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8例患者行肝区3期血管成像扫描.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 在228例病例中,正常肝动脉168例,肝总动脉(CHA)来源异常10例,肝左动脉(LHA)来源异常18例,肝右动脉(RHA)来源异常8例,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供血血管18例,正常门静脉143例,门静脉变异11例,肝内门静脉栓塞28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38例,门静脉显影淡28 例,未显影2例,受压移位8例;正常肝静脉(HV)128例,肝静脉变异23例,右下副肝静脉2 例,肝静脉显影淡36例,未显影18例,受压移位5例.结论 64排螺旋CT肝脏3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动脉及门、肝静脉系统正常、变异及病变情况的无创、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CT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例健康正常志愿者、54例肝硬化患者行CT灌注扫描,测量其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获得的相应灌注图进行肝硬化分级分析.结果 CT分级肝硬化程度越重,BF、BV越小,MTT、HAF、PS、肝动脉灌注量(HAP)越大.HAF、HAP在正常肝与轻、中、重度肝硬化之间有明显差异,HAF在中、重度肝硬化组明显增高.HAP在重度肝硬化组明显增高,PS、MTT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肝脏的CT灌注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肝硬化CT分级确实与肝脏的灌注有一定关系,对临床肝硬化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肝脏进行灌注成像,探讨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不同的肝硬化患者以及20例对照者选取肝门区良好显示脾脏、门脉主干、肝左右叶的层面,进行CT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肝脏灌注参数。结果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HAP)为(0.3384±0.14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PVP)为(1.1063±0.3571)m l.m in-1.m l-1,总肝灌注量(THBF)为(1.4449±0.4633)m l.m in-1.m l-1,肝动脉灌注指数(HAI)为(23.37±6.12)%。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Ch ild-Pugh A、B、C 3组肝动脉灌注量均较正常组增高,但组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0.4714±0.1657,0.4521±0.1019,0.4401±0.82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为(0.9403±0.1882,0.8362±0.1607,0.7365±0.1235)m l.m in-1.m l-1;(1.4148±0.3367,1.2884±0.2315,1.1766±0.1705)m l.m in-1.m l-1;动脉灌注指数则较正常组逐级升高(30.48±4.93,35.04±5.01,37.37±4.38)%。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地测量肝脏的血流灌注参数,肝硬化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应用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正常肝脏的CT灌注血流特征,为肝脏疾病的灌注成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5名经临床证实的健康自愿者,采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模式行CT全肝灌注检查,将数据导入Abdomen perfusion软件对全肝进行灌注分析,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分析肝脏各段间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肝脏Ⅰ~Ⅷ段HAP、HPP、A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P:F=2.773,P=0.008;HPP:F=4.659,P=0.000;APF:F =4.681,P=0.000).肝脏Ⅰ段HAP与除Ⅲ段之外的肝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Ⅲ段HPP与肝脏其他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Ⅰ、Ⅲ段APF与V、Ⅵ、Ⅷ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肝与右半肝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08).结论 应用320排CT全肝灌注模式可直观反映及准确地评价肝脏整体各段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特征.全肝各段及左、右半肝的血流灌注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与肝血管解剖特点有关,可以为肝脏疾病的灌注研究提供正常基准.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影像学技术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测量局部组织血流灌注,了解其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复习多层螺旋CT成像方面的文献,就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和前景,特别是体部实质性器官的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CT心肌灌注通过心肌内对比剂的浓度直接反映心肌灌注情况,与MRI、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等心肌灌注技术一致性良好.CT心肌灌注扫描方法分为单次心肌灌注扫描和动态心肌灌注扫描,通过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可对心肌缺血进行临床研究和诊断,药物负荷试验、延迟扫描还能区分梗死心肌和缺血心肌.随着256层、320层等动态容积CT的出现,CT在合理剂量下同时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灌注及心脏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对于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和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肾上腺病变的多层CT灌注成像,GE ADW4.2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其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与临床实验室资料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嗜铬细胞瘤BF和PS明显大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增生、结核、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嗜铬细胞瘤PS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增生、功能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等功能性肾上腺病变的BF、BV和PS高于肾上腺淋巴瘤、结核和转移瘤等功能下降的肾上腺病变。富脂类腺瘤和乏脂类腺瘤的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肾上腺病变的灌注参数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结论:多层CT灌注成像反映了肾上腺微血管状况,灌注参数的差异可作为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PS值的差异可能有助于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心肌灌注成像(CTP)成为可能,并可与CTA联合"一站式"成像对心肌缺血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本文主要阐述CTP的成像方法、处理分析方法及CT心脏"一站式"成像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和正常人门静脉系统成像最佳扫描时间的差别,分析肝功能对成像时间的影响.方法 依受检者肝功能评定标准分为肝硬化Child-PughA级(A组,n=40)、Child-Pugh B级以上(B组,n=28)和对照组(n=28)3个大组,进一步将上述三大组依照所设定的延迟扫描时间各自再分为3 s、5 s、7 s、9 s四个时间亚组,表示在小剂量预注射法所获得的门静脉主干强化峰值时间的基础上分别延迟3 s、5 s、7 s、9 s启动正式扫描,各亚组7例或10例.分别测量门静脉主干及肝内门静脉细小分支与肝实质CT值差值(P-L1、P-L2)并对图像进行评分.结果 对照组中,3 s亚组的P-L1、P-L2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亚组;A组中5 s亚组P-L1、P-L2和图像质量评分最高;B组中7s亚组的P-L1和P-L2明显高于其他亚组,图像质量评分各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照组、A组和B组门静脉成像最佳扫描时间为在小剂量预注射法所测得门静脉主干强化峰值时间的基础上分别再延迟3 s、5 s和7 s.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灌注参数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轻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1、S2期)31例,重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34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晚期肝硬化42例以及对照组30例行1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达峰时间(TTP)5个指标,并与病理分期作对照研究.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肝脏灌注参数值中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影响最大的指标.结果 对照组、S1、S2期组、S3、S4期组及肝硬化组的HAP值分别为(28.9±8.6)、(24.6±2.4)、(29.2±2.3)和(38.9±7.0)ml·100 ml-1·min-1,表现为先下降后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26,P<0.01);上述各组PVP分别为(111.3±18.1)、(92.9±5.3)、(73.0±9.0)和(54.1 ±13.8)ml·100 ml-1·min-1,TLP分别为(140.2 ±25.9)、(117.1±4.5)、(102.3±8.7)和(93.0±ll.8)ml.100 ml-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6.79、67.40,P值均<0.01);各组的HPI分别为(20.4±2.6)%、(21.0±2.1)%、(28.5±3.1)%和(42.6±1 1.1)%,TTP分别为(123.7±22.2)、(137.1 ±27.1)、(145.0±28.6)和(166.5 ±25.1)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05、17.37,P值均<0.01).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0和-0.846,P值均<0.01;HAP、HPI、TTP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11、0.882和0.545,P值均<0.01.在肝脏CT灌注扫描的参数值中,PV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8.798).ROC曲线判断得到的最佳临界点PVP =84.76 ml· 100 ml-1· min1作为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0.950,准确度达0.931.结论MSCT灌注参数能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重度肝纤维化和(或)早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肝脏血流灌注,初探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方法:对10例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以及8例对照者,选取肝门区良好显示脾脏、门脉主干、肝脏左右叶的层面,行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肝脏灌注参数。结果: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HAP)为(0.341 1±0.138 7)ml.min-1.ml-1,门脉灌注量(PVP)为(1.105 2±0.369 7)ml.min-1.ml-1,总肝灌注量(THBF)为(1.450 3±0.445 6)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HAI)为(23.42±5.94)%。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Child-Pugh A、B、C 3组肝动脉灌注量均较正常组增高,但组间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为(0.467 7±0.158 8,0.447 8±0.100 4,0.436 7±0.094 2)ml.min-1.ml-1;门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921 4±0.179 3,0.845 6±0.158 6,0.745 3±0.119 1)ml.min-1.ml-1,(1.397 8±0.324 1,1.568±0.204 6,1.158 6±0.168 4)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则较正常组逐级升高(30.21±4.66,34.88±4.79,37.08±4.13)%。结论:多层螺旋CT肝硬化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与肝硬化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CT血管造影与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64-SCTP检查及头颈部64层CT血管造影(64-SCTA)检查,前循环TIA11例,后循环TIA9例,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20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但有13例CT脑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0例前循环TIA患者发现灌注异常区,TTP、r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3例后循环TIA患者发现枕叶有灌注异常;CTA发现10例前循环血管狭窄,6例后循环血管狭窄。结论:脑64-SCTP成像可以多参数评估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TTP及MTT最敏感,CBF次之;脑64-SCTP结合头颈部CTA,对TIA病因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研究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 2 7例肝硬化患者及 13例对照者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 ,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为 (1 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为 (1 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为 (19 73± 5 81) %。肝硬化程度不同时 ,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脏总血流量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变化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ChildA、B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16 85± 0 10 6 8)ml·min-1·ml-1,(0 192 1± 0 0 986 )ml·min-1·ml-1]降低 ,而ChildC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30 72± 0 114 5 )ml·min-1·ml-1]比ChildA、B级患者增加 ,肝动脉灌注指数 [(37 4 8± 16 6 5 ) % ]也增加。ChildB、C级患者门静脉灌注量 [(0 6 331± 0 2 0 70 )ml·min-1·ml-1,(0 5 70 2± 0 35 6 2 )ml·min-1·ml-1]及总肝血流量 [(0 82 5 2± 0 2 95 2 )ml·min-1·ml-1,(0 8774± 0 4 118)ml·min-1·ml-1]下降。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 相似文献
16.
肝脏CT灌注成像测定肝有效血流量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定量测定肝有效血流量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方法选取21只健康成年犬行单层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并换算成肝动脉血流量(HAF)、门静脉血流量(PVF)与电磁流量计(eletromagnetic flowmeters,EMF)的测量值比较,评价CTP的准确性。3名观察者两次独立测量18名健康志愿者的肝血流参数,评价CTP的可重复性。结果CT灌注法测量的HAF、PVF、总肝血流量(THBF)分别为(145±35)、(611±161)、(755±179)nd/min;EMF法测量的HAF、PVF、THBF分别为(127±44)、(637±165)、(764±182)mi/min;两种方法3个测量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1、0.828、0.899;双因素方差分析3名观察者每次CT灌注测量值之间或同一观察者前后两次测量值之间比较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ICC〉0.9)。结论CTP能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具有和EMF接近的准确性,且更能有效地反映肝脏生理或病理血液动力学状态。CTP具有非侵入性、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可在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呼吸运动校正技术对于减小肝脏CT灌注成像中时间-密度曲线(TDC)参数测量误差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应用64层CT扫描仪对25例临床怀疑肝脏病变的患者行肝门部灌注扫描.对门静脉右支主干所在层面进行呼吸运动校正,分别在校正前后门静脉右支主干内选取10个ROI并绘制TDC,记录达峰时间及峰值,计算各例校正前后达峰时间和峰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应用两配对样本秩和检验比较校正前后达峰时间和峰值变异系数的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校正前后峰值均值的差异.结果 经呼吸运动校正后门静脉右支主干TDC峰值变异系数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2.84%(2.10%,4.57%),小于校正前5.19%(3.90%,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8,P<0.01).校正后达峰时间变异系数的中位数为2.64%(0.76%,4.41%),亦小于校正前5.23%(3.81%,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4,P<0.01).8例门静脉右支主干TDC峰值校正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校正后峰值均大于校正前.结论 呼吸运动校正技术可有效减小肝脏CT灌注成像中TDC参数测量的随机误差.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临床怀疑肺动静脉瘘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冠状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12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瘘,7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共发现20处肺动静脉瘘,除漏诊1例合并位于近心位置的3处肺动静脉直接交通外,其余病变均诊断正确且无遗漏。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地诊断肺动静脉瘘,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肝动脉及门静脉三维CT血管造影在肝移植肝门血管重建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肝动脉、门静脉双期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肝移植肝门血管重建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拟行肝移植的受者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双期3DCTA,根据术前3DCTA所显示的肝门血管情况,初步计划术中肝门血管重建方案,最后与实际手术情况相比较。结果 25例肝移植受者中15例为正常肝动脉解剖;10例有肝动脉解剖变异,占40%,其中以替代肝右、替代肝左、副肝左和副肝右动脉血管变异出现的情况居多。变异组中1例经DSA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为门静脉海绵样变而放弃肝移植手术。其余24例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受者中,1例合并脾动脉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脾切除术;1例腹腔干起始部狭窄,3例经术前CT测量发现受者肝脏主要供养动脉直径〈3mm,上述4例患者接受肝-主动脉间移植架桥血管重建供肝血供。1例有门静脉主干内血栓形成,术中门脉取血栓术后行标准门脉吻合。经DSA及手术证实,3DCTA对肝门区血管诊断符合率达100.0%;术前根据CTA预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实施方案相比,符合率正常肝动脉解剖组可达93.3%(14/15例),肝动脉变异组可达77.8%(7/9例)。结论 3DCTA能准确评价肝门区血管的变异和病变情况,对于术前准确合理地预制定肝门重建方案及术中准确快速地进行肝门血管吻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肺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8月临床怀疑肺部疾病的连续54例患者行肺部增强双能量扫描,按照肺部不同病变分为4组:正常组、渗出性病变组、肿块性病变组和肺栓塞组.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双能量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 正常组14例,肺部双能量灌注成像表现双侧肺部灌注对称,未见明显差异.渗出性病变组10例,表现为局部灌注量降低;肿块性病变组27例,因为发生位置不同肺部灌注成像表现各异,外周性肿块表现为局部肿块区域的灌注缺损,而中央型肿块因为累及肺门血管而表现为肺段性灌注降低区或缺损区.肺栓塞组3例,表现为肺栓塞区域的灌注缺损或稀疏.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观察肺的灌注状态,尤其有利于评价中央型肺癌和肺栓塞患者肺灌注的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