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例1:患者,男,29岁,农民,因发热头痛5天、失语3天于1989年1月2日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既往体健、语言流利.1988年12月24日离家,近期村中有人患EHF,且家中鼠多.体检;T39.6℃,BP12/8kPa,神清、能点头示意,但不能说话.面、颈、胸潮红,腋下有散在的抓痕样出血性皮疹.眼结膜充血水肿、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口胶粘膜呈弥漫充血、软腭有点状出血点.肾区叩击痛( ),四肢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一).检查:白细胞18×10~9/L,中性0.84,异淋0.05.血小板27×10~9/L;尿蛋白( ),白细胞15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肝脏损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丽荣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471-1472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元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二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EHF,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koreanhemorrhag—icfever);在苏联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我国现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门)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5.
报道35例流行性出血热,24例(68.6%)肝功检查单项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11例(31.4%)谷丙转氮酶无异常。10例肝脏病理检查均能见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浊肿退变及气球样变;6例有灶性出血,5例有灶性出血性坏死并有炎细胞浸润,血管壁退变及内皮细胞退变坏死4例,出血灶分布部位与血管壁变性坏死相一致;部分可见胆色素沉积,枯否氏细胞增生及脂肪小滴性脂肪变性。肝脏的病理变化与病情轻重相一致。谷丙转氨酶正常者肝组织病理检查仍能见到病理变化,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绝大部分伴有肝脏病理损害,但这种病理改变与乙型肝炎的肝脏病理变化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白)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 1993年2月~1996年8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246例,经肝功能检查有228例并发肝脏损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28例,均为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1986年制定的EHF防治(试行)方案标准,既往无肝脏疾病史。男196例,女32例。年龄16~68岁,平均40岁。ALT(正常值28U)<100U126例(55.3%),100~200U91例(39.5%),200U11例(4.8%),其中总胆红素>17.1μmol/L者6例(2.6%)。 1.2 治疗与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多数在2~3周内恢复正常。本组死亡6例(2.6%),3例死于尿毒症,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不伴有、或仅伴有轻度的肝损害,下面报道一例肝损害严重、并发症较多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介绍汤××男 22岁农民。病员于1977年7月12日突然高热(40℃),伴头晕及全身酸痛,次日起出现尿黄、腰部及下腹胀痛,第三日被人发现巩膜发黄,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SGPT)384单位,一分钟胆红素(1′SB)2.4毫克,总胆红素(SB)2.7毫克,曾呕吐咖啡样物4次。16日起发生尿闭,血液中非蛋白氮(NPN)96毫克。于8日住入本院%。体检体温36.1℃,脉率68次/分,血压130/90毫米汞柱。发育正常,神清合作,皮肤及巩膜黄染,腋下有几个出血点,眼睑结膜与球结膜充血。咽后壁充血,可见瘀斑。 相似文献
9.
10.
流行性出血热对肝脏的损害,国内报告较少,其发生率为44~97.3%。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肝损害率约60.4%。本病有肝功能异常,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广东属于家鼠型出血热新疫区。国内尚未见家鼠型出血热肝损害详细报道,现将广州市的出血热肝损害20例分析与讨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HFRS)并发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结果治愈18例,1例死于HFRS并发急性肝肾功能衰竭,1例自动出院失访,平均住院(30.5±5.6)天。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动态监测血液生化、凝血酶原时间及早期防治合并症是重要的护理内容。 相似文献
13.
14.
1临床资料例1,男,45岁,煤矿工人,因发热、腹胀、右上腹痛、腰痛3d,于2003年6月2日以急性细菌性痢疾和胆囊炎收入院。入院前3 d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恶心,呕吐数次,腹胀、右上腹痛、腹泻,大便为水样便,10余次/d,有里急后重感,腰痛、小便量少,抗炎治疗3 d无效。体格检查:体温36.5℃,血压16/10.7 kPa,神志清楚,巩膜轻度黄染,右下肺呼吸音低,剑突下压痛(+),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胸部CT显示:右侧胸腔积液,支气管炎。血常规:血白细胞11.4×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尿桔黄色,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0/H… 相似文献
15.
此组占收治78例 EHF 的68%,其中重型22例,中型28例,轻型3例,示病情重者肝功损伤率高,但损害的程度与 EHF 病情轻重无平行关系。指出肝功能损伤包括 SGPT、SGOT 增高,麝浊升高及白蛋白下降等。90%的病人在20天内恢复正常,无永久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男,6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呕吐、少尿5天入院,伴有咳嗽、咳痰、心悸、黑便、肝区痛。既往健康,无器质性疾病史。体检:体温39℃,脉搏56次/分,血压12/9.5kPa。烦躁、谵语。球结膜充血水肿,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水肿。软腭及两腋下皮肤均见多个出血点。心界向左扩大,心率56次/分,心律不齐。双肺闻及干湿罗 相似文献
18.
<正>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肝脏损害曾有报道,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异常者较普遍. 相似文献
19.
对305例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了肝功能检查,异常者251例(82.29%),主要为血清 ALT 升高(82.29%)及血清白蛋白降低(71.8%)。发热期肝功能异常者为74.55%,休克期96.77%,少尿期91.95%。绝大岁数病例进入恢复期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未恢复者则与既往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对死亡8例肝穿及1例尸检肝组织光镜检查证实有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上述结果表明出血热患者普遍存在出血热肝炎。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hemorrhagicfcver ,EHF)是一组以发热、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它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 (Hantavirus)。关于病毒性出血热的分类 ,尚无统一认识。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所发现的出血热均有两个特征 :一是病析体均为病毒 ,并具有传染性 :二是以高热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