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3.
4.
5.
6.
自从40多年前植入第一个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来,心脏起搏工程技术(包括起搏电路、电极导线和电池等)得到了长足进步,同时对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使人工心脏起搏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了很大进展。以往永久心脏起搏仅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房室传导阻滞(AV 相似文献
7.
8.
9.
黄国英 《复旦学报(医学版)》1996,(2)
健康儿童和青少年左心室心肌收缩力的无创伤性检测黄国英RitaYTSung(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心内科200032;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关键词左心室;心肌收缩力;健康儿童;青少年;无创伤性检测左心室收缩末期径向室壁应力(ESWS)与经心率校正的... 相似文献
10.
用微机技术,按Maxwell心肌模型,于心脏等容收缩期,对测定心肌收缩性参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的数学化简,提出应用Vce倒数与P的线性回归法计算Vmax的新技术,并应用此项技术在IBM-PC/XT微机上开发了相应的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1.
用动脉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平均上升速率(dp/dtmean)评价心肌收缩能力。结果显示:硬膜外麻醉下,腹腔探查时,MAP,HR,CO,RTm,dp/dtmax和dp/dtmean均明显下降(P<0.05),而在中小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下,术前dp/dtmax和dp/dtmean明显下降(P<0.05),MAP,SV,co,RTm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麻醉药对心肌收缩能力有抑制作用;动脉收缩压dp/dtmax和dp/dtmean能反映心肌收缩能力的变化,是临床评价心肌收缩能力简单、敏感、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起搏显著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在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历程中 ,生理性心脏起搏克服了非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固有弊端 ,使起搏后的心脏功能状态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功能。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是目前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13.
综述近20年来本院在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研究的几个方面:(1)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电极技术;(2)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插入电极技术;(3)髂静脉穿刺插入电极技术;(4)防止小儿安置起搏器后生长造成电极脱位的研究;(5)永久性起搏电极拔除术的研究;(6)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应变技术对收缩后缩短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应变技术定性评价心肌缺血前后的收缩后缩短变化及特征。方法 :在对 2 7只开胸犬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以建立心肌缺血模型 ,实验结束后对心肌进行美蓝灌注和节段心肌做病理检查以确定缺血范围。以应变峰超过主动脉瓣关闭线为收缩后缩短的判断标准 ,计算出心肌缺血前后收缩后缩短的节段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结扎前 ,在 43 2个显示清楚的节段中 ,有 5 3个 ( 1 2 .3 % )节段存在收缩后缩短现象 ;结扎后 ,收缩后缩短现象增加 ,在 3 96个显示清楚节段中 ,有 2 5 8个 ( 65 .2 % )节段出现收缩后缩短现象 ( P <0 .0 5 )。未缺血区收缩后缩短现象也增加 ,在 1 96个显示清楚的节段中有 41个节段 ( 2 0 .9% ) ( P <0 .0 5 )。结论 :超声应变积分可定性评定节段心肌收缩后缩短现象 ,依据该现象可分析节段心肌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植入单腔起搏47例,房室双腔起搏28例,单腔心室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1例,心脏再同步化起搏1例。术后囊袋血肿3例,电极脱位2例,起搏器囊袋渍破1例,起搏器综合征7例。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培养Wistar大鼠乳鼠的心室肌细胞,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56μg/ml至50μg/ml的大豆皂甙,可使心肌细胞群落的自发性搏动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洗脱大豆皂甙或向培养基中再加入10μg/ml肾上腺素均能使自发性搏动恢复。向培养基中加入大豆皂甙5μg/ml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幅、波宽、超射、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最大除极速度等各电参数立即减小。Ca~(2+)80μg/ml能使动作电位的抑制逆转。上述结果表明大豆皂甙对培养的鼠心肌细胞具有钙通道阻滞用。 相似文献
17.
生理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心房颤动及心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观察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②方法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10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其中,生理性起搏者包括心房按需起搏(AAI)及右室双腔起搏(DDD)共47例,非生理性起搏即心室按需起搏(VVI)者56例,对其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③结果生理性起搏者心脏左房射血分数(LVEF)较起搏前明显增加(t=4.53,P<0.01),E/A比值亦显著升高(t=2.16,P<0.05);而非生理性起搏者LVEF较起搏前明显降低(t=7.29,P<0.01),左房内径(LAD)明显增大(t=5.28,P<0.01),E/A比值下降(t=2.29,P<0.05),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大(t=2.48,P<0.05)。术后6月两组病人LVEF、E/A比值、LAD、LVDd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t=5.54~8.13,P<0.01)。生理性起搏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由术前的44.7%降至术后的12.8%(χ2=11.7,P<0.01),非生理性起搏组发生率由术前的32.1%上升至术后的46.4%(2χ=10.4,P<0.01)。术后两组间心房颤动发生率相比,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3.5,P<0.01)。④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