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英  吴倩 《海南医学》2011,22(9):129-130
目的了解中枢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方法总结我科1例确诊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其病理学特征是肿瘤细胞积聚于小血管内、血管周围间隙和毛细血管内,免疫标记脑组织毛细血管内异型细胞,CD20、CD79α表达阳性,CD3、CD45RO表达阴性。结论脑组织内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一般较差,但可通过活检做出诊断,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争取较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2.
尹文娟  吴梅娟  朱秀  孙文勇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7):731-733,F0003
目的分析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过程,结合国内及国际文献分析国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2例患者中1例为45岁女性,病变原发于皮肤;1例为68岁男性,病变原发于脑部。2例形态学均表现为受累部位毛细血管增生,肿瘤细胞充满血管腔,经免疫组化证实为B细胞表型。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国人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有着不同于典型亚洲变异型或皮肤变异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罕见亚型,以血管腔内淋巴瘤细胞异常增殖、高度侵袭性、致死率高为主要特点。其临床表现在东西方不同地区间是有差别的。免疫表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CHOP方案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大剂量化疗(HDC)并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强化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征,随后逐渐出现排尿费力、尿线细、尿分叉,排尿不尽感,夜尿12~13次/夜,未行系统诊治。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21年1月18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前列腺增生”收入院。患者病来,无发热、寒战,无胸闷、心悸,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吴一龙教授指导临床医生应用循证医学理论进行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讨论会上各学科共同围绕一个病例或一个病种进行会诊,临床、病理、B超、放射影像等资料齐全,除相关科室提前准备的中心性发言外,到会人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受益匪浅,提高了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为了将他们的诊治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临床医生获益,我刊开辟“循证病例讨论”栏目,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此栏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在光镜下对DLBCL分型,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DLBCL的免疫表型特点,使用的抗体有CD20、CD79、CD10、CD45RO、CD30、CD68、CD43、CD5、bcl-2、EMA、CK、S-100等,结果: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点可将DLBCL分为以下几种亚型;中心母细胞性13例、免疫母细胞性3例,浆母细胞性1例,B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大多叶核淋巴瘤1例和富于组织细胞和(或)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一般均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有4例表达T相关标记CD43。结论:DLBCL具有异质性的一组淋巴瘤,具有较宽的细胞谱系,掌握其形态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玉兰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7):593-595,F0003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卵巢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左侧卵巢完全被肿块取代,且对侧卵巢亦有侵及,大小7.0cm×5.0cm×4.5cm,呈实性、质细腻;镜下肿瘤组织具有相对一致的弥漫性大细胞组成,间以少量硬化性间质,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CD79a、Vim,不表达CD45RO、CD3、CD30、CD56、NSE、CK、EMA、PLAP、CD117、B-HCG、CA125、AFP。结论卵巢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形态上有弥漫分布的大细胞,组织形态学表现有较大差异,免疫组化在协助诊断上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20,CD79α,CD3 ,CD45RO ,CEA ,TG ,TTF-1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 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十分重要,免疫组化具有很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探讨乳腺DLBCL的诊疗及预后。方法:按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31例乳腺原发性DLBCL,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并进行诊疗随访。结果:按Ann Arbor分期标准,Ⅰ期15例,Ⅱ期14例,Ⅲ期1例,Ⅳ期1例。镜下多呈现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分布,呈"哨兵样"排列,残存乳腺结构。可行免疫分型的病例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31例患者中29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时间5年,其中16例存活,13例死亡,生存时间5~41个月。结论:乳腺原发性DLBLC免疫表型多为非GCB型,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等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78.26%(18/23),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4.35%(1/2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8.70%(2/23),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8.70%(2/23)。形态学上瘤组织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片状或结节状生长,瘤细胞弥漫排列,染色质粗颗粒状;CD-20肿瘤细胞均呈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 Dl。结论:DLBCL属有异质性的一组淋巴瘤,掌握其病理特征对于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女,63岁,因间断发热8个月,伴咳嗽2个月收入我院呼吸内科。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37.4~37.8℃,多于午后发热,伴有盗汗,当地医院查CRP、ESR升高,PPD强阳性,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肺结核不除外",抗结核试验性治疗无效。2个月前发展为持续性发热,最高达39℃,伴有咳嗽、气短、头痛及背部肌肉酸痛,无咯痰,查ESR、CRP升高,胸部CT可见磨玻璃样改变,骨髓穿刺、PET-CT、风湿、感染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间质性肺炎",予洛索洛芬钠口服,体温可维持在37℃左右,后就诊于我院,考虑肺孢子菌及病毒感染均不除外,予新诺明抗真菌,更昔洛韦、磷酸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体温波动于38~  相似文献   

12.
肺原发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类型。大多数肺原发性淋巴瘤属于低级别、黏膜相关淋巴瘤类型,而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极其罕见,仅见于10%的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肺DLBCL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尽管目前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最佳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还没有很好的定义,但在先前的研究中,开胸肺活检或胸部CT引导下的经皮活检是获取标本的最好方法。而最终诊断要以组织病理学形态为基础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及时诊断和在疾病早期阶段就开始化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汪静皎  蔡颖  杨树东 《基层医学论坛》2021,(19):2687-2689,28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收录了5例原发性乳腺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随访其预后.结果5例乳腺原发性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例为粗针活检标本,其组织学特征表现为瘤细胞呈弥散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体积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于前列腺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 cell lymphoma,IV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例原发于前列腺的IVLBCL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和临床随访,并复习了文献报道的6例前列腺IVLBCL.结果:IVLBCL累及前列腺的患者中位...  相似文献   

15.
赵伟  张大川  彭蕾  虞华明 《吉林医学》2012,33(31):6752-6754
目的:探讨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方法:对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学观察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liVision plus法。结果: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25~83岁,平均59岁。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54%);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例(20%);套细胞淋巴瘤7例(20%);不能分类2例(6%)。发生于胃18例(51%);发生于小肠7例(20%);发生于结肠6例(17%);发生于回盲部、阑尾、肛管、吻合口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所有病例均表达CD20和CD79a,不表达CD3,不同类型淋巴瘤不同程度表达CD10、bcl-6、MuM1、CyclinD1等。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两大类;胃肠道小B细胞淋巴瘤以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多见;对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10余年间确诊为EB病毒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所有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组织学活检确诊为DLBCL的62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将其中EB病毒阳性的DLBCL患者15例纳入本研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EB病毒阳性的DLBCL患者的形态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电话随访患者。结果 623例DLBCL患者,男性332例,女性291例,中位年龄为59岁。EB病毒阳性的DLBCL的患者15例,占比为2.4%,男女比例为1.14∶1;形态学以免疫母细胞型为主;Han’s分型GCB型2例,non-GCB型13例;15例EB病毒阳性的DLBCL的患者中Ann Arbor分期早期4例,晚期11例;随访期间死亡6例,均为Ann Arbor分期晚期(Ⅲ~Ⅳ),生存时间在(5~54)个月之间,中位生存期为23.5个月。结论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的DLBCL患者形态学特征以免疫母细胞型为主,免疫分型以non-GCB型为主,晚期患者占多数,且死亡率高,采取综合治...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报告患者 ,女 ,46岁 ,主因发烧 ,胸闷 ,气短于 2 0 0 0年 8月 2 5日入院。经查心包积液 ,治疗半个月后复查心包积液量减少 ,但患者持续高热不退。查体 :右腹股沟淋巴结数枚 ,大者 4cm× 3cm ,取淋巴结做病检。病理检查 :肉眼可见花生米大 ,蚕豆大淋巴结 2枚 ,切面灰白色。显微镜下可见淋巴结大部分破坏 ,代之以大量瘤细胞。瘤细胞体积大 ,圆形、卵圆形 ,胞浆较丰富 ,嗜双色。核增大 ,且大小不一 ,呈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较粗 ,凝聚于核膜下 ,核仁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病理诊断为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 ,考虑为恶性黑色素…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8岁,2008年10月上旬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乏力、畏寒、盗汗、发热伴咽痛.体温最高达38.9℃,10月下旬渐出现双下肢关节肌肉酸痛.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WBC 15.5×109/L,GRAN 0.24,HB 138 g/L,PLT、224×109/L.12月8日南京某医院检查血常规:RBC 3.48×1012/L、HB 103g/L,肝功能LDH 1 053 U/L,ESR 114 mm/h,CRP 60.4 mg/L,自身免疫抗体阴性,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抗感染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4例PB-DLBCL的病理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24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9岁(28~81岁),22例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左侧14例、右侧8例),2例为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按照WHO关于B细胞淋巴瘤的新分类,对我省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形态学、免疫学表型及基因重排的研究。探讨三结合方案在DLBCL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同时采用PCR扩增对其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β基因(TCR-β)克隆性重排的研究。结果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有四种变型,分别为中心母细胞型17例(60.7%),免疫母细胞型5例(17.8%),间变性大细胞型4例(14.3%),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2例(7.1%)。免疫组织化学标记:28例DLBCL肿瘤细胞CD20均阳性表达(100%);4例间变性大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30阳性表达(14.3%);1例中心母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5阳性表达(3.5%);1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Lysozyme阳性表达(3.5%)。PCR扩增检测结果:DLBCL中IgH重排9例(32.1%),TCR重排10例(35.7%),双阳性2例(7.1%),总的阳性率为75.0%。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长期以来一直是病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