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2):F0004-F0004
张磊主任医师1929年4月21日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从医61年,从教44载.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医教部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77年8月,作为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3月调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1988年离任后,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曾任河南省中医学会会长、中药学会会长、《河南中医》杂志社编委会委员、《中医研究》杂志社顾问,河南省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是国家第二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制导师,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指定的名老中医。现系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顾问,  相似文献   

2.
栗锦迁教授从事中医40余年,医术精湛,临证经验极为丰富,善用经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颇佳,尤擅长于治疗中医痰证,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张磊教授涤浊法的理论来源、方药组成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跟师学习,整理应用涤浊法治疗内科杂症的典型病案,研究分析涤浊四法的理论形成,及涤浊四法的处方、药物组成、应用特点.结果与结论:张磊教授的涤浊四法是中医理论和个人临床经验结合的结晶,方药组成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学习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烈教授为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教师。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学验颇丰。从中医的学习观到临床诊治观,均蕴涵着科学的辨证创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从中医的现状看中医教育的紧迫性解放后,中医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55年至1965年,全国相继办起了21所中医学院和一批中医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材,成为中医队伍的中坚力量,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但也应看到,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中医队伍发展很慢,1952年到  相似文献   

6.
消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班招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第16期西医学习中医班从即日起开始招生,2007年9月开学。该院系国家医疗、教学、科研基地,受卫生部委托,从1955年开始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该班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坐落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岳麓山下,是一所集科研、医疗、急救、教学、预防、保健、社区和家庭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现为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原发性肝癌病种牵头单位,“肿瘤病”“老年病”成功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拥有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8.
闫绍华(1942-),男,是辽宁省名中医,是全国第一批500名中医潘廷尉老中医高足,并从师沈阳市名中医赵显一、董松南、苗雨春等,1983年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二年,再次接受关幼波,方药中,刘渡舟,赵绍琴等全国知名专家真传。1991年闫绍华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人事部确认为全国五百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人。闫老对各种传染病特别是对乙脑、流脑、麻疹、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是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中医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摆在突出位置,从重视知识灌输、知识传递转向重视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医教信息     
中医师承临床专业继承人可申请学位 新启动的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将与中医临床学位相衔接,使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实现有机结合。据了解,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将以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
姚新苗教授是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康复医学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疼痛疾病。本文通过对近年临床医案的整理与提炼,总结姚教授运用桂枝茯苓丸从“瘀”论治下肢静脉曲张的经验,翼以弘扬姚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12.
痛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运动针法治疗痛症有可观的临床效果。姜云武教授为全国第七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临床善于运用运动针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其认为运动针法治疗痛症主要从以下3方面论治:以“运”为首,运气通经;以“动”为通,动静相合;“循揣”为要,针指相通。  相似文献   

13.
邵长荣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家,是上海市首批名老中医,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有60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呼吸专业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作者在龙华医院进修期间有幸求学于邵教授,邵教授是西学中的典范,不仅西医基础扎实,中医的理论知识亦非常深厚。作者跟随邵教授诊疗过程中,整理了呼吸系统疾病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以供同道学习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琪教授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治疗慢性肾病.张教授认为肾病引发的蛋白尿,脾肾虚衰是根本病机,脾肾亏虚所挟水湿、湿热是主要病理产物,脾肾气阴两虚、寒热错杂是病机演变的基本特征,以培脾固肾为治疗大法,选用升阳益胃汤、利湿解毒饮、清心莲子饮及参芪地黄汤辨证治疗各种肾病蛋白尿,临床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施杞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上海市名老中医,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按照"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辨证论治脊柱病的理论,并确立了以益气化瘀补肾法为主的的治疗理念,拓展了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和方法,且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是中医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医教育步入现代教育序列的重要标志。同时,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模糊,培养方式简单,课程设置背离中医学发展规律等等,结果导致中医学人才大量流失,著名中医学家难以产生,名方名法日趋减少,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要扭转这一窘况,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坚决避免中医西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学临床研究生教育的原本目的,培养出真正的知名中医学家,使中医学能够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名优中药二次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临床定位不清的弊端,剖析了导致中药品种临床定位不清的主要原因,阐明了临床定位在名优中药品种二次开发中的必要性。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提出了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临床定位的确定原则、方法和步骤,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保证。  相似文献   

18.
强化中医临床能力培养 提高临床研究生教育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是中医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医教育步入现代教育序列的重要标志。同时,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模糊,培养方式简单,课程设置背离中医学发展规律等等,结果导致中医学人才大量流失,著名中医学家难以产生,名方名法日趋减少,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要扭转这一窘况,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坚决避免中医西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学临床研究生教育的原本目的,培养出真正的知名中医学家,使中医学能够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北宋时期的理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曾拜朱熹四传弟子许谦为师而习理学,后又在许谦建议之下刻苦习医。在先生的医学生涯中理学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援理入医,以理学的治学态度研习医经、质疑时弊,用理学的哲学观点阐述医理,并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其著名学说"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便是在前辈医家的理论基础上,又参考引用了周敦颐、朱熹二家的理学精髓,并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发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从朱震亨与理学的渊源、理学对朱震亨治学方法及医学思想的影响三方面入手,探讨理学对其医学生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构成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的各种要素,有效挖掘当代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方法 研究运用文献学、心理学、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建构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并采用专家经验评定法来检验所建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42份病历中各项典型行为编码的一致性较高,根据典型行为确立了6个能力要素;建构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构的模型具有较高效度.结论 完整的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包含临证沟通能力、临证信息收集能力、临证思维能力、患者取向能力、临证诊疗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6种能力要素和每个能力要素规范的操作性定义,以及能反映能力要素的临证典型行为及其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