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8例非艾滋病(AIDS)患者血流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从而提高对T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的8例非AIDS患者感染TM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各项指标。结果4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8例均出现发热,4例出现贫血,7例出现淋巴结肿大,1例出现肝大,2例出现脾大,1例出现肾囊肿,5例出现咳嗽、咳痰,3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合并脓肿分枝杆菌感染,1例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例肿瘤患者经抗肿瘤和抗真菌治疗均未好转;3例患者经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治疗,2例无好转,1例死亡;3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2例好转,1例建议到上级或外院治疗。结论非AIDS患者感染TM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结核等疾病,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故应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总结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8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护理体会.8例患者中7例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1例全程使用伊曲康唑口服液,护理要点包括症状护理、用药护理、情感支持及延续护理.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8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显示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马尔尼菲篮状菌(又称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真菌,主要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人群,如HIV感染者,仅少数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 [1].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多发生于东南亚地区,我国一项1984—2009年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中高达87.7%为HIV感染者,而在其他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免疫功能正...  相似文献   

4.
<正>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病是由双相真菌TM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旧称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全球首例报道的TM病患者是生活在东南亚的1例霍奇金病患者[1]。TM病主要侵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包括原发性及获得性免疫缺陷人群,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下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由于免疫抑制剂和放化疗的广泛使用,以及接受实体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患者数量的增加,TM病在HIV阴性人群中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有学者检索了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的相关病例报道,共检索到162例HIV阴性TM病患者,其中31.48%的患者存在基础疾病[2]。  相似文献   

5.
正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东南亚地区常见,在我国则以广西、云南、香港多见。TM主要感染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而儿童感染少见,易漏诊,死亡率较高,不接受治疗者的死亡率可达91.3%~([1])。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播散型TM感染肝移植术后患儿的诊断过程,以提高对TM感染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是一种双相型真菌,曾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后归属于蓝状菌属。它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可累及血液、骨髓、肝脏、肺部和淋巴结等多个系统,易形成播散感染。免疫缺陷的艾滋病患者是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主要人群,非HIV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病死率、临床特征及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3年至2021年133例AIDS合并TM病的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院抗菌<14 d内死亡的93例患者计入早期死亡组,14 d后死亡的40例患者计入后期死亡组,比较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2013年至2021年,本院就诊18 722例AIDS患者,合并TM病感染率为10.4%(1 947例),死亡133例,总死亡率为6.83%。与14 d后死亡组比较,14 d内死亡组脓毒性休克发生率明显升高(93.5%比57.5%)(P值均<0.001),而血骨髓培养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小板计数(<50×109/L)、白蛋白水平(20 g/L比25 g/L)、病原学转阴率则较低,合并巨细胞病毒肺炎、结核、肺孢子菌肺炎、重症肺炎发生率、院内感染率也较低(P值均<0.05)。结论:AIDS患者罹患TM病的发生率为10.4%,总死亡率为6.83%;AIDS合并TM病患者早期死亡者特征包括发生脓毒性休克、血小板计数低、白蛋白水平低等;后期死亡患者...  相似文献   

8.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常发生于免疫抑制人群,NTM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多数是播散性感染的一部分。该文报道1例艾滋病合并胫骨下段的NTM骨髓炎患者的诊治过程。该例为40岁女性患者,在抗反转录病毒过程中,出现左侧踝关节疼痛入院,结合血培养及影像学,术前诊断为马尔尼菲篮状菌骨髓炎,术后脓液培养NTM阳性,结合病理最终诊断为NTM骨髓炎,予多次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余,患者情况良好。该例的诊治过程提示,艾滋病患者出现迅速进展的骨髓炎,应该考虑到NTM骨髓炎的诊断,其诊断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及时的手术清创和基于药敏试验的抗NTM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是一种直径为60~140 nm 的β属冠状病毒,病毒颗粒有包膜,呈圆形、椭圆形,以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和气溶胶为主要传播途径[1-2].由其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时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马尔尼菲篮状菌属于青霉菌属,易感于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多发于艾滋病患者,并发于其他疾病较少,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后其临床表现与COVID-19 大致相同且起病隐匿,误诊率高,病死率高[3-4].本文就 2020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 1 例危重症COVID-19 患者合并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检验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marnefffei,TM)是东南亚一种重要的致病性、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可引起系统性真菌病,尤其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可引起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近年在无明显免疫缺陷因素的非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病例,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致使非HIV感染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病死率居高不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此文将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流行病学的变化、非HIV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HIV播散型马尔尼菲兰篮状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皮肤及口腔护理,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用药指导,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结果 经过76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做好相应的症状护理是患者康复出院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正>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所致的局部或全身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篮状菌,即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是篮状菌属中仅有的温度依赖型双相真菌[1]。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多见于艾滋病(AIDS)或有其他免疫缺陷的患者,但也有少数患者既往身体健康。近年来,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发病率呈显著增长趋势,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3.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田鼠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其中部分是条件致病菌[1]。肺结核患者同时感染NTM,其临床表现、X线片特征与肺部感染极其相似,因此,分枝杆菌及非分枝杆菌的培养、鉴定对结核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有效化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作者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TB)感染人群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患者均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查。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1,n=25)、B组(50μL-1350μL-1,n=25)。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4组另分为2个亚组,即A、B、C、D组分别分为对照一组(n=12)和观察一组(n=13)、对照二组(n=13)和观察二组(n=13)、对照三组(n=12)和观察三组(n=12)、对照四组(n=12)和观察四组(n=13)。最后将对照一、二、三、四组共49例患者归为对照组,观察一、二、三、四组共51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照组予抗结核治疗2周后再同时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抗结核治疗4周后再同时予抗病毒治疗,2组具体用药相同,抗结核治疗疗程均为1年,抗病毒药物则一直服用。比较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8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病死率、治疗失败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医疗费用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4周,对照组与观察组病毒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对照组病毒抑制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AIDS合并TB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2周后进行ART治疗与抗结核治疗4周后进行ART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性,临床应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患者女,36岁。因发现脾大伴呼吸困难10个月余,左腹痛2个月余,加重伴发热2 d,于2011年6月22日入院。患者10个月余前因腹部不适,检查发现脾大,行骨髓穿刺检查未见异常。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腹胀,  相似文献   

17.
18.
钏艾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3):1951-1952
正马红球菌是红球菌属,革兰染色阳性。马红球菌感染主要发生在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据相关研究报道,约66%的马红球菌感染者为艾滋病患者~([1])。本院微生物室从2018年3月14日收住感染科的1例败血症患者的两次骨髓培养中均检出马红球菌,同时该患者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M)血症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并探索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确诊AIDS合并TM血症患者247例作为TM感染组,同时设立曲霉菌感染组、其他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组、非IFI组,采用ELISA竞争法检测血清G...  相似文献   

20.
三种方法同时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方法 同时采用萋-尼抗酸染色、BacT/ALERT 3D 360MP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对艾滋病合并疑似结核感染患者不同时段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涂片萋-尼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1.69%(18/154);样本直接进行TB-DNA PCR 扩增的阳性率为18.18%(28/154);MP 培养阳性经抗酸染色和TB-DNA PCR 确认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为20.13%(31/154).结论 三种方法同时检测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实时荧光PCR 扩增TB-DNA 能为临床提供早期病原学诊断依据,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提供病原学诊断"金标准"的同时,可为进一步检测其耐药性准备菌株.鉴于艾滋病患者免疫缺陷的特殊性,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多份样本和多种类样本同时检测,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