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及可行性,观察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5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均行鼻内镜下切除手术。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选择经典式鼻内镜手术,鼻内镜中鼻道、下鼻道联合上颌窦开窗术,鼻内镜辅助下Caldwell—Luc手术。观察术后复发率。结果随访1~3年,(23±9)月。复发率10.5%(6/57),其中经典式鼻内镜手术9.7%(3/31),鼻内镜中鼻道、下鼻道联合上颌窦开窗术10.0%(2/20),鼻内镜辅助下Caldwell—Lue手术16.7%(1/6)。复发6例均行二次鼻内镜手术,随访6—12个月,平均7.5月,无再次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损伤小,术后复发率低,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占鼻部肿瘤的0.5%~4.7%,具有易复发、易侵袭和易恶变的特点[1]。既往多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手术创伤大,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以及高分辨率CT对肿瘤的定位、侵犯范围及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6月~200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患者和同期行鼻侧切开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所有患者系Ⅰ期和Ⅱ期病例。结果在鼻内镜下治疗的11例患者中,10例一次性手术完全切除,1例15个月复发再手术治愈。在鼻侧切开术下治疗的11例患者中1例恶变,6例一次性手术完全切除,2例术后发现残留,予以微波处理,2例分别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复发,均再手术治愈。所有病例均随访3年,均未再复发。结论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面部无瘢痕、患者康复快,术后换药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P)进行效果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SINP患者,对照组25例,以单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27例,以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为96.30%较对照组76.00%高(P<0.05);观察组术前糖精清除时间、粘液纤毛清除率、粘液纤毛清除速度分别为(32.47±2.65) min、(42.14±5.21)%、(3.85±0.75) mm/min,对照组术前糖精清除时间、粘液纤毛清除率、粘液纤毛清除速度分别为(32.41±2.58) min、(41.58±5.15)%、(3.91±0.82) mm/min,术前两组鼻腔黏液纤毛清除能力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糖精清除时间为(21.54±1.52) min,较对照组(26.47±2.13) min少,观察组术后粘液纤毛清除率、粘液纤毛清除速度分别为(72.41±6.12)%、(8.41±0.81) mm/mim,较...  相似文献   

5.
6.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组织结构上虽属良性肿瘤,但具有旺盛的生长力,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易癌变的特点,故临床上多以恶性对待,既往常采用鼻侧切开术或柯-陆手术治疗本病.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且术后面部留有瘢痕。本院于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12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随访1~6年,11例治愈.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联合改良柯一陆手术,寻找鼻腔鼻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根基部彻底切除,根治NIP的手术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诊治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2例经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手术治疗的NI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找到根基部一次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4-84个月,平均42.1个月,其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12.0%,均为筛窦复发.结论;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手术容易寻找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根基部,术野清晰手术范围准确,切除彻底,术后复发率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平扫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0月至今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6例的CT平扫表现,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29~76岁,平均53岁.分析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平扫价值.结果:36例均为单侧,呈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多位于上颌窦口和筛窦交界处,常沿中鼻甲生长,常伴轻度鼻甲骨质吸收,并易引起同侧副鼻窦口梗阻而造成相应鼻窦积液、骨质增厚硬化.结论:CT平扫对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检出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定性缺乏特异性,能提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能性,判断肿瘤的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鼻内翻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上颌窦鼻内翻乳头状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人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鼻侧切开术。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踪随访2~3年,治疗组患者的恶变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鼻内翻乳头状瘤的效果显著,术中微创治疗,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12年6月对88例累及上颌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分别采取鼻内镜中鼻道入路切除肿瘤(A组,n=34)、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尖牙窝入路切除肿瘤(B组,n=28)、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除(C组,n=26)。结果随访18~64个月,3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5.3%(12/34)、7.1%(2/28)、3.8%(1/26),有显著性差异(χ2=13.003,P=0.002),其中C组显著低于A组(Z=-2.906,P=0.004):B组显著低于A组(Z=-2.617,P=0.009),B、C组无显著差异(Z=-0.524,P=0.601)。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除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可以减少手术盲区,切除肿瘤较为彻底,较中鼻道入路有较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筛窦、上颌窦、中鼻道、中鼻甲及筛泡等处,检查鼻腔时可见1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状如新鲜荔枝肉,触之甚软且可移动,不易出血,无触痛,来自中鼻甲内侧与中鼻甲不分离,略硬,色稍红。而内翻性乳头状瘤是比较多见的鼻腔及鼻窦良性肿瘤,以鼻窦及鼻腔同时受侵犯为常见,双侧窦腔发病较少见。其病的共同症状是鼻塞、头痛、头面部痛、嗅觉异常,鼻腔检查又有相似之处,故易混淆。笔者将所诊治过的1例双上颌窦及左侧鼻腔受累的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在鼻内镜下完全切除。10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仅1例术后1年后复发;10例均无溢泪发生。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基本接近鼻侧切开的手术范围;最大优点是可避免面部瘢痕、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准确完整地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7例中,采用鼻内窥镜者14例(鼻内窥镜组),经鼻侧切开者13例(鼻侧切开组),并将两种手术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随访1.6年。并发症:鼻内窥镜组(2例)明显低于鼻侧切开组(6例),P<0.01;住院时间:鼻内窥镜组(12.3d)明显短于鼻侧切开组(18.7d),P<0.01;术中出血量(Ⅰ~Ⅱ):鼻内窥镜组(185ml)亦明显少于鼻侧切开组(525ml),P<0.01。结论:鼻内窥镜术是治疗Ⅰ~Ⅱ级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一种较好的方法;对于Ⅲ~Ⅳ级病例,使用鼻内窥镜术应持谨慎态度,鼻侧切开术仍不失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及鼻内镜联合径路治疗鼻内翻性乳突状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1月~2010年9月有随访资料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45例,按Krause分期T1期2例和他期32例采用单纯鼻内镜术,T3期10例采用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术式,T3期1例采用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术。结果45例平均随访3.5年(6个月-9年),5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1.1%。结论鼻内镜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Krause T1、T2期肿瘤可采用单纯鼻内镜术,Krause T3期肿瘤可采用鼻内铺联合传统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逆行颊肌黏膜瓣一期修复经鼻内镜切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创面的方法。方法 应用鼻内镜经鼻孔完整切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患侧面动脉前颊支为蒂的逆行颊肌黏膜瓣,经口鼻隧道转移到鼻腔,一期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结果 共治疗3例,术后颊肌黏膜瓣全部完全成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逆行颊肌黏膜瓣用于修复侵及鼻阈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后创面,解决了继发鼻腔瘢痕挛缩狭窄的问题。与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手术同期完成,提高了手术质量,减少了需二期手术矫正继发畸形的可能性。本手术不仅可以修复各种鼻腔肿物切除术后创面,预防鼻腔瘢痕性狭窄形成,而且可以用于治疗既往已经形成的鼻腔瘢痕性狭窄。  相似文献   

16.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 ,临床少见 ,Potts和Hirst于 196 3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内翻性乳头状瘤。至1983年共报道 10 0余例内翻性乳头状瘤 ,占尿路上皮肿瘤的 2 .2 % [1] 。此病多发于膀胱颈、膀胱三角和尿道前列腺部。发生于上尿路者少见 ,约 30余例[3 ,4 ] ,其中男女比约 5~ 7∶1,上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男性占 90 %以上。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男性发病年龄平均5 5岁 ,女性 5 6岁 ;上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 6 5岁。但亦有小儿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病的报道[5] 。上下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组织学、发生学和治…  相似文献   

17.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是泌尿系移行上皮肿瘤中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男性,以膀胱较多见.1963年Potts等首次报道1例膀胱IP[1],至今国内外文献共报道约300余例.由于有越来越多恶变和复发的报道,生物学行为呈低度恶性,故此病已逐渐被临床重视.现就其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 (invertdepapillomaofthebladder,IPB)为泌尿系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 ,至1 997年国外文献共报道约 2 80例 ,并且大多数为单个病例或数例的报道 ,只有 5个报道超过 1 0例以上〔1〕。我院 1 992年 5月~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 1 7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1 7例 ,男 1 4例 ,女 3例 ,年龄 2 3~ 75岁 ,平均 5 2岁 ;其中 <40岁 2例 ,40~ 5 0岁 5例 ,>5 0~ 60岁 5例 ,>60岁 5例。肿瘤直径为 0 .8~ 3.0cm ,实性肿块 1 0例 ,乳头状 5例 ,带蒂海藻状 2例。1 7例均单发 ,位于膀胱三角区 1 0例 ,膀胱…  相似文献   

19.
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3例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 ,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6 1、6 7、6 7岁。 3例均在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后得以确诊 ,其中 1例行输尿管肿瘤段切除术 ,1例行肾及输尿管大部分切除术 ,1例行肿瘤原位切除术。 结果  3例术后病理均为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分别随访 4 .5、17和 4 6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交界性肿瘤 ,确诊需行内镜检查及活检 ,手术切除并尽可能地保留肾功能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瘤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1996年07月至2010年05月间22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诊断主要依据症状、B超、CT及膀胱镜检并病理活检。本组中有9例术前行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2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2例随访时间为6~168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月。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TURBt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常规膀胱药物灌注化疗及膀胱镜检不太必要,但对诊断有疑问,有伴发恶性肿瘤、多发肿瘤的病例建议按低级别非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标准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