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H组与中青年E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SP比较P〉0.05。结论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 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8例E 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 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 H组与中青年E 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BP 比较P>0.05.结论 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 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血压变异性,并与正常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单纯高血压(EH)组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EH TOD)组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 TOD组夜间平均血压、24 h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与E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节律紊乱,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并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测值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室肥厚组(A组)和左室肥厚组(B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测值。结果: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24h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有极显著性意义(P&lt;0.01),白昼血压负荷值有显著性意义(P&lt;0.05);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极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有助于减轻靶器官损伤,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6年以来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中青年组43例,老年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M各项数值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天及夜间脉压水平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两组收缩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昼及夜间舒张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日间与夜间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青年组夜间与日间血压存在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同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老年组舒张压显著下降,脉压增大,昼夜节律消失;中青年组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6.
虚燥更平颗粒对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观察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从而为中医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证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2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按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和生活质量等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lt;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下降更为显著(P&lt;0.01);(2)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其血压变异性有差异,治疗后其血压变异性明显小于治疗前(P&lt;0.05),治疗组治疗后全天血压变异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夜间收缩压变异、夜间舒张压变异明显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性更加显著(P&lt;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除24h舒张压变异有差异外,其他时间血压变异无明显差异性(P&gt;0.05);(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lt;0.01);(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lt;0.01)。结论: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更年期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将1746例EH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比较两组间各项动态血压监测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夜间收缩压(nSBP)、日间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脉压(24hPP)、血压变异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以SBP、PP升高、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难治性高血压(RH)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为RH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20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年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8例,18岁~40岁)和老年组(140例,≥60岁.同时选择性别、年龄与青年组相匹配的同一时间段住院的青年非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8例为对照组.比较青年组、老年组和对照组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 青年组24 h舒张压(24 h D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24 h平均脉压(24 h PP)、24 h心率(24 h HR)、白昼心率(dHR)和夜间心率(nHR)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dDBP、nSBP、nDBP、24 h MAP、24 h P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的24 h HR、dHR、nHR、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RH患者的舒张压呈下降趋势,而收缩压呈升高趋势,青年RH患者的心率较高,青年与老年RH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EH)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A组,105例并发心、脑、肾及多器官损害分别为B、C、D、E组,分析其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B、C、D、E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较A组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01)。E组与B、C、D组比较: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EH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其分为动脉硬化组40例与非硬化组21例。比较2组中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脉压(d PP)、夜间脉压(n PP)及动态脉压(APP)。再将其按靶器官损伤程度分为A、B、C 3组,比较其上述APP参数。结果动脉硬化组24 h SBP、d PP、n PP及APP较非硬化组显著升高和增大(P<0.05),24 h DBP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靶器官损伤程度的加重,动态脉压参数也不同程度增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APP增大及收缩压升高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导致靶器官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孔庆琳  董桂娟  张劲 《当代医学》2021,27(10):138-139
目的 探讨各个年龄段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3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段不同进行分组,将≤40岁的患者纳入青年组(n=26)、将41~59岁的患者纳入中年组(n=30)、将≥60岁的患者纳入老年组(n=37).记录3组动态血压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24 h心率(24 h HR)、白昼心率(dHR)、夜间心率(nHR)、24 h平均脉压(24 h PP).结果 老年组24 h SBP、dSBP、nSBP、24 h PP均明显高于中年组、青年组,老年组24 h DBP、dDBP、nDBP、24 h MAP、24 h HR、dHR、nHR均明显低于中年组、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24 h SBP、dSBP、nSBP、24 h PP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24 h DBP、dDBP、nDBP、24 h MAP、24 h HR、dHR、nHR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左旋氨氯地平时辰化服用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61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时辰化服药组)32例,依那普利10mg于清晨6:00时、左旋氨氯地平2.5mg于中午12:00时服用。B组(常规化服药组)29例,依那普利、左旋氨氯地平均于上午8:00时服用,剂量用A组。采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系统Spacelab 90217-1B于服药前及1周、3周后进行24h每半小时测血压一次。结果A、B两组服药后3周末与服药前比较,A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MSBP)/舒张压(24hM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BP)/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舒张压(nMDBP)﹑白昼血压负荷(dLBp)/夜间血压负荷(nLBp)、平均动脉压(MAP)、血压晨峰(MBPS)较前均显著下降(P&lt;0.01);B组治疗3周末以上各指标较服药前也有明显下降(P&lt;0.05),但是下降程度较小;服药治疗3周末A组与B组比较,以上各指标A组较B组下降明显(P&lt;0.05);服药治疗3周末,A组24h血压变异小,T/P高,B组24h血压变异大,T/P低。结论依那普利、左旋氨氯地平按时辰化服用可...  相似文献   

13.
动态脉压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方法对128名初诊未治或治疗但未达到目标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根据脉压(PP)将患者分为3组,A组:PP<40mmHg;B组:40mmH≤PP<60mmHg;C组:PP≥60mmHg,比较各组的检查结果,分析其24h收缩压、舒张压、24h白昼、夜间的平均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及心电图等。结果3组血压参数比较,24hSBP、PP1、PP2及PP3均呈增高趋势。3组的左心质量各参数比较,与A组比较,B组LVM增加明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VP-WT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指标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B组相比,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A、B两组的心电图差异无显著性,而C组与A组、B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动态脉压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和心电图的异常。②动态脉压可以作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有价值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老年EH患者监测24h动态血压,计算动态PP值;检测血清hs-CRP浓度,比较不同动态PP组间的血清hs-CRP浓度。结果动态PP与hs-CRP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老年EH患者动态PP升高和hs-CRP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AD)情绪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对106例EH患者行焦虑、抑郁评定(SAS、SDS),分为EH+AD(n=52)组及EH+non AD组(n=54),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及24小时PP情况.结果:1.EH+AD组24小时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及24小时PP均明显高于EH+nonAD组(P均<0.01).PP增大发生率明显高于EH+nonAD组(57.69%比29.63%,P<0.01).2.EH+AD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RNN50)明显低于EH+non AD组(P<0.01).结论:AD使EH患者PP增大,可能与自主神经损害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探讨老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105例年龄60~79岁的老年人和99例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MP),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始数据分析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老老年组的高血压患病率(79%)高于老年组(4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0, P>0.05).非杓型血压例数(92例)明显多于老年组(68例),但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 P>0.05).(2)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 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d SBP/BPL)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n SBP/BPL)均高于老年组,2组比较,n SBP、24h-PP和n SBP/B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24 h平均脉压指数(24h-PPI)、白昼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d DBP/BPL)及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n DBP/BPL)均低于老年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及非杓型血压呈上升趋势,老老年人血压变化特点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收缩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的影响.方法选42例Ⅰ~Ⅱ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停服降压药1周后,服氯沙坦50~100 mg/d,共12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T/P比值,血压负荷(BPL),平滑指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结果①氯沙坦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各时点、24 h、日、夜间平均SBP、DBP及BPL,其总有效率达80.9%;②氯沙坦对SBP和DBP的T/P比分别为68.3%和79.7%,SBP、DBP的平滑指数分别为1.22±0.31,1.35±0.40;③对夜间血压>16/10.7 kPa的高血压患者;能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对于夜间血压正常者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④24 h的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明显相关,r分别为0.811和0.796(P<0.01);结论氯沙坦能24 h平稳降压,无夜间过渡降压的危险,能有效控制晨间血压高峰,且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其再入院率的关系。方法 :7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按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收缩期血压昼夜节律、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各两组间再入院率。结果:与未达标组相比,血压均值24h MBP、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其中24h SBP、24h DBP、DSBP、NSBP再入院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达标组较未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收缩期、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失常组较未失常组具有更高的再入院率。结论 :血压均值达标组及血压昼夜节律未失常组再入院率较未达标组相比明显降低,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其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特点及其与认知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单纯EH患者100例(对照组),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和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分别为(151. 15±16. 10) mm Hg和(87. 11±6. 12) 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 S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 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 DBPV)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 DBPV)分别为(0. 16±0. 04)、(0. 15±0. 03)、(0. 15±0. 04)、(0. 14±0. 04)、(0. 15±0. 03)和(0. 14±0. 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MMSE评分为(18. 26±2. 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n SBP、n DBP、n SBPV、n DBPV与MMSE评分呈弱正相关关系(r=0. 298、0. 301、0. 281和0. 295,P<0. 05)。结论老年EH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夜间SBP、DBP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单纯EH患者,且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