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 TOB 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行为异常等.MRI 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的梗死.结论:TOB 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症。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枕叶、丘脑、脑干病灶为主。主要病因为栓塞及血栓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临床治疗,除对脑梗死治疗外,应注意并发症的治疗,本病愈后较差,病死率高。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本文对15例 TOB 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TOBS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临床症状包括中脑-间脑受损的脑干上端梗死症状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的颞叶内侧面及枕叶梗死症状二大组;经治疗后死亡5例,遗有一定程度神经功能缺损6例,痊愈1例.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加强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眩晕(12例,70.6%)最常见,伴意识障碍发生率较高(13例,76.5%),眼球运动障碍(10例,58.8%)和瞳孔改变(9例,52.9%)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核心症状。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病灶以丘脑(占76.5%)、中脑(占58.8%)为主,并且多个病灶同时存在。MRI检查比CT检查更具优势,碳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作为可疑病例的首选检查手段。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证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早期诊断,正确、全面的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洪冰 《浙江医学》2005,27(12):930-93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Caplan[1]于1980年首次提出并命名,国内由高旭光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 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眩晕、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记忆障碍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影像学MRI特征: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合并梗死病灶为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幕下多处梗死病灶的表现,结合头颅MRI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贺雯  刘慧斌  宋海燕 《包头医学》2008,32(3):139-14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4例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主要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痛、心脏病等.临床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双侧丘脑对称性蝶形梗死灶.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死因主要为脑疝,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中脑及丘脑病变为多见,并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32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眩晕、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的变化、肢体运动障碍、偏盲或皮质盲、共济失调及记忆功能损害;磁共振(MRI)显示梗死灶在丘脑、小脑、中脑、脑桥、枕叶、颞叶内侧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临床表现和MRI表现是诊断TOBS的主要依据,DSA能为病变提供血管定位依据,对治疗及预防TOBS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TOBS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至今的26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病因及高危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肢体运动障碍、偏盲等。CT及MRI提示的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3.
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位改变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丘脑及中脑病变为多见,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其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的改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该病居前几位的症状和体征依次为意识障碍(75.0%)、眼球运动障碍(66.7%)、肢体活动障碍(58.3%)、眩晕(58.3%)和瞳孔改变(50.0%);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因,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5.0%)、糖尿病(33.3%)、高血脂(25.0%)等;影像学表现以中脑、丘脑梗死(75.0%)多见,可合并颞叶(33.3%)、枕叶(41.7%)、小脑(41.7%)梗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常见病因和危险因素同一般脑卒中。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李晓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9):595-59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影像学上以中脑、丘脑病变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少见,如有疑似,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梗死部位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NIHSS评分及其90d预后评估,旨在建立一种早期、客观、准确的评价各型TOBS预后的新方法。方法:将63例TOBS患者根据MRI分为幕上、幕下及幕上下均受累3组,记录其入院NIHSS评分,90d后进行mRS评分,对其预后行统计分析。结果:MRI显示幕上下脑组织皆受累或幕下脑干、小脑受累,且NIHSS评分高者,预后差,mRS评分为4—6分,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单纯幕上受累,NIHSS评分相对较低,预后较好,mRS评分为0.3分。NIHHS评分和mRS评分高度相关(r=0.891)。结论:MRI表现及NIHSS评分可做为评价不同部位TOBS预后生存状态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可靠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张茁 《北京医学》2008,30(5):270-273
目的 分析15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30d预后,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跟踪随访150例诊断明确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并于入院时及病后30d分别进行NIHSS、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分,分析患者30d预后,及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15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d病死率为10%.眩晕及偏瘫为主要首发症状,脑疝及合并症为主要死亡及高残障的主要原因.病变部位(OR=0.112,P=0.002)、病变个数(0R=0.460,P=0.0301、并,发症(OR=0.344,P=0.001)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关键在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8.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颅内动脉管壁成像(VW-MRI)技术在2型糖尿病(T2DM)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基底动脉(BA)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收集76例本院临床初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VW-MRI影像资料,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部分序列图像缺失的病例,最终入选患者55例,其中T2DM组22例、非T2DM组33例,观测BA管壁情况。结果显示,与非T2DM组比较,T2DM组BA具有更大的血管面积(VA)、管壁面积(WA)(P<0.05),两组中的斑块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斑块分布以背侧壁居多,非T2DM组斑块分布以侧壁居多。结果表明,T2DM患者BA具有更大的动脉负荷,可能更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硬化和管壁正性重构,斑块位置更容易引起穿支动脉开口堵塞,进而导致桥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 (RBA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了 15例RBAS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 ,对发病特点、梗塞部位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 6 0 .5岁 ,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史。梗塞部位多在丘脑、中脑、脑桥上部、枕叶及小脑。一次发病可有多个病灶。结论 传统型RBAS较可逆型RBAS治愈率低应尽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