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CARS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后患儿CARS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障碍等均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能帮助患儿减轻心身障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CARS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后患儿CARS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障碍等均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能帮助患儿减轻心身障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感官训练系统对孤独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常规训练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感官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比较2组患儿护理前后人际交往状况[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c,CARS)和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定]及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CARS和AB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组患儿CARS和AB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3.02%比76.74%,P<0.05)。结论在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中,相较于常规训练方式,联合使用多感官训练系统训练,利于提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3例孤独症患儿采取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游戏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10月,并请家长培训后参与医院的部分训练过程,训练前后分别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康复效果。结果:康复训练后,63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ARS量表评估综合分较前下降,SM量表评估标准分较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儿童孤独症的各种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24例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行为干预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及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于训练前及训练6个月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患儿在训练6个月后,CABS的13种目标行为有明显的改善(P〈0.01),ABC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生活自理、躯体运动、感觉、交往、语言能力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陶敏慧 《大医生》2023,(8):80-83
目的 探讨对孤独症患儿实施中医针灸加综合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康复医院就诊的200例孤独症患儿,按照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应用中医针灸加综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儿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艾森克人格问卷、平衡及功能评分,心内膜下缺血(ERP)波幅及潜伏期。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ABC、CA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干预后两组患儿ERP波幅升高,ERP潜伏期缩短,且观察组ERP波幅高于对照组,ER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均P <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各方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干预后,两组患儿闭眼平衡、睁眼平衡、功能性行为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中医针灸加综合康复训练在孤独症患儿干预中,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调节大脑认知电位,提高平衡及功能性,优化情绪,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儿童17例家庭训练情况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 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12例,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平均(8.1&;#177;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1例女孩失踪,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占57%),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占64%)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77;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77;16.50,减分24.50&;#177;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 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行为训练(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及对家长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ABA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和家长心理应激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ABC、C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觉/知觉、社交、健康/身体/行为、语言/言语/交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孤独症患儿中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的孤独症症状,缓解家长心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效果.方法对41例孤独症儿童,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进行语言训练,比较训练前后患儿语言康复效果,包括发单音、说单词、表达简单需求.结果患儿训练后语言康复效果明显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语言训练可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沟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和言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低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核心症状的改善率,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的ABC及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核心症状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可能会更有效地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个性化家庭康复护理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进行随访并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60例患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患儿及其家长。对照组患儿家长进行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的理论培训, 研究组患儿家长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家长进行个性化家庭康复护理方案, 干预时间为4周。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ABC)量表和卡氏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两组患儿进行孤独症情况评估。结果干预前, 两组患儿ABC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患儿ABC量表总分和躯体运动、语言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 两组患儿CAR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患儿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个性化家庭康复护理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相关症状和...  相似文献   

12.
16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孤独症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对 1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内容根据年龄和感统量表制定 ,以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为主。结果经过 6个疗程的治疗 ,16例患儿在语言交流、人际关系、动作行为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改善交往能力和行为问题 ,以适应社会 ,具备和完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孤独症儿童的生物学因素及家庭因素分析和多学科训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儿童孤独症已成为儿童心理疾病的第一大疾病,目前中国对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的专业机构不多。探讨孤独症的病因、诊断、训练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1—11/2004—05,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确诊并建立完整病历档案资料的86例儿童孤独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病历主诉、发病年龄、确诊年龄、辅助检查作统计分析,并对其中55例患儿的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孤独症在生物学因素中存在的异常较普遍,尤其是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突出。病历主诉以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为主,脑部CT,EEG,BAEP和SPECT辅助检查中,SPECT异常检出率高,主要表现为大脑局灶性血流灌注量降低。确诊年龄晚于发病年龄29个月,多学科参与是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训练患儿的有效率为100%,效果与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lt;0.01),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结论:异常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和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与孤独症发病有密切关系;临床易误诊,以语言发育迟缓伴非言语性交流障碍为主诉的儿童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训练是目前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修正版(M-CHAT-R)分析孤独症幼儿(3岁以内)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并比较三种量表对幼儿孤独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孤独症幼儿20例用ABC、CARS及M-CHAT-R进行评估,另设非孤独症幼儿20例进行对照。结果20例孤独症幼儿中ABC得分≥68共3例,53≤得分<68共7例,得分<53共10例,阳性诊断率为50%;CARS得分≥37共5例,30≤得分<37共8例,得分<30共7例,阳性诊断率为65%;M-CHAT-R阳性例数为19例,诊断阳性率为95%。对照组三个量表阳性例数均为0。三个量表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ABC:50%,100%,0.5;CARS:65%,100%,0.65;M-CHAT-R:95%,100%,0.95。结论 ABC及CARS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特异度好,灵敏度及可靠性不高,但有助于分析孤独症临床特征,为诊断、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M-CHAT-R是M-CHAT改良版,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可靠性均较高,作为常规筛查有助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鸣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14-115
目的:观察对孤独症儿童在有效完成训练计划后,可否提高运动协调能力和与人对视的能力及其注意力,减少恐惧,改善交往与情感障碍。方法:选择1999-01/2003—12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儿童孤独症患儿22例,均为男性,年龄3—8岁。①康复干预:对所有患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以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为主,训练项目为运动协调训练及划数字、走迷津、指五官3项特殊训练,并注意方式方法。每天训练1次,每次2.0-3.0h,每周5-7次,20d为1个疗程。根据息儿的语言水平和交流能力,采用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一对一训练方案,并结合波特奇早期教育法、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及干预矫正技术,通过呼吸、发音训练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及行为规范,1次/d,30-50min/次,每周3~5次。有合并症的患儿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②疗效评估标准:语言交流:①显效:从无主动言语交流到有主动言语交流;从无交流性语言到有交流性语言;从重复模仿性语言到自主语言。②有效:从有主动言语交流到重复模仿性语言;词汇量增大;理解人称代词(你、我、他)。③无效:无改变。人际关系:①显效:从无目光对视到目光对视超过20s;从叫名字无反应到距离2m远叫名字有应答;从不合群到主动参与多人游戏。②有效:有短时间的目光对视;近距离叫名字有反应;可被动参与游戏不反抗。③无效:无改变。动作行为:①显效:从强令协助完成感统训练到自行完成;从自伤行为频发到无自伤行为。②有效:能在帮助下完成部分感统训练项目;自伤行为明显减少。③无效:无改变。个人能力:①显效:从二便失禁到便前有表示;从便前有表示到主动去厕所排便。②有效:从便前有表示到知道蹲下排便。③无效:无改变。对其治疗方案监护人知情同意参加。结果:孤独症患儿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随疗程的增加而提高,经6个疗程干预,显效率(显效例数/总例数):语言交流为91%;人际关系为91%;动作行为为86%;个人能力为82%。②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22例息儿除运动协调能力明显提高外,交往及注意力也有较好的改善。其中划数字操作训练初在语言引导下持续2min,训练后能持续18min;走迷津从持续3min提高到25min,从被动暂短对视一两秒钟到主动对视30s;唤名反应从唤10次反应一两次到应答七八次。训练前烦躁、不听指令、不主动与他人接触,训练后能叫愉快的听指令并常有主动与训练员接近的动作。结论:①随着康复干预疗程的增加,显效率逐渐提高。②康复干预有助于提高孤独症息儿语言交流能力、动作行为能力、个人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儿家庭综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1例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行为、语言及药物等方面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家庭综合护理方法治疗,应用儿童适应量表、儿童孤独症量表等方法在训练前以及训练后2个月、4个月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训练2个月后患儿个人能力、语言、社交及行为等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训练4个月后,患儿各方面改善显著,与训练前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的同时采用家庭综合干预辅助治疗儿童孤独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效果随着实施时间的推延而逐渐显著.  相似文献   

17.
心理剧对自闭症患儿社交障碍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剧对自闭症患儿社会交往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名年龄、家庭背景等相仿的自闭症患儿,随机抽取2名作为研究组,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剧训练,其余1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于整个研究过程前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量表评定,同时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中的社交因子于每次训练后对研究组进行社交障碍评定。结果研究组患儿CARS中人际关系、行为障碍等有所改善(P<0.01),ABC量表显示社交障碍呈减轻趋势。结论心理剧训练能帮助患儿改善社会交往障碍,增强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熏均为独生子女熏其中男12例熏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熏平均(8.1±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例女孩失踪熏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熏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熏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穴占57%雪熏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穴占64%雪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熏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6.50,减分24.50±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熏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个别化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患者小肌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儿童康复科收治的12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训练,研究组在接受常规训练的同时进行个别化康复训练,训练3个月后,采用心理教育评估第3版(PEP-3)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训练后,2组ATEC中除社会交往项目外的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PEP-3中除语言表达和行为特征-非语言外的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 05);训练后,研究组ATEC中语言/沟通评分和总分以及PEP-3中的认知(语言/语前)、模仿(视觉/动作)、语言理解、行为特征-语言、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项目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孤独症患儿进行个别化康复训练较常规训练更能提高语言沟通能力与动作技巧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孤独症患儿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35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35例,常规护理干预+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各维度评分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用于孤独症患儿中可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程度,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