°~156°),后凸平均25°(15°~38°)。对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患者9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美国,史赛克)固定术,2例行后路长节段矫形卢氏环内固定融合术;对于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的3例及神经纤维瘤病1例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h(3.5~7.5h);平均术中出血850ml(300~2100ml);平均随访43个月(10~82个月),术后侧凸平均28°(11°~38°),矫正率64%;术后后凸平均16°(7°~33°),矫正率36%,均骨性融合;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术中发生大出血,经大量输血后,病情平稳。长期随访发现内固定断裂3例,曲轴现象2例,但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是复杂的骨骼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对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行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的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2~28岁,平均(15.6±3.3)岁。合并Ⅰ型脊髓纵裂11例、Ⅱ型脊髓纵裂13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80°~135°,平均93.4°±13.9°;柔韧性4.9%~28.3%,平均13.9%±7.1%。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患者,截骨矫形前先切除骨性纵隔;对合并Ⅱ型脊髓纵裂患者直接行截骨矫形术,脊髓纵裂不予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44.5±17.4)个月。手术时间395~895 min,平均(554.7±118.4) min;术中失血量1 000~9 600 ml,平均(3 741.7±2 260.0) ml;术中输血量800~8 850 ml,平均(3 711.3±2 059.4) ml。术后矫正率47.2%~96.7%,平均65.9%±11.3%;末次随访矫正率40.7%~94.5%,平均62.7%±12.0%;矫正率丢失0.3%~8.9%,平均3.0%±2.4%。6例(25.0%,6/24)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即刻暂时性神经损害加重3例(12.5%,3/24)、脑脊液漏2例(8.3%,2/24)、胸膜破裂1例(4.2%,1/24),无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3例术后即刻出现神经并发症患者于出院后1周、3个月、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或较术前改善。结论 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一期手术并未增加神经并发症的风险。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各类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211例已确诊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脊髓畸形、脊椎畸形的发生率及其好发部位,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21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44例(20.85%),其中脊髓空洞症25例次(11.85%),脊髓纵裂30例次(14.22%),马尾终丝栓系28例次(13.27%),低位圆锥12例次(5.69%),其他类型少见,多种畸形常并发存在;脊髓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44例伴有脊髓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中不良分节34例(77.27%),孤立性半椎体1例(2.27%),非孤立性半椎体21例(47.73%),脊柱裂30例(68.18%),混合型41例(93.18%);脊椎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腰段、腰骶段。结论:先天性脊椎畸形常合并脊髓畸形,总体上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的好发部位相似,但各种脊髓畸形、脊椎畸形间缺少显著的、特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10±46min(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l(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椎体先天畸形导致的一种少见疾病,是指由于椎体结构缺陷导致的〉10°的脊柱侧凸[1],活产儿发病率约为1‰[2]。目前,临床上常用Hedequist和Emans[3]根据椎体结构提出的CS分型方法:椎体形成障碍为Ⅰ型,椎体分节障碍为Ⅱ型,同时具备上述两者特征为Ⅲ型。 相似文献
16.
一期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2007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32例,平均年龄12.8岁(9~22岁),其中13例半椎体位于T9~L2.且其楔形底偏向腹侧,通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半椎体矫形(前后路组);其余19例单发半椎体,位置在T10~L3,且其楔形底偏向背侧,行后路切除半椎体矫形(后路组),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主弯矫正率和并发症.结果:前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5.4h,平均失血量580ml;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3h,平均失血量470ml,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路组和后路组平均术后矫正率分别为64.1%和63.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1~37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矫正度数均无明显丢失.并发症均较少.结论:胸腰段孤立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有效的.术前认真检查判定半椎体楔形底的位置、结构,合理地选择入路,术中谨慎操作能保证半椎体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11例,对于重度僵硬的病例结合后路广泛松解.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脊柱侧凸的主弯平均Cobb角为74°(62°~95°),术后矫正率为60%(48%~73%).后凸平均Cobb角为52°(40°~72°),术后矫正率为51%(41%~69%),手术前的冠状面失衡约19mm,术后为8mm,手术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对于重度僵硬的病例后路广泛松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6月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嵴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5例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16~24岁,平均21.2岁.15例均为完全分节半椎体,半椎体位置T113例、T1212例.术后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随访19~4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为52.3°±3.8°,术后为10.2°±1.4°,末次随访有1.6°的角度丢失,身高平均增加3.76 cm.均获得良好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嵴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植骨融合和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17.2±4.5岁(7~26岁)。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脊柱侧凸冠状位主弯Cobb角97.6°±23.5°(50°~165°),主弯位于颈胸段1例,胸段58例,胸腰段7例。23例同时存在矢状位后凸畸形,Cobb角89.5°±13.9°(47°~165°)。伴有Ⅰ型脊髓纵裂45例,Ⅱ型脊髓纵裂21例,均合并脊髓拴系。所有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治疗:Ⅰ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切除骨性分隔、松解脊髓拴系,Ⅱ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松解脊髓拴系;一期术后3~4周,二期行侧凸矫形手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208.7±107.2min(60~505min),术中出血量297.1±192.6ml(20~2000ml);二期手术时间392.6±150.7min(196~600min),术中出血量2158.8±1158.4ml(450~6000ml)。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5例患者中,1例术后下肢肌力提高2级,感觉功能有所恢复;其余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2例术前神经功能正常患者二期术中出现脊髓损伤(3.0%,2/66),其中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为4级,感觉稍减退,术后1周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低至2级,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减退,经脱水、激素冲击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术后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2年随访时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双下肢残留轻度麻木感,大小便功能正常。4例(6.1%,4/66)患者二期术后并发胸腔积液。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3.5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冠状位Cobb角为41.6°±17.8°(12°~107°),矫正率为(61.3±14.3)%;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为43.7°±16.6°(15°~108°),丢失率为(1.9±1.1)%。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8.4°±11.0°(2°~78°),矫正率为(67.6±23.4)%,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为39.7±11.2°(3°~87°),丢失率为(2.3±1.3)%。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对41例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患者行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术前脊柱后凸Cobbb角平均43.8°,26例同时伴有脊柱侧凸畸形,侧凸Cobb角平均39.1°.7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受损症状,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5例.通过术前、术后脊柱正、侧位X线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矫形效果、神经功能,观察手术并发症,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4个月~7年3个月,平均3年11个月,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骨折,3例椎弓根螺钉拔出现象,术后出现1例气胸,2例局部感染,6例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2周后凸C0bb角平均9.8°,矫正率77.6%,术后2周侧凸Cobb角平均10.°,矫正率为74.4%,畸形角度与躯干平衡情况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病例固定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所有病例矫形效果均无明显丢失,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具有神经症状患者中,4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加重;Frankel分级E级3例,D级3例,B级1例.结论 采用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能直接去除致病因素,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