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胃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治当理气通降胃为六腑之一 ,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腑宜空 ,胃气宜降。因各种原因导致胃腑壅滞、胃气失降上逆 ,均可致胃脘部饱满、不思饮食、嗳气、呃逆、恶心欲吐、大便不通等。中医认为此属胃气当降不降 ,浊气与秽浊之物返逆所致。《医学传真·心腹痛》 :“夫通则不痛 ,理也。但通之之法 ,各有不同 ,调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 ;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 ,亦通也 ;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 ,……若必以泻下为通 ,则妄矣”。故治疗宜通降胃气 ,疏其壅塞 ,消其郁滞 ,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 ,导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气不和与上火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上焦火热病证提出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学习古代医著,阐释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人体阳气与胃气的运行规律,探析胃气失和与上火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学习历代医家治疗上火的临床经验,论证胃气不和则易上火这一观点。[结果]胃气以通降为顺,胃气的通降有助阳气的下潜,胃失通降则可导致阳气不能收降,在上郁而成火,引起一系列上火症状。通过和降胃气的方法,可以治疗上火病证。人体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上焦火热病证的产生往往与内在脏腑失调有关,其中胃气失和可以导致上火,可以通过"和胃降气"的方法治疗上火。[结论]从"胃不和"来治疗上火的辨证方法,为中医治疗上火提出新的思路,也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3.
<正>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  相似文献   

4.
胃苏冲剂其处方是由紫苏梗、香附、陈皮、佛手等药组成。其主要药理作用是疏肝理气,和胃通降,消胀止痛。胃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个"滞"字,由于胃气以下降为顺,"脾升胃降"肝气疏达,胃气通降,则胀消痛止,运化正常,保持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本方组方合理,且有相当的临床基础,对于胃脘痛气滞证奠定了有效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育轩 《中国医刊》2000,35(3):43-44
应用中医辨证论治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低张力胃 (含胃下垂 )、胃神经官能症 (神经性呕吐等 )、呃逆 (虽系肠肌痉挛所致 ,但属于中医的胃气上逆 )以及原因不明的胃脘痛等病证 ,疗效均较满意。现将个人经验体会总结如下。1 治法与选药1 1 重视调理气机 ,或通或降  胃的功能以下行为顺 ,“胃宜降则和” ,胃病诸证的病机 ,莫不与胃失和降 (气机失调 )有关。不降而滞 (气滞 ) ,则致胃脘胀满或疼痛 (不通则痛 ) ;不降反逆 (气逆 ) ,则致嗳气、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等症 ,均可影响“胃司受纳”的功能 ,引起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等…  相似文献   

6.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7.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8.
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黄帝内经》。《内经》很重视胃气,全文共出现23次,在五脏六腑之气中排第二。推究"胃气"的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脾胃功能在脉象的反映,胃中的水谷精微,胃主通降的生理特性,胃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胃气"文献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胃气"在生理、病理、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除了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心、肺亦有联系。在《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节上焦心、肺的功能,从而辅助中焦脾胃气机的恢复,最终促进中焦胃气和降,即所谓“通上焦,即为和中焦”,若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则易影响中焦,不利于中焦胃气和降,从而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和西医学相关研究,若心统血脉,主神明或延及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易导致食管内脏高敏感和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若肺主宣降,司呼吸或累及大肠通降传导功能失常,则易引起食管胃连接处屏障受损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亦会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故通过阐明上焦心、肺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0.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呕吐。现代医学把呕吐分为中枢性呕吐与周围性呕吐两大类。中医对呕吐的认识,认为与“胃”有极大的关系,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降为顺,胃主受纳,气宜下降,任何病变有损于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者,都可发生呕吐,故呕吐为“胃病”的主证。对呕吐的治疗,《景岳全书》指出:“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对呕吐,首先要分辨虚实而论治,实证多为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浊为主,虚证多为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而失其和降,治当温中和胃,或滋养胃阴,这是一般治疗呕吐的规  相似文献   

11.
<正>肝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肝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中,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肝胃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脏腑辩证中却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故就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12.
李培生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治疗重在实效,辨证灵活,见解独到。笔者侍诊李老左右数年,蒙受教诲,对先生之经验所知者百不逮一.兹将其教言整理如下。1胃院痛病机突出一个滞字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这。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牌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人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雍滞成病。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的特征,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纳食传导之功。 胃为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  相似文献   

13.
胃苏冲剂其处方是由紫苏梗、香附、陈皮、佛手等药组成.其主要药理作用是疏肝理气,和胃通降,消胀止痛.胃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个“滞“字,由于胃气以下降为顺,“脾升胃降“肝气疏达,胃气通降,则胀消痛止,运化正常,保持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本方组方合理,且有相当的临床基础,对于胃脘痛气滞证奠定了有效基础和理论依据.   一、临床试验评价   胃苏冲剂为中药三类,通过随机分组(双盲法)对照试验,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考验.现从病例选择、试验方法,疗效评定3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肺胃二脏生理功能方面表现为经络相通,五行相生,气机相合;肺以宣肃为顺,胃以通降为和,此乃肺胃相和之理.胃之气机不和,胃气失于通降或胃之气 阴不足,均可病及于肺,胃不和而致胃之气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肺燥阴竭,日见枯萎.“胃不和”是IPF发病原因的重要部分.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胃之气以温养肺体,使精气上承;胃气上逆者,治宜理气和胃降逆.胃气和顺,则气血充足,肺得濡养.和胃之法有利于改善IPF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从胃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对其多脏腑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胃腑居于中州,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上自胃脘,下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如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皆胃气之所行也”,“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通不降亦病矣”(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贲门、幽门、回盲瓣等的运动,具有类似“单向阀”的功能,由上而下的胃肠蠕动以及食物下行而不上逆,均为胃气通降的具体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16.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热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征,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热水谷和通降胃气.  相似文献   

17.
刘永年主任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是常见多发的慢性病 ,部分呈癌前病变。刘永年主任从业 40余载 ,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造诣颇深。本文仅就刘老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 谨守病机 ,重视辨证胃为六腑之一 ,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胃 ,经胃的腐熟后 ,必须下行入小肠 ,进一步消化吸收 ,所以说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胃的通降是降浊 ,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 ,所以胃失和降 ,功能失调 ,主要是受纳障碍和腐熟水谷功能的异常 ,以及胃失和降 ,浊气在上而致脘腹胀满疼痛 ,或口臭 ,便秘 ,进而会导致胃气上逆 ,出现嗳气、呃逆等病理表现。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     
董建华:胃脘痛基本病机为气滞,治疗当分辨气滞、血淤和虚证三型董老认为,脾与胃,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影响的。脾为脏,属阴属里;胃为腑,属阳属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协调,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输转和吸收。因此,董老把“胃宜通降,脾宜升运”,“脾升则健,胃降为和”及“升清降浊”等作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20.
胃轻瘫是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胃部疾病,“呕”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痿”为胃之功能废而无用。本文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理论,从肺的功能探析胃轻瘫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思路。肺气耗伤则气血运行不畅,胃部无以荣养,致胃受纳功能失司;忧(悲)过极、肺气郁滞则肺宣降失常,致胃通降功能不利;肺失肃降则肠胃失于虚实交替运行,致胃运化功能失常。故而提出益肺补气以和胃、消忧畅肺以调胃、通腑理肺以降胃的治疗思路,从而改善胃受纳腐熟、通降运化的功能,促进胃动力的恢复,以期为临床上从肺论治胃动力障碍性疾病提供现代医学依据,拓宽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