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为准确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和判断运动功能预后,联合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和各向异性分数(FA)构建CST损伤类型,并探讨这种分型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要求的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DTT图像中通过基底节区CST的类型划分为3组:(1)纤维移位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未被水肿区覆盖,CST轻度移位,但完整性保存.(2)水肿覆盖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但被血肿周围水肿区覆盖,CST完整性部分受损.(3)血肿破坏型.血肿直接破坏CST,CST完整性中断.分析3组CST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对判断运动功能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纤维移位型7例,水肿覆盖型6例,血肿破坏型5例.CST损伤类型与入院时MFS评分无相关性(r=-0.1254,P=0.6201),而与入院时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6个月后rFA值和6个月后MFS评分均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8898,P<0.0001;r=-0.9783,P<0.0001;r=-0.8356,P<0.0001).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达到1.000,高于采用入院时出血量、入院时rFA值和入院时MSF评分的曲线下面积;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最大截断值为0.500(敏感度100%,特异度100%).结论 DTT联合FA划分CST损伤类型,能够定性、定量评估CST损伤状况,更准确地判断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比较毗邻脑肿瘤皮质脊髓束(CST)与健侧相应位置CST的FA值,计算FA值的变化范围,以期达到术前准确量化分析CST受损情况。方法对26例毗邻CST的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FA彩色编码图上将邻近脑肿瘤的CST受累情况分成水肿、移位、浸润和破坏四种类型。测量毗邻脑肿瘤CST的FA值和健侧CST的FA值。计算FA值的变化范围,并划分为3个范围,将CST受损类型与ΔFA%值相关性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例脑肿瘤患者中,邻近的CST表现为水肿3例、移位8例、浸润8例、破坏7例。当ΔFA%大于0时,与CST水肿相关,ΔFA%介于0%和负30%之间与CST的位移或浸润相关。ΔFA%小于负30%的与CST破坏相关。结论术前分析邻近脑肿瘤的CST的FA值的变化程度,能准确判断CST受损程度,有助于指导脑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皮质脊髓束(CST)不同程度华勒变性(WD)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例单侧运动区脑梗死患者,依据CST信号和体积是否异常将WD分成三组,Ⅰ组:CST白质纤维束无信号及形态学改变,共17例;Ⅱ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但无萎缩,共12例;Ⅲ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伴萎缩,共18例.所有患者DTI数据经分析处理,在CST患侧和健侧内囊后支、大脑脚、中脑、延髓层面走行区获取FA、MD、λ1、λ2+3值,将各组WD不同部位健侧与患侧DTI各参数指标行t检验,将大脑脚层面神经生物学指标与NIHSS和MI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Ⅰ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λ1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1、λ2+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Ⅰ组患者大脑脚区CSTrλ1与NIHSS评分存在负相关(r=-0.747,P<0.01),rλ1与运动力指数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 DTI判断CST WD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特征,其中λ1可以作为早期发现WD微结构变化以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神经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皮质脊髓束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其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RRMS患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重组出皮质脊髓束,计算出该纤维束的平均FA值,比较RRMS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该指标与EDSS和锥体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志愿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男:0.501±0.026,女:0.493±0.024,左侧:0.500±0.031,右侧:0.494±0.024),无性别和侧别差异(P值均>0.05)。RRMS患者皮质脊髓束的FA值(0.472±0.037)明显低于对照组(0.497±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型(0.469±0.038)与脊髓型(0.476±0.035)RRMS患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S患者皮质脊髓束FA值与EDSS(平均3.0分)(r=-0.193,P<0.05)和锥体束评分(平均2.0分)(r=-0.218,P<0.05)存在弱相关性,其中,脑型患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与EDSS(平均3.1分)(r=-0.273,P<0.05)和锥体束评分(平均2.1分)(r=-0.268,P<0.05)的相关性较高,而在脊髓型患者的皮质脊髓束FA值与EDSS(平均2.8分)和锥体束评分(平均1.9分)均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080和-0.115,P值均>0.05)。结论RRMS患者皮质脊髓束的FA值存在明显异常,该指标可用作评价脑型RRMS患者的临床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FT)技术对评价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皮质脊髓束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例临床确诊为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和12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婴幼儿进行常规MRI和DTI检查,重建皮质脊髓束图,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总运动商(TMQ)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按轻、中、重度功能障碍对患儿进行分组。分析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左右两侧皮质脊髓束FA值的不对称差异度(△F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纤维束成像图显示偏瘫患侧皮质脊髓束稀疏、受压变形、移位和部分中断;配对资料t检验显示偏瘫组患侧各兴趣区FA值均较健侧对应部位显著减低(P<0.01)。偏瘫组各部位△F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皮质脊髓束两侧的△FA均数与总运动商(TMQ)评分呈负相关(r=-0.764,P=0.004)。患侧皮质脊髓束在示踪图上的损伤分级与总运动商(TMQ)分组间具有相关性(χ2=6.942,P=0.018)。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和白质纤维束成像在评价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皮质脊髓束的变化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猫脑皮质脊髓束早期Wallerian变性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指标的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对4只家猫实施单侧皮质脊髓束起源脑区切除术,选取连续的12个时间点:0天(建模前)、2天、4天、6天、8天、10天、15天、20天、25天、30天、45天、60天进行DTI扫描。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法获得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计算受累侧与非受累侧FA值比值(rFA)并监测rFA随建模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手术后2天至第6天rFA值持续下降;6天至60天,rFA值保持相对稳定。结论 DTI能敏感地发现早期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8.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作为无创性评价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方法在临床上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脑卒中病人.为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及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作为无创性评价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方法在临床上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脑卒中病人,为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及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弥散张量成像通过观察组织中异常运动的水分子来检测白质病变,已被证实非常有效;弥散纤维束成像则是运用三维后处理方法重建纤维束走行图。本文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纤维束成像在脊髓肿瘤,损伤,炎症等脊髓疾病的特点,此方法比传统磁共振更能敏感检出和显示脊髓疾病,必将在临床有更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脊髓肿瘤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脊髓肿瘤患者和2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脊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 DTI 扫描,分析各向异性分数(FA 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纤维束比值(FTR)的组间差异,及其与 McCormik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病灶层的 FA 值(t =-5.587,P =0.000)、ADC 值(t =7.232, P =0.000)有显著差异;病灶上层的 FA 值(t=-0.438,P =0.666)、ADC 值(t =0.303,P =0.765)无显著差异;病灶下层的 FA 值(t=-1.777,P =0.090)无显著差异,ADC 值(t=2.113,P =0.047)有显著差异;2组的 FTR 值(t =-7.902,P =0.000)有显著差异。髓外肿瘤与髓内肿瘤的 FA 值、ADC 值和 FTR 值均有显著差异(P <0.05)。脊髓肿瘤组病灶层 FA 值、ADC 值、FTR 值与McCormik 分级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DTI 能够直观地反映脊髓肿瘤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病例锥体束的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变化.方法 收集30例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病例,用弥散张量成像方法,测量出血灶同侧、对侧位于大脑脚和桥脑平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的锥体束FA值变化,比较病灶同侧和对侧相同区域范围内FA值差异.结果 30例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病例的病灶侧大脑脚平面ROI区锥体束FA值(0.45±0.06)明显低于对侧ROI区锥体束FA值(0.50±0.05)(t=5.15,P<0.05),桥脑平面ROI区域的FA值略低于对侧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45±0.05 vs 0.47±0.05;t=1.4,P>0.05).结论 DTI不仅可直观显示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纤维束的受损改变,还可通过测量FA值的变化量化评估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病变复杂多样,脊髓截瘫等严重功能障碍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对于脊髓病变,临床需要客观精确无创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制订治疗方案、随访疗效。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检测脊髓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但近年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证实[1]常规MRI结果与功能残疾评价相关性差,与神经病学及组织学损伤程度不相关联,低估了脊髓病变程度,不能反映脊髓白质纤维束状态,不能有效定量观察轴突损伤及再髓鞘化过程,不适于评价脊髓的功能状态[2]。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通过…  相似文献   

14.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是个圆柱形,具有比颅脑更加明显的各向异性,将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用于脊髓成像应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然而,由于脊髓体积相对小、骨结构导致的局部磁场不均匀以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限制了DTI技术对脊髓的应用[1,2].近年来,随着MR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DTI对脊髓的应用成为可能.笔者拟对DTI在脊髓成像中的原理、序列及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变性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起病至DTI检查时间在14d内的单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16例纳入研究,按间隔时间分为两组:组一,间隔3~7d;组二,间隔8~14d.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计算出rFA和rMD.所有患者于DTI检查前2h及发病后3个月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运动功能指数(MI)和修正的Rankin评分(mRS).结果:与健侧相比,病侧CST在第1周未见有明显的FA值与MD值的改变(t=-1.759,P=0.12;t=-1.475,P=0.18),而第2周FA值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t=-3.725,P=0.007),但MD值变化不明显(t=-1.891,P=0.10).脑梗死第2周的rFA与DTI检查时的NIHSS和MI无相关性,而与梗死后3个月的NIHSS和mRS呈负相关(r=-0.756,P=0.030;r=-0.741,P=0.035),与MI呈正相关(r=0.731,P=0.040).结论:脑梗死第2周CST的FA值变化有助于预测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受损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扩散张量MR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率不同,即扩散异向性,DTI能够测量到水分子在三维空间扩散的方向和扩散程度,描述组织的各向异性特点,精确地研究纤维走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率不同,即扩散异向性,DTI能够测量到水分子在三维空间扩散的方向和扩散程度,描述组织的各向异性特点,精确地研究纤维走行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的40例BD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BD组常规MRI表现阳性病灶区、BD组表现正常脑白质区及对照组正常脑白质3组平均弥散系数(DCavg)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D病灶区FA值降低、DCavg值增高,与对照组脑白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正常脑白质区F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DCavg值有所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DCavg值与FA值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DTI检查BD,其DCavg、FA值显示出特征性的改变,即DCavg值增高,FA值降低,并能够发现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与定量技术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2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II(dTV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