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有关"子宫腺肌症"还是"子宫腺肌病"名称的应用至今仍较为混乱,在各类杂志、著作、媒体中混淆使用不胜枚举,也有不同看法者~([1-2]),至今尚未定论。国内中文~([3])、国内外合著英文~([4])《子宫腺肌症》专著"序"中均赞同使用"子宫腺肌症"这一专有名词。撇开使用名称的争议,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的进步,子宫腺肌症的医源性致病高危因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发现,其与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等关系息息相关~([5]),应引起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Ecad、MMP2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及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30例子宫内膜癌,16例对照组子宫内膜Ecad、MMP2的表达。结果:Ecad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和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Ecad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P<0.01)。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P<0.01、P<0.01);MMP2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cad、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与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cad、MMP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关;且可能与子宫腺肌病具有和子宫内膜癌相似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祎祎  段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3):190-19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部分病例合并子宫腺肌病。两者在疾病起源上均不同程度地受雌激素诱导,且子宫内膜细胞具有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子宫腺肌病不仅自身具有子宫内膜恶性转化潜能,也可能通过发挥屏障作用抑制原发子宫内膜癌进展。然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多伴有形态结构失常,造成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灶累及肌层的影像学对比度下降,并给术后的病理诊断分期带来困扰和挑战。目前,针对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仍无统一共识,但更多倾向子宫腺肌病合并症可能是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良好预后指标。本文从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腺肌病在病因机制、进展转归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出发,探讨总结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进展转归、术前影像学诊断、术后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处理两者共存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具有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021年CA-Cancer J Clin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42万,居女性癌症第6位;中国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为8万~([1])。约25%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前女性,40岁以下的患者约占5%~10%~([2~4])。大约75%子宫内膜癌在早期得到诊断,预后较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好。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具有为雌激素依赖型、  相似文献   

5.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妇女健康~([1-2])。文献报道,维生素D(vitamin D,VD)在多种肿瘤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循环中VD水平升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发生风险降低有关~([3-4])。VD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凋亡、黏附、侵袭和血管生成、炎性反应等参与肿瘤发生~([5])。目前,VD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故在VD对子宫内膜癌有局部作用的基础上,对其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可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肿瘤特征,如血管生成与侵袭行为,具有恶变潜能。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腺癌居多。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异常、高雌激素状态、雌孕激素受体、代谢酶的异常、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出血及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早期诊断更为困难,临床上漏诊、误诊率较高,术后病理可诊断此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预后尚不清楚,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现就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肿瘤特征,如血管生成与侵袭行为,具有恶变潜能。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腺癌居多。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异常、高雌激素状态、雌孕激素受体、代谢酶的异常、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出血及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早期诊断更为困难,临床上漏诊、误诊率较高,术后病理可诊断此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预后尚不清楚,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现就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子宫腺肌病亦是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均病因不明.两者既是两种独立的妇科疾病,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病理特征来看,子宫腺肌病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同时又是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的保护性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两者在分子信号通路、雌激素及其受体作用以及错配修复...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为20%~30%~([1]),其特点为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MBI表现为连接带的弥漫或局限性增厚,局部信号强度降低.Buerger和Petzing~([2])指出,子宫腺肌病可以有充满血液的囊性部分,但此区范围很小,一般直径不超过5 mm,较大的囊性病变较罕见,称为囊性子宫腺肌病(cystic adenomyosis),或称腺肌瘤性囊肿(adenomyotic cyst)、囊性腺肌瘤(cystic adenomyoma).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于2007~2009年收治了3例囊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临床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依靠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治疗多依据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预后尚不清楚。报告了1例57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的女性患者,彩色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厚9 mm,诊断性刮宫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进一步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腺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a期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11.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指子宫内膜上皮恶性肿瘤,是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EC年轻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约有7%~8%的EC发生在育龄期女性~([1])。同时,随着我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和女性生育计划推迟,约70%年轻EC患者在确诊时尚未生育~([2])。目前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对有强烈生育要求的早期EC年轻患者,经详细的病情告知及知情理解,可考虑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3,4])。  相似文献   

12.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也是导致原发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1])。本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包括月经不规律、排卵障碍、多毛、痤疮、肥胖等,常伴有生殖内分泌激素紊乱、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等特点~([2-3])。远期并发症包括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不良妊娠结局~([4-7])。卵泡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精细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卵巢颗粒细胞发挥着关  相似文献   

13.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以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导致的以月经过多和进行性痛经为主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发生于育龄期经产妇。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子宫内膜损伤内陷学说、上皮间质转化学说和干细胞学说等各种学说。组织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子宫腺肌病可导致不孕,并且对整个妊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子宫腺肌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近年越来越多报道证实了该病有恶变的风险。研究显示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腺肌病对癌症的侵袭浸润起到保护作用,这类患者往往临床预后更好。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性药物,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恶变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诊治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48.7±5.1)岁,7例未绝经。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术前都没有获得诊断。术中冰冻病理发现3例腺肌症恶变。恶变类型是子宫内膜样腺癌8例,透明细胞癌1例。免疫组化7例ER(+),6例PR(+),5例P53(+),4例CD10(+)。FIGO分期8例为ⅠA期,1例为ⅠB期。8例行全面分期手术,1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4例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1例口服孕激素。8例患者无瘤生存期(60.9±19.8)个月。1例失访。结论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发病较年轻,Ⅰ期患者多。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病理有一定价值,需要术后病理确诊。治疗参照子宫内膜腺癌和卵巢上皮癌,预后比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专题讨论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子宫腺肌病恶变…………………………………………(4)子宫腺肌病的诊疗策略…………………………………(6)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8)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10)子宫腺肌病的血管性介入治疗…………………………(12)米非司酮在计划生育和妇科应用中的新进展米非司酮用于常规避孕…………………………………(65)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黄体期避孕和催经止孕……(66)米非司酮终止中期妊娠…………………………………(6…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以痛经和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的妇科常见病.虽然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清.目前,子宫腺肌病的根治性治疗仍然是子宫切除术,但这对于年轻的、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以及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显然不适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短期治疗子宫腺肌病获得了肯定的疗效~([1-5]),但有关长期疗效的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17.
<正>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绒毛不同程度侵入子宫肌层。依据胎盘植入子宫肌层深度、以及是否侵入子宫毗邻器官分为胎盘粘连(placenta accreta)、胎盘植入(placenta increta)以及穿透性胎盘植入(placenta percreta);依据植入面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胎盘植入~([1-2])。近年来,其发生率已高达1/533,较前升高20倍~([1])。已经成为导致产后出血、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和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3-4]),是产科医  相似文献   

18.
正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亦称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是早期宫颈癌、Ⅱ期子宫内膜癌等肿瘤手术治疗的主要术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要求靠近盆侧壁切断子宫主、子宫骶韧带,切除阴道上段1/4~1/3部分~([1]),这就需要充分游离前方的膀胱、后方的直肠以及两侧的输尿管,从而充分暴露及切除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和阴道旁组织。自1992年Ne-zhat等~([2])首次报道腹腔镜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以来,随着  相似文献   

19.
<正>子宫肌壁间妊娠(intramural pregnancy)是指妊娠囊着床种植于子宫肌层的一种特殊异位妊娠,其发病率极低,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1-2])。延迟诊断常导致子宫破裂、大出血,甚至子宫切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确诊是治疗关键~([3-4])。理论上血HCG联合经阴道超声可对其做出初步诊断,但往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Bokhman~([1])在1983年提出经典的子宫内膜癌分类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Ⅰ型激素依赖型与Ⅱ型非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包括大部分子宫内膜样癌,Ⅱ型主要有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移行细胞癌。随着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