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生儿两种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不同进针角度对采血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需采集血标本的足月新生儿20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采用与皮肤成45°角进针;对照组100例采用与皮肤成90°角进针;穿刺方法除进针角度不同外其余都相同于《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结果45°角进针一次成功率93%,90°角进针一次成功率84%,相差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皮肤成45°角进针比90°角进针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高,既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也确保了血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肢体浅静脉穿刺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傅月珍 《护理与康复》2008,7(12):930-931
目的提高肢体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感。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输液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双扎止血带、针头与皮肤呈45°角进针;对照组扎1根止血带、针头与皮肤呈20°角进针。比较两组一针见血成功率及穿刺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针见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肢体浅静脉穿刺时用双扎止血带、针头与皮肤呈45°角进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感。  相似文献   

3.
应用浅静脉小角度直刺法对门诊患儿穿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浅静脉穿刺时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门诊输液患儿3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操作者右手持头皮针在血管上方的皮肤呈70°角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改变角度为10~15°角沿血管方向行针,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即可;对照组是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呈30°角左右刺入皮肤,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即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成功率的情况.结果 两种穿刺法成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角度直刺法在浅静脉穿刺时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针尖斜面向左,针头与皮肤之间成45°静脉直刺法对患者疼痛反应的影响,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将符合要求的4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15例.实验组使用针尖斜面向左,针头与皮肤成45°角在血管上方快速穿刺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20°角穿刺法.比较2种进针方法对患者的疼痛反应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2组静脉留置针进针法对患者疼痛反应,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留置管针尖斜面向左,针头与皮肤之间成45°静脉直刺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及对血管组织的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佑碧 《护理学报》2009,16(6):62-63
目的 探讨负压进针穿刺法在无止血带静脉采血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100人次批量体检者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护士选择上肢静脉粗直、明显的体检者采用无止血带常规静脉穿刺法采血,观察组护士选择上肢静脉粗直、明显的体检者采用无止血带负压进针穿刺法进行静脉采血.比较两组无止血带静脉采血的使用率和一次采血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护士无止血带静脉采血操作的使用率高于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止血带静脉采血操作中,使用负压进针穿刺法,明显提高护士无止血带静脉采血的信心,增加此操作技能的使用率和一次采血成功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患者局部不适,降低静脉采血成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负压真空采血法在幼儿股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4月以来门诊采血的1岁以上的幼儿共126例次,按照门诊号的不同设单号为实验组,共66例次;双号为对照组,共60例次。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针连接负压采血管斜刺穿刺法行股静脉穿刺取血,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垂直穿刺法行股静脉穿刺取血,观察比较2组护士操作时间、采血量、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的采血时间、采血量合格率、穿刺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负压真空采血法在幼儿股静脉穿刺中可减少操作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幼儿血液污染,较传统注射器采血法具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压真空采血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静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真空采血装置进行股静脉采血;对照组应用注射器和试管进行股静脉采血,比较2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平均每例采血时间、标本合格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疼痛程度、平均每例采血时间、标本合格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压真空采血应用于新生儿股静脉穿刺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负压真空采血法对传染病婴幼儿进行股静脉穿刺,与传统注射器垂直穿刺法比较。方法:将不同年龄段的传染病婴幼儿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静脉采血针连接负压采血管斜刺穿刺法行股静脉穿刺取血,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垂直穿刺法行股静脉穿刺取血,观察两组采血量合格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的采血量合格率、穿刺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负压真空采血法的采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儿血液污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角度进针对患者疼痛反应和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取与皮肤45°角穿刺进针,对照组采用与皮肤15°30°角穿刺进针。结果:观察组轻度疼痛有57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3例,穿刺成功66例。对照组轻度疼痛有45例,中度疼痛11例,重度疼痛12例,穿刺成功5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与皮肤成45°角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反应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真空静脉采血方法对标本溶血的影响.方法:将1 254例采集静脉血标本的体检人员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7例.静脉穿刺成功后,观察组连接采血针与储血管时,针头与储血管橡皮塞表面呈45°斜方向插入,旋转针头,使针尖斜面紧贴储血管内壁;对照组连接采血针和储血管时,针头与储血管橡皮塞表面呈90°插入.观察两组标本溶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标本溶血19例(3.03%);观察组标本溶血5例(0.80%).观察组标本溶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血时针头与储血管橡皮塞表面呈45°斜方向插入,使针尖斜面紧贴储血管内壁,可明显减少标本溶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两种股静脉采血法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法与股静脉斜刺采血法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患儿226例,采用随机分类法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113例)采用股静脉斜刺采血法,对照组(113例)患儿采用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法,比较并记录一次采血成功率、新手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及肥胖儿一次成功率.结果:股静脉斜刺采血法成功率为90.3%,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法成功率为76.1%.结论:股静脉斜刺采血法更适合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疾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更好的进针方法。方法:将入院治疗的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实验组股静脉穿刺采血使用斜刺的进针法,即根据患儿的胖瘦采取不同的进针角度(20°~4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垂直穿刺的进针方法采血。结果:实验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局部血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使用斜刺的进针方法能提高穿刺采血的成功率,降低局部血肿发生率,提高护理技术操作的质量,减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输液质量和患儿的安全,降低静脉输液的并发症,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方法随机将1 000例1周岁以内的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对照组500例患儿疼痛反应、复针率、液体外渗、针头脱出血管、血管周围发红、血管阻塞等并发症明显大于观察组,静脉使用率、一针成功率,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针头与皮肤成5°,快速进入皮肤后变换手法,右手拇指、示指持针柄前后面,针头与血管平行,直刺进入血管,以"S"型固定.可减轻针头对血管壁的损伤,操作简单且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负压头皮静脉穿刺在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采用微负压头皮静脉穿刺,改良固定法固定留置针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静脉穿刺,传统固定法固定留置针管.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管脱落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胶带脱落率及针头脱落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固定部位发生异常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负压头皮静脉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配合度,降低穿刺成功难度,改良固定法可减少胶带及针头脱落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股静脉体表投影点穿刺法在危重病人股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妙玲  陈淑芳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0):1872-1873
目的 提高危重病人股静脉采血成功率,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222例需股静脉采血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观察组11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穿刺采血,观察组采用股静脉体表投影点垂直穿刺法.结果 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及误抽动脉血、局部瘀斑、血肿、感染发生率等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股静脉体表投影点穿刺法较直观,可提高采血成功率,并能减少许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2种采血方法对标本溶血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种真空静脉采血方法对标本溶血的影响.方法 将采集静脉血标本的1254例体检人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7例.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连接采血针与储血管时,针头与储血管橡皮塞表面呈90°插入.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连接采血针与储血管时,针头与储血管橡皮塞表面呈45°斜方向插入,旋转针头,使针尖斜面紧贴储血管内壁.观察2组标本溶血情况.结果 对照组标本溶血19例占3.03%;观察组标本溶血5例占的0.80%.观察组标本溶血比对照组标本溶血明显减少.结论 观察组可以显著减少标本溶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在1~3个月婴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需要静脉采血的160例1~3个月婴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直刺股静脉采血,观察组采用30°斜刺股静脉采血,比较2组的采血情况以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标本溶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采血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的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有利于减轻1~3个月婴儿静脉采血时的疼痛,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减少皮下血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45°斜角穿刺法和垂直穿刺法在肥胖型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肥胖型婴幼儿(1个月至3岁)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45°斜角穿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用垂直穿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局部淤青及皮下血肿发生率、标本凝血和溶血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局部淤青、皮下血肿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标本凝血、溶血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5°斜角穿刺法进行肥胖型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局部淤青、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标本凝血及溶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和经颈外静脉2种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进针方式,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效果的比较.方法 将248例静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短头皮针接5 ml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颈外静脉采血)和对照组(采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直接垂直进针,行股静脉采血),观察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局部皮肤情况及标本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新生儿采用短头皮针行颈外静脉采血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韦林燕 《当代护士》2014,(1):130-131
目的 探讨一种无痛穿刺技术,旨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服务品质.方法 将门诊抽血化验的380例患者进行分组,单日采血者为对照组(187例),采用传统进针法进行采血;双日采血者为观察组(193例),在背景音乐下联合改良进针法(即针尖斜面向左,以60°~70°直刺进针)进行采血.比较2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播放背景音乐联合改良穿刺技术用于静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