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时足底压力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4).对照组采取Bobath法、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足底压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步态参数、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步频、步幅、步速、步长、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go test,TUG)、睁眼、闭眼静态平衡率高于对照组,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底压力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中,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步态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LOKOhelp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响。方法将具有一定行走能力的6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min/d,6w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疗效。结果训练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6w康复训练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提高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提恢复期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前后进行综合功能评估;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门诊选取124例单侧踝关节不稳患者,年龄34~56岁,其中男性73例,女性51例。分别进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本体觉训练,疗程为2个月,康复前后分别做即时、行走后疼痛[500 m行走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肢负重时间、星偏移距离平衡检查及动、静态足底压力评估。结果患足负重项康复前平均站立时间与康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即时VAS疼痛评分康复前与康复后差异显著(5.32±0.27,1.07±0.08);500 m步行VAS疼痛评分康复前后差异有显著性(8.79±1.78,4.51±1.78),且显著高于健侧(5.41±0.42,27.31±5.48)(P0.05);两组足底动、静态峰值压力分布无明显改变(P0.05),静态压力:健侧前足(1095.30±61.28)gr/cm~2,患侧前足(1670.30±151.22)gr/cm~2负重增加,动态压力:健侧(1654.98±294.27)gr/cm~2,患侧前足(2822.30±312.28)gr/cm~2(P0.05)。结论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即时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平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500 m步行后疼痛以及动静态足底压力无明显变化,生物力学未得到纠正,限制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袁建  刘华 《医学信息》2019,(22):98-99
目的 探讨强化坐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我院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坐站训练,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Lst低于对照组[(85.05±14.25)mm vs(88.24±16.15)mm],SAst、BBS评分高于对照组[(151.96±24.88)cm2 vs(142.11±20.09)cm2]、[(35.93±7.34)分vs(29.33±6.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60.39±6.33)分vs(52.47±6.78)分],TUGT计时短于对照组[(40.10±7.82)s vs(53.60±8.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强化坐站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动静态平衡能力,改善双下肢运动的稳定性,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加强踝关节屈伸肌群的肌力,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群的等速肌力训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均进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起立-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以及ProKin平衡仪的评估,参数包括Y-COP标准差、运动轨迹长度、运动轨迹面积、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群的等速峰力矩等平衡功能相关指标的测量。 结果 2组患者经过平衡训练后,平衡功能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平衡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各项评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群的肌力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和健康人在步态周期中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差异,为KOA患者的康复治疗评估提供量化参考。方法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名单侧膝内翻型KOA患者(Kellgren-Lawrence评分符合Ⅰ~Ⅲ级KOA,左右膝各20人)及20名健康人自然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采集受试者足底各区域的压力峰值、受力时间百分比、冲量,及单足支撑期参数和足轴角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足中部区域所受冲量,左KOA患者(左足98. 57 N·s±38. 58 N·s)和右KOA患者(右足65. 11 N·s±32. 52 N·s)均比健康人(左足45. 53 N·s±12. 69 N·s,右足39. 58 N·s±15. 74 N·s)大60%以上(P<0. 05);患者第1趾区域压力峰值比健康人减小40%以上(P<0. 001);患者足跟内外侧压力峰值比健康人减小27%以上(P<0. 001)。与健康人相比,患者足轴角、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整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均增大(P<0. 05),足跟着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和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减小(P<0. 05)。结论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有显著差异,足轴角明显增大,整足支撑期阶段时间延长,第1趾和足跟内外侧压力峰值及足中部所受冲量差异尤为显著,这些指标可为KOA患者的康复疗效评估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7.
背景:压力生物反馈作为肌肉训练的测量和治疗是一种新颖而客观的方法,其配合颈部深层肌肉锻炼使用,能提供实时反馈以有利于提高患者训练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但目前结合颈部深层肌肉锻炼的相关临床研究国内甚少报道。目的:探讨压力生物反馈结合颈深屈肌锻炼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10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骨科病房治疗的慢性颈痛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应用压力生物反馈进行颈深屈肌锻炼,后者进行常规的颈深屈肌锻炼。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后1,2,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应用压力生物反馈测量的峰值压力;次要观察指标为压力生物反馈测量的峰值压力维持时间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节点压力生物反馈测量的压力峰值、峰值维持时间与锻炼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 <0.05);同一时间点试验组测得的气囊压力峰值和峰值维持时间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节点NPQ评分均显著低于锻炼前(P <0.05);试验组在锻炼后2个月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镜像疗法配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97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48例;年龄65~81岁,平均69.63岁;身体质量指数23.05~29.71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5.84 kg/m2;脑卒中类型:脑梗死59例,脑出血38例;偏瘫下肢左侧62例,右侧35例。随机分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单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镜像疗法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关节活动度、脑电波、独立单次步行距离及单次步行距离测定中失衡发生率。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步行功能等级分布均未至Ⅳ~Ⅴ级;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FMAS:观察组(17.69±1.54)分vs (10.63±2.74)分,对照组(14.16±1.38)分vs (10.71±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足底筋膜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足底筋膜炎患者6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4.51岁;体质量50.8~74.4 kg,平均体质量62.63 kg;病程3.3~27.3个月,平均病程15.29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8分,平均评分7.01分。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体外冲击波疗法,共治疗10 d。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疼痛程度(VAS)、足踝功能(AOFAS)、足底筋膜厚度、最长持续行走时间、临床疗效。结果疼痛程度: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VAS评分值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3.23±0.38)分、(2.81±0.36)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 0.05)。足踝功能: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AOFAS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77.06±6.15)分、(89.02±4.33)分]高于对照组(P 0.05)。足底筋膜厚度: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小,且研究组[(4.36±0.50) mm、(3.89±0.38) mm]小于对照组(P 0.05)。最长持续行走时间: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最长持续行走时间较治疗前延长,且研究组[(74.04±13.34) min、(106.56±21.22) min]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取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小足底筋膜厚度,改善患者足踝功能,且可延长其最长持续行走时间,利于提升疾病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是常见运动损伤之一,一般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术后常出现平衡及步行能力下降,目前缺少相关的全面对比研究。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静态站立和步行时的平衡及步态特征,并与健康人做全面对比分析,为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8周患者和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各23例,利用足底压力平板采集静态站立时足底压力中心95%置信椭圆面积、路径长度、平均移动速度及长短轴长度,同时采集步行时的足底压力中心位移、步态线长度、最大移动速度、步态时相占比以及三足区的最大压力。结果与结论:(1)静态站立平衡:前交叉韧带重建组的足底压力中心95%椭圆面积、路径长度、平均移动速度、长短轴长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5),同时站立时前交叉韧带重建组前足负重大于健康对照组(P <0.05);(2)步行平衡特征:前交叉韧带重建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足底压力中心内外侧位移显著变大(P <0.05),前后方向位移和最大移动速度无明显差异;前交叉韧带重建组患侧与健侧、患侧与健康对照组、健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者的步态线和单支撑线长度均小于后者(P &...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常人和患者的足底压力特征,有关体力劳动农民工足底压力特征的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测试经常性体力劳动农民工的足底压力。 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检测30名经常性参与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和30名大学生自然行走过程中的动态足底压力。 结果与结论:农民工组右足第一趾与第二、三跖骨区域的峰值压强显著高于大学生组(P < 0.01),两组足弓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行走过程中农民工组足落地偏角及左右足的内翻人数显著高于大学生组(P < 0.01)。说明经常性参与体力劳作对农民工的足底压力分布有明显影响,表现在足底压力前移,足内翻程度加强,行走过程中足的外偏角度增大,造成下肢伤害的可能性增高。 关键词:农民工;体力劳动;足底压力;健康;大学生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1.0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训练(ULTR)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4.22岁;发病时间21~146 d,平均发病时间68.96 d;脑出血20例,脑梗死18例;左侧21例,右侧17例。随机分为ULTR组(n=19)和重复性运动训练(RET)组(n=19)。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ULTR组增设ULTR,RET组增设RET。治疗后疗效观察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并导出系统生成的运动报告。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MAS评分、MBI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1),且治疗后ULTR组FMA-UE评分、MBI均高于RET组[FMA-UE评分:(46.740±7.023)分vs (41.260±8.956)分;t=2.069,P 0.05。MBI:(74.470±14.424)分vs (62.890±19.672)分;t=2.069,P 0.05],ULTR组MAS评分比RET组有所改善[(0.340±0.528)分vs (0.740±0.452)分;Z=2.297,P 0.05]。运动报告中的运动轨迹和主动运动占比均有改善。结论在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ULTR和RET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ULTR的效果要优于RE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脑卒中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障碍评价及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观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不同程度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脑卒中并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5~58岁。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确认有认知障碍。采用单盲方式,随机分为2组,常规康复治疗组(25例)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组(25例)为研究组。总训练时间为8周。训练后仍采用MMSE评分和MoC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均完成训练,训练前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好转,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18例,Barthel指数评价15例;恢复正常,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7例(有轻度障碍),Barthel指数评价10例(恢复自理能力)。对照组:无变化,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8例,Barthel指数评价7例;好转,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16例,Barthel指数评价18例;恢复正常,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1例(轻度障碍),Barthel指数评价2例(恢复自理能力)。训练后8周,两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研究组(24.56±4.01)分vs (18.20±4.49)分,对照组(21.96±5.71)分vs (18.36±5.47)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训练后MMS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t=5.957,P 0.05)。训练后8周,两组MoC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研究组(23.92±4.54)分vs (16.96±4.78)分,对照组(20.52±4.66)分vs(17.00±5.27)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训练后MoCA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 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系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四肢联动联合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11月30例本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四肢联动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照组增加下肢重复性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定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股四头肌MAS评分高于治疗前,小腿三头肌M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实验组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肢联动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且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筛选出伴焦虑症状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4周及8周后再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及HAMA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4周及8周HA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2.45,-2.89;P<0.05),两组治疗8周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9.68,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用于脑卒中后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抗抑郁药物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干预效果,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共选取90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伴认知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氟西汀20mg/d,治疗组在应用氟西汀的同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MMSE和Barthel指数(MBI)评分分别为(8.76±4.98)、(7.02±2.82)、(22.27±3.00)和(56.64±11.99),与对照组(11.42±5.66)、(8.98±4.02)、(19.42±3.23)和(49.13±10.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辅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同时由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蒋彩琼  孔繁荣  王新涛  任平  蒋红英 《医学信息》2018,(14):172-173,185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人平衡功能及预防跌倒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存在跌倒经历或跌倒倾向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平衡护理干预。实验前后使用Tecnobody PK254平衡仪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关节控制能力,以及对比跌倒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6周护理后,左、右足平均轨迹值、运动长度比率及运动椭圆面积比率较护理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数值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护理及随访期间患者跌倒率3.33%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衡干预可有效加强老年人关节控制能力并降低跌倒发生率,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矢状位平衡与足底压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名符合标准的AIS患者。对每位患者在X线片拍摄后进行足底压力测试。矢状位参数测量包括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脊柱骶骨角(spine sacral angle, SSA)和C7矢状位垂直距离(C7-sagittal vertical axis, C7-SVA)。足底压力参数测量包括双脚前后足的接触面积和压力占比。分析矢状位参数与足底压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矢状位参数之间,LL与SS、PI、PT、SSA均有相关性;PI与SS、PT、SSA均有相关性;SS与SSA强相关;C7-SVA与SSA有相关性。在主弯侧,LL与后足及整足的接触面积呈负相关,与后足及整足的压力占比呈正相关;TK与前足压力占比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20例脑卒中足下垂自愿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3~67岁。将其随机分为A组(运动训练组)和B组(生物反馈结合运动训练组),每组各10例。使用手法肌力评定(MMT)分级标准的Kendall百分比法,评定胫前肌肌力;用通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活动度;用改良的Ashworth(MAS)量表评定小腿腓肠肌的痉挛程度;用ME 6000型表面肌电仪收集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变化。结果通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胫前肌徒手肌力和均方根肌电值、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强(P<0.01);与A组相比,B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胫前肌徒手肌力、踝关节活动度均增强(P<0.05),胫前肌均方根肌电值明显增大(P<0.01);治疗3个月时,上述指标均增强显著(P<0.01),同时小腿腓肠肌的痉挛程度及均方根肌电值也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3个月系统的生物反馈结合运动训练,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而且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系统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CS)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经影像学确诊的CS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62.17岁。随机分为接受系统性康复治疗的对照组和给予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的联合组。联合组6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2.04岁。对照组6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1.83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价认知功能变化、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并记录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前,两组NDS、MBI、LOTCA、FMA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NDS评分均显著降低[联合组治疗前后(26.72±7.13)分vs(11.53±3.3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26.29±7.08)分vs(19.07±6.11)分](P 0.05),MBI[联合组治疗前后(30.65±8.82)分vs(63.85±9.21)分,对照组治疗前后(31.04±8.86)分vs(47.36±8.93)分]、LOTCA[联合组治疗前后(46.15±8.57)分vs(69.40±9.33)分,对照组治疗前后(46.48±8.60)分vs(60.53±8.95)分]、FMA[联合组治疗前后(21.10±5.34)分vs(56.18±10.3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21.69±5.38)分vs(44.73±8.25)分]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NDS、MBI、LOTCA、FMA评分变化幅度更大(P 0.05)。治疗后,两组脉搏波速(W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Vmin)、最小血流量(Qmin)、动态阻抗(DR)均显著升高(P 0.05),脑血管外周阻力(R)、临界压力(CP)均显著降低(P 0.05),且联合组上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系统性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CS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提高ADL和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